《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上海報導
浦東新區政府(《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 攝)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1993年1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公布了浦東開發的藍圖和規劃,拉開了浦東大規模開發開放的序幕。
30年來,在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浦東堅持敢闖敢試、先行先試,在一片農田上建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
2019年,浦東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734億元,人均GDP3.32萬美元,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臺達集團中達電通總經理譚怡中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臺達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很早就有一個想法——要創造一個中國人自己的華人品牌。臺達雖然創立於臺灣,但一直很想來大陸拓展市場,為全中國人民服務。所以當機會來臨時,臺達立即抓住。1992年,臺達先在東莞設廠,之後在上海成立中達電通。
從90年代在浦東設立「臺達電力電子研發中心」,到2002年成立了全國首家臺企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再到2010年臺達業務全面轉型升級,打造自有品牌,至2019年臺達集團營收突破90億美金,以及2021年即將迎來臺達創立50周年。「臺達與浦東可謂同發展、共命運,作為浦東蝶變的親歷者,與有榮焉。」
1996年3月,臺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出席顧路斯米克工業園暨中達斯米克浦東廠啟用典禮
之選擇選擇在上海浦東成立運營和研發中心,譚怡中分析有幾點原因:一是上海的對外開放度高,市場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輻射全球;二是上海的高端研發人才資源豐富,教育及生活環境好,對人才有強烈吸引力和留人力;三是臺達在大陸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吳江廠離上海較近,在上海設銷售/研發方便與工廠聯繫;四是浦東政府對臺企非常友好,配套服務也很貼心,營商環境好,很適合投資。
臺達上海運營中心暨研發大樓坐落於浦東新區曹路鎮,是一座LEED白金級綠色建築,也是曹路一張閃亮的工業名片。
今年以來,浦東的經濟發展經受住了疫情衝擊,體現了較強的韌性,主要經濟指標呈現穩步復甦、加速向好態勢。1-9月,浦東新設企業同比增長44.1%,實到外資增長4.3%,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5%,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產值增長1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0%,工業投資增長36.4%,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0%。
開放是浦東與生俱來的使命和最大特質。據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介紹,浦東率先探索制度型開放,形成了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自由貿易帳戶、證照分離等一批基礎性和核心制度創新,328項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到全國,此外,在外商獨資公募基金、汽車製造、職業技能培訓等56個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同時,大力發展離岸貿易、轉口貿易、跨境研發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貿易業態。
金融方面,浦東重點提高境外機構和外資機構的參與深度、國際化金融產品的豐富程度。貿易方面,重點強化交易結算功能、供應鏈管理功能和消費升級引領功能。航運方面,重點強化國際中轉功能和高端航運服務功能。
同時,加快發展更高能級的總部經濟,目前已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50家,今年以來中船集團、中化集團、民生證券、開市客等央企、外企、民企總部接連落地,沃爾沃建築、達索系統分別把亞太總部從新加坡和日本搬到浦東,盒馬在浦東設立全球總部。
翁祖亮表示,浦東正加快發展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藍天夢、未來車、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特別是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個戰略必爭領域攻堅突破。
集成電路領域,浦東已成為全國產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地區,2019年全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過1200億元,佔上海71.5%、全國16.1%。
生物醫藥領域,浦東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2019年產業規模達771億元,佔全市46%。
人工智慧領域,浦東是首個國家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先導區,人工智慧企業數量佔全市1/3、產業規模佔全市1/2,基本形成覆蓋基礎支撐層、軟體算法層和行業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特別是張江人工智慧島已經成為AI網紅地標。
「三十而立正當年,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向未來,浦東要成為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引領示範區;面向全球,浦東要代表國家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面向當下,浦東要率先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 翁祖亮說。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