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潛意識,正在阻止你變優秀
朋友小芙跟我說,自己從小就有一種身體應激反應:
一到關鍵時候就生病。
當年高考,她發燒了2個月,還扭傷了腳,得了腸胃炎。
別人都在圖書館裡複習,她在醫院裡吊鹽水。
本來打算考去北京的,生病讓她發揮失常,只能留在本地的大學。
不僅如此,只要遇到其他重要事情,比如考研、工作升遷、出國深造,各種病就來找她。
這種神奇的反應機制,讓她越來越沒有信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裡,我想告訴你一個顛覆大多數人認知的觀點——
在意識裡我們越希望自己變好,潛意識裡我們越害怕自己變好。
這時候,我們潛意識就會動用各種「手段」來阻止自己變得更好。生病就是其中的一種,還有一些更為常見的:
明明考前準備充分,一到考場就腦袋空白,然後又考砸了;
嚴重的拖延症,喜歡在DDL(deadline,截止期限)前瘋狂刷劇玩遊戲,最後只能交出60分的方案;
沒法堅持讀完一本書,聽完一節課,跑一次步;
想要改變自卑敏感的性格,卻又放不開……
明明是想上進,想成為更好的人,卻好像「卡」在了某些地方,動彈不得,沒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我們總想逃避那些「卡」住的地方,但卡點的存在意義,或許就是在提醒我們,你該找找問題出現在哪裡。
02.
你為什麼那麼「害怕成功」?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跳蚤實驗」。生物學家將跳蚤放到玻璃杯裡,跳蚤一下子就跳出玻璃杯了。如果在玻璃杯上放上一個蓋子時,跳蚤就會不斷地碰到蓋子。
過了一段時間,生物學家再拿掉蓋子,發現跳蚤已經跳不出玻璃杯了。
那個「隱形的蓋子」就是跳蚤的「心理高度」。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裡也默認了一個「心理高度」。
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去這家公司是不可能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的性格是改不了的。
「心理高度」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可能是原生家庭的打壓,過往的受挫經驗,也可能是社會基因裡「槍打出頭鳥」的慣性思維。
演員陳坤就曾經在採訪裡承認自己,一夜成名後有過在潛意識裡墮落的想法。
陳坤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在夜總會裡當服務員,付出很多,得到很少。
後來考了電影學院,出來拍戲,覺得自己沒有特別的天賦,就紅了。
他說,自己都沒有付出100%的努力,就得到了300%的回報。突然的盛名讓他感到惶恐和不安。
他覺得自己得到了很多不應該得到的東西,在想老天會不會讓他出車禍撞死。
後來劇本來了,他也不想上,覺得沒有衝動。
他想了一個方法,那就這樣吧,三個劇本放在那,抓鬮,抓到哪個演哪個。
覺察到自己有這種想法時,他哭了,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個行業。
那一剎那,陳坤意識到自己的潛意識裡,根本不想變好,只是在「遊戲」生命,放任自己的演藝事業下滑。
以前服務員的經歷讓他心裡有了界線,他退卻了:你不配擁有太多,太多的欲望意味著危險和不安。
他也害怕自己成功後,無法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於是,他下意識地想要摧毀成功,讓自己回到失敗者的位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心理學名詞,叫「約拿情結」。
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主要表現為:在機遇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的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從自我實現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阻礙自我實現的心理障礙因素。
其實,你成長的最大障礙,不是外界,而是你自己。
03.
學會補坑,才能真正的成長
陳坤意識到自己更深層次的「不想變好」後,果斷地推掉了那三個劇本。
後來,他遇到了劇本《故夢》,一個富家公子變成普通人的故事,富有時不快樂,普通人時反而更幸福。
陳坤從劇本裡得到了啟發,重新接納了自己作為普通人的身份,不再陷於「我普通所以我不能成功」的螺旋裡。
突破了自我限制後的陳坤,年近四十,不僅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不老男神。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神還是一如既往的澄澈,狀態如少年。
他可以演戲,也可以放下一切去徒步,打坐,尋找內心的平靜。
他也終於可以喜悅地說出:
「我喜歡我的勇敢,也特別喜歡我的脆弱,我有時候非常自信,我又完全接受自卑也很美,我大方也吝嗇,我又懶又雞賊,但我想成為,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陳坤在電視劇《脫身》(2018)中一人分飾二角
想要拿掉「約拿情結」,改變自己,首先要看清楚內心深處那條隱形的「心理高度」。
「心理高度」是怎麼來的?是什麼時候定型的?這都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不僅要關注我們的意識層面,還要深入潛意識的部分,從人際關係、情緒模式、防禦機制、價值信念等方面入手,了解我是誰,我想成為誰。
只有這樣,才有機會拿回我們的主動權,不再被卡住,重新為自己開闢出一條新的成長軌跡。
一提起「成長」,我們總會想到要提升某種技能,要換更好的環境,和優秀的人待在一起。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的行動。
如果內在機制沒有發生變化,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會重蹈覆錯,踩同樣的坑,犯同樣的錯。
成長,應該是從內到外的一次全新蛻變,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成長了,你的光芒才會被看見,待人接物才會改變,才會吸引更多優秀的人與你同行。
-END-
轉載聲明:本文素材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我們尊重版權,如存在文章/圖片/視頻/音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