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心語
在廣州創下牛雜傳奇的82歲陳阿婆,她的牛雜一開檔,就會有很多人過來排隊,從巷頭排到巷尾。
走過了82年的人生,她一生坎坷,出生於戰亂時代,母親養不起她就把她交給了別人領養,她沒有書讀,9歲開始出來幹活。直到她50歲退休之後,一個月才有60塊工資,還有三個人要養,根本不夠生活費,於是就開啟了擺攤賣牛雜。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牛雜會成為街巷傳奇,她想的只是養家餬口,每天推著一個小車到街上去賣牛雜,唯有堅強,才能撐到現在。
她曾經擺攤的地方很偏僻,但從來都不影響生意,每天的人還是從街頭排到街尾,一個一份,紛紛誇讚阿婆的牛雜好吃。
阿婆煮了三十年的牛雜,有人問她這麼好吃,有什麼秘方嗎?
像阿婆這樣一生與食物打交道的人,哪有什麼秘方。阿婆說,簡單的東西,堅持做下去,就是秘方。
直到兩年前,阿婆年歲漸大,才收檔封山。
而有一個年輕人,叫阿亮,對阿婆的生活照顧有加,阿婆說:「阿亮四處奔破幫我弄補貼,還說要找工程隊來幫我修房子,我自己都覺得可笑,難道他前世欠我的嗎?這樣幫助我。」
阿婆知道,別人幫助過我,我一定會幫助回去。
阿亮說自己在市區開了一家牛雜店,面對老食客的挑剔,想要阿婆出山為他站穩腳跟。
阿婆是一個念情義的人,面對別人的滴水之恩,她當湧泉相報。
於是就破例收阿亮為徒弟,教他做牛雜,還在店中來幫忙,有了阿婆在店的日子,阿亮的店鋪漸漸有了聲色,打下了名聲,算是站穩了腳跟。
阿婆說:「知恩圖報就是這樣,不要去計較別人幫多幫少,正如古人說的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
阿婆活到了這個歲數,她早已經活得很通透,對這個世界沒有再留念,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她的傳承人能夠越做越好,她就歡喜了。
從阿婆的故事中,告訴我們,做人要記住別人的好,感恩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別人幫過你,你一定要幫回去,這樣才是做人最好的修養。
記得《紅樓夢》有段話說:「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
人這一生,欠下的東西其實很多,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個償還的過程,唯有種下善良才能收穫溫暖。
人生,學會感恩父母對我們的無條件付出,感恩朋友對我們的陪伴和相助,感恩老師對我們的栽培和傳授知識,感恩同學對我們的寬容和接納,感恩老闆的知遇之恩……
我們這一生,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好,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意拉我們一把的人,是我們的貴人,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應該永生銘記,因為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人生難得遇到貴人,就是一生的福氣。
想起歷史上的一飯千金這個典故。
一飯千金,意思就是受了別人一頓飯的恩惠,以後用千兩黃金來回報。告訴我們受人恩惠,給予厚報。
漢朝初期有一個人叫做韓信,他出生貧寒,一生潦倒,他吃一頓,餓一頓,還到處蹭吃蹭喝,很多人都嫌棄他。
為了生活,不得不去釣魚,而河邊經常有很多老婦人在那裡洗衣服,於是其中有一個老婦人看見他面容憔悴,餓得發抖,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連續了十幾天,韓信非常感動,對老婦人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
其實老太天只是單純地想幫助他,沒想過要他的回報,而當韓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生氣告訴他,你堂堂七尺男兒,連自己都不飽,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還希望你的報答呢。
韓信聽完之後,覺得很愧疚,立志要創出一番事業來。
於是他下定決心修煉,研究兵法,苦練武藝,投靠了漢朝軍隊,從一名小官做到了將軍。
韓信幫助幫助劉邦消滅很多小國,然後建立漢朝,被漢武帝封為楚王,所以,韓信有出息了,回到當年那個老婦人給他飯吃的地方,送她黃金一千兩,以報答當日之恩。
82的婆婆懂得知恩圖報,傳授徒弟秘制牛雜的良方,韓信一飯千金的回饋,都說明了感恩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人生中,受過別人的恩惠,不要忘記,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才能換來人生的福氣。
做人記住這八個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人生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