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話題,在國外旅行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精挑細選好了一個紀念品,在買單時看到底部的Made in China,突然整個人都不好了?
西班牙科爾多瓦紀念品商店
這個時候,很多人要說你就是不愛國,看到中國製造就嫌棄。其實,把這件事上升到愛不愛國,真沒這個必要。因為事實沒這麼可怕,畢竟漂洋過海出個國,十幾個小時飛機,錢也給旅行社砸了不少,誰不想帶回點本地特色的東西回去,送親朋好友,或者給自己留個念想呢?
土耳其商人正在整理紀念品攤鋪
但是出國次數多了,旅行時間長了,也不難發覺,除了藏在小巷子裡的手工紀念品小店,但凡景區直營或者規模比較大的紀念品商店,裡面的不少東西基本都打著Made in China的標籤。
2012年,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刊登文章《2012年倫敦奧運會紀念品僅有9%屬於英國製造》(Only 9% of London 2012 souvenirs are made in Britain)。文章中提到,英國大部分紀念品產於中國,佔62%,土耳其佔9%,菲律賓佔4%。
倫敦奧運紀念品生活來源地
儘管許多精美的骨瓷茶壺都貼有英國國旗,但他們都來自6000英裡外的中國和泰國。英國小型企業聯合會代表曾說:奧運會期間,是捍衛英國製造業,炫耀英國手工藝的絕好機會,卻被英國政府放棄了。
貼在旅遊紀念品後面的說明商標
為什麼全世界的紀念品大多都長一個樣?
這要從紀念品的誕生地說起——中國小商品製造王國義烏。
義烏人說,義烏是一座在市場上的城市,一座沒有圍牆的城市。
中國小商品城發展歷史陳列館
1980年12月1日,以馮愛倩為首的第一波義烏經商人放下了手中的撥浪鼓,靠 「雞毛換糖」許可證批發來的小百貨,開始在縣城擺起了小攤。
百貨公司批來的,小鈕扣、針骨、縫紉針,七七八八的東西,賺了六塊錢,高興死了!那個六塊錢拿在手裡,好像現在六千塊還沒有這個味道。(馮愛倩)
雞毛換糖是指在那個物資匱缺的年代,小商小販走南闖北走街串巷,以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最早的雞毛換糖,形成於我國的浙江省義烏地區。
1982年9月,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開幕,1984年,這個市場年成交額達到2321萬元,商品主要銷往義烏周邊城市。經過幾代小商場市場的擴建,1990年底,義烏已經成為了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
湖清門小百貨市場
現在,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商品輻射212多個國家和地區,行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年出口量已達總成交額的60%。其中,工藝品、飾品、小五金、眼鏡等優勢行業商品出口量佔行業銷量的70%以上;市場內60%以上的商戶發生外貿供貨業務,現長駐義烏的外商達8000多人,境外商務機構500餘家。
義烏保稅物流中心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國外的旅遊紀念商品感覺是從一個娘胎裡出來的。
2014年,距離巴西世界盃還有幾個月,義烏生產的徽章、紀念章、手鍊、手鐲等飾品作為巴西世界盃紀念品,就已經搭乘「世界盃經濟」快車前往裡約日內盧,那段時間裡的義烏市場出口數量猛增。
2014年巴西世界盃 紀念商品
根義烏商務局統計,義烏已有30多家飾品企業與南美客商建立貿易往來,義烏出口至南美的飾品貨值已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2018年4月,專供世界盃的300萬對啦啦棒,30多萬支球迷扇,20多萬支手搖旗,20多萬頂帽子從中國發貨出徵俄羅斯。5月24日,最後2000件吉祥物也已經從工廠完成製作,2018俄羅斯世界盃全球範圍的吉祥物生產全部完成。
2018俄羅斯世界盃 公仔
根據義烏海關統計,2018年前4個月,義烏對俄羅斯出口額超過了10億元,同比增長了4.6%。同時,在義烏出口的商品中,體育用品增速明顯,達到了16.9%。其中,東南亞、中東等國家的增速較快。
義烏廠家正在製作2018俄羅斯世界盃紀念T恤
事實上,每一屆世界盃幾乎都能「引爆」義烏市場,而從這裡出去的球迷用品,品種繁多,幾乎可以佔到整個世界盃市場的一半以上。
所以,在國外買一件「Made in China」的旅遊地紀念品,機率很大。
· 但Made in China 等於 Sale in China嗎?
之所以出現這個疑問,其實是對紀念品獨有性的考慮。怎麼理解這個獨有性呢?
2003年,某寶橫空出世,這個便捷且優惠的網上商城,一度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在網上,我們可以找到同款同類,價格更低的商品,這裡的商品沒有獨一性,只有價格戰,於是在某寶出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追求性價比」更趨向於「追求低價」。但更多時候,付出的代價就是商品質量出現問題。
在一次次受傷治癒中,我們開始對Made in china 產生了一種誤解,特別是在對待旅行紀念品這樣的輕製造行業,表現得更為嚴重。我們會認為不管是什麼紀念品,都可以在某寶上找到同款。
某寶 西班牙冰箱貼 商品截圖
如今,除交通安全、強迫購物、景區擁擠之外,「紀念品單一」也躋身進了的「最傷害旅遊體驗」的排行之中,紀念品在很多遊客眼中,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國內的大部分景區,紀念品商店出現了「只看不買」的尷尬境地,不是價格太高,而是看來看去,他們都長的一個模樣。就像成都的寬窄巷子會有臺灣手抓餅,武漢的戶部巷也有臺灣手抓餅,當「特色」成批販賣,也就不再是唯一了。
攝影師 Richard John Seymour眼中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
就算在國外,似乎也正難逃這個魔咒。相比於國內好一點的是,你或許可以在某個小巷子裡,遇到一個本地老爺爺開的手工店,淘上一兩件獨一無二的小物件。
·當旅遊紀念品成為文創。
2013年,故宮博物館殺出一條血路,開啟了故宮文創之路。一時之間,融合了中國古典特色的創意紀念品引爆了新一波設計風潮,雍正摺扇、朝珠耳機、故宮日曆,一系列以故宮文化為切入點的系列小商品應運而生。故宮APP製作精良已經成為業內共識,其中不少APP曾獲得蘋果商店的「年度精選」。
故宮文創產品—雍正摺扇
故宮文創產品—朝珠耳機
隨後,蘇州博物館不甘示弱,馬上推出了抹茶味蓮花碗曲奇餅乾,山西博物館推出了三星堆面具餅乾,到後來的莫高窟文創雪糕......真正的旅遊紀念品正在以新的形式衝破「義烏模板」。
蘇州博物館-抹茶味蓮花碗曲奇餅乾
山西博物館-三星堆面具餅乾
莫高窟文創雪糕
只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產業。
正如吳曉波所說,在「好產品」與「好價格」之間,消費者的首選因素,已經發生了極為微妙的變化。
這一點除了適用於馬桶蓋產業,放在旅遊紀念品的生產上,也很契合。面對千篇一律的紀念品,文創形式或者純手工類紀念品在旅遊市場上更加被消費者喜歡,但與此同時商品價格也就比傳統式紀念品高得多。
外國進貨商在中國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貨
所以,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遊,並不是對Made in China的商品質量沒有信心,而是擔心全世界的紀念品長一個樣,紀念品的意義被打折。
或許在未來景區發展的同時,除了景點建設,價格規範化,如何不讓紀念品成為克隆物,成為旅遊的「雞肋」,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紀念品雖小,但要講的故事卻很精彩,千萬別小看了。
編輯:孔繁榕
資料參考:
1.路易斯·埃克爾斯《2012年倫敦奧運會紀念品僅有9%屬於英國製造》;
(Only 9% of London 2012 souvenirs are made in Britain)
2.吳曉波《去日本買只馬桶蓋》;
3.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創;
4.蘇州博物館;
5.敦煌莫高窟;
6.黃麗媛《小商品做成了「大生意」 我在義烏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