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晏國文 曹學平 北京報導
10月11日~13日,「彩絲帶志願者工程」創建十周年慶典暨傑出志願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
十年來,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通過聚集公益的力量,讓更多的腫瘤患者得到幫助,並在康復後回報社會。
在活動中,北京振國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院長王振國教授指出,群體抗癌與公益活動相結合,以個體康復帶動群體康復。「彩絲帶多年的公益活動中,湧現出一批卓越的志願者,他們熱衷公益,傳遞愛心,幫助他人,完善自我。他們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在群體抗癌的道路上不遺餘力地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傳遞健康愛心信心
2020年是「彩絲帶志願者工程」創建十周年。
「彩絲帶志願者工程」創建十周年慶典暨傑出志願者表彰大會以「十年同行為愛傳遞有癌有愛心手相連」為主題,由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組委會主辦,由北京慧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振國健康事業公益基金會、上海振國醫院、珠海振國腫瘤康復醫院、通化振國愛心醫院協辦,由北京振國中西醫結合腫瘤醫院、彩絲帶北京工作站承辦。
會上,11名優秀彩絲帶志願者被授予彩絲帶十年抗癌路「最高榮譽稱號」,370餘名優秀彩絲帶志願者被授予彩絲帶十年抗癌路「愛心奉獻榮譽稱號」。
據了解,彩絲帶志願者大都是腫瘤治療後的康復人群,他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獻愛心,回報社會,幫助更多的腫瘤患者樹立戰勝癌症的信心,走向康復。
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組委會副主任朱蓓華女士主持大會,她強調:「正因為凝聚了各地彩絲帶志願者的愛,才鑄就了彩絲帶愛心傳遞團體的魂,才迎來彩絲帶志願者工程十整生日。」
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組委會主任王磊在致辭中說:「十年風雨路,鑄就赤子心。為了救人脫困,自助助人,有多少人嘔心瀝血奉獻愛心,並把愛心傳遞當做自己的第二生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成就了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的輝煌成就。」
彩絲帶十年抗癌路最高榮譽稱號獲得者代表李寶柱說:「沒有經歷過癌病折磨的人,是不會懂得曾經無限接近死亡時那種對生命的渴求,對活著的祈盼以及對重生的喜悅,在墜入絕望中遇見一束光。康復的二十餘年來,我身體力行傳遞愛心,餘生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幫助到更多的腫瘤患者,走出陰霾。」
據了解,2010年,王振國教授聯合國際健康健美長壽學研究會、國際癌病康復協會、中國婦女報社、農村醫藥報社、新華網、39健康網等單位,聯合發起「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並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正式啟動。
彩絲帶以紅、黃、綠三色為主調。紅色,代表愛心;黃色,代表陽光;綠色,代表生命。三色融匯彰顯五彩繽紛的生命和人與人之間的愛心傳遞。
「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開展以後,全國各地的彩絲帶工作站陸續成立。當年,重慶、上海、成都、哈爾濱、天津、雙鴨山、呼和浩特就成立了彩絲帶工作站。此後,全國各地彩絲帶工作站如遍地開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各地成立的彩絲帶工作站共51個。全國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工作站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開展適合本地區的公益活動,共計1500餘場。
王振國教授說:「回顧過去,彩絲帶志願者在享受榮譽和喜悅的同時也遭受過質疑和委屈,本是受人尊敬的勇士,也曾被人懷疑是醫託,但我們為愛傳遞的初心依然堅定。鮮花與掌聲印證了十年的風雨無阻,因感恩而被感恩,因愛心而被認可,因責任而茁壯成長,因擔當而無悔前行,彩絲帶文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原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同時也曾是癌症患者的李鳳玲在致辭中指出,癌症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抗癌是永恆的課題。
李鳳玲說,對任何一個個體來講,突然被檢查出癌症,可以說,就好像天塌下來了。彩絲帶志願者的愛心傳遞,帶來了更多患者的信心與健康。彩絲帶志願者行動,將群體抗癌與公益活動相結合,個體抗癌的行為推動了群體抗癌,群體抗癌的行為又激勵著一個個個體。
愛心的火炬需要接力,愛心事業需要傳遞,彩絲帶愛心傳遞志願者的隊伍需要更多地人加入。與會期間,有多位受到志願者精神感染的康復腫瘤患者和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科技集團等社會愛心企業加入到彩絲帶愛心傳遞行動中。
王振國教授說:「鮮花與掌聲印證了十年的風雨無阻,因感恩而被感恩,因愛心而被認可,因責任而茁壯成長,因擔當而無悔前行,彩絲帶文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築起健康心理防線
據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布的報告,惡性腫瘤(癌症)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年惡性腫瘤所用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防控形勢嚴峻。
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其中男性約為215.1萬例,女性約為177.8萬例。在具體癌種中,男性發病率最高的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和食管癌等,女性發病率最高的依次是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等。
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探索有效的途徑是關鍵。
在會上,王振國教授作了「控癌八法」的報告,結合四十多年的抗癌藥物研究和臨床實踐,用大量臨床病例數據系統地論述了全程治療腫瘤途徑。
據了解,「控癌八法」,即心理療法、中西醫結合衝擊療法、接力療法、飲食療法、娛樂療法、運動療法、康復培訓療法、公益價值療法。
八種方法既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又根據患者的病情在每一個不同階段突出重點運用,進行人性化、個性化治療。
在癌症的防治過程中,心理治療的作用不容忽視,並且愈發重要。對此,王振國曾提出癌症患者心理治療的「五個改變」:
一要改變性格。「百病皆生於氣」。經常暴怒或壓抑,將會導致氣滯血瘀。有的患者脾氣暴躁,得了癌症更是火上澆油。這就需要患者自我滅火,耐下心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對患者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多找家人、朋友和癌友傾訴心語,發洩排解鬱悶。
二要改變思維方式。不少患者得了癌症,自認為命運不濟而怨天尤人,從而思維鑽進了牛角尖。這種消極定式思維只會滋長消極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要勸導患者改變消極定式思維,採取積極上進思維,坦然面對現實,正確對待病情,相信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的有效性。事實證明,患者樹立了積極思維模式,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抗癌主觀能動性,激發戰勝癌症的潛能。
三要改變對待生命的態度。很多患者得了癌症後心灰意冷,覺得活著是家庭和社會的包袱而自暴自棄,甚至認為生命失去了價值,不如一死了之。珍愛生命,不言放棄,這是戰勝癌症的必要前提。要用自己的新生證明人生的價值。
四要改變自我封閉狀態。不少癌症患者不願意接觸社會,常常躲避親朋好友,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生活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其實,這不利於癌症的治療和康復。作為一個患者應珍惜自己社會生活的權利,勇於融入社會,多過集體生活,參加公益活動,釋放因患癌症造成的心理壓力。
五要改變不良心態。在現代醫療條件下,得了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開始就喪失信心,甚至精神崩潰。其實,當個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樂觀自信,腦內分泌對人體有益的嗎啡類荷爾蒙,它有活躍腦細胞、增強體質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