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分享//黎囍樂
上帝創造人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聖經裡提到至少有四個目的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人,是使人與上帝有相同的形像,所以上帝所造的人,原先是完美、聖潔、公義、良善的,但自從人犯了罪以後,人就變成不完全,有缺欠;不聖潔,有罪惡;不公義,有自私;不良善,有邪惡了。
但上帝造人到底有什麼目的呢?聖經裡提到上帝造人有四個目的:
1、人被造為要管理宇宙
對世界來說,人被造,為要管理宇宙。聖經說上帝要人管理天上的、地上的、地底下的活物。這樣看來,上帝創造的中心是人,人被造成為天上、地上、地底下一切活物的中心。對物質世界來說,人是創造的中心。但人的地位到底為何?人是在上帝之下,萬物之上,所以人應駕於物質,不應走唯物論的道路,不應使自己在物質的牽制之下,為物質而服務。
不但如此,人的生命在一切生命中是至高的,因有上帝的靈氣吹在裡頭,所以人在上帝之下,物質之上,做著代表替上帝管理物質的事,人有這尊貴的地位,是告訴我們這地位不是由物質而來,而是由上帝而來。
唯物?唯心?到底怎樣?有人贊成唯心,以心靈為一切!有人贊成唯物,以物質為一切,弄得頭昏腦脹,不知人到底在什麼地方?聖經告訴我們,人有屬靈的部分,上帝造人時,將祂的靈放在人的心裡。但也同時帶有物質的身體,所以我雖是萬物之靈,卻跟動物一樣,狗要吃,我也要吃;貓要睡,我也要睡,除了這些,人還要穿衣服。在人與物質、動物之間的享受方面,人雖優越,但需要的實在比牠們更多。
不但如此,人所以駕於萬物之上,是因人有永遠的靈魂,而這永遠的靈魂放在人裡頭,使人不但有理性,且有德性。若人單有這些悟性而沒有靈性,則人和禽獸一樣;單有理性而沒有德性,也和禽獸一樣。聖經將人更高的地位、人的價值告訴我們,換句話說,人不但有悟性、理性、德性,人還有靈性。這是人與萬物間最大之區別,因人有靈性,才能管理萬物。
我想,上帝按祂的形像造人的第一個方面,就是有靈的位格,這是何等尊貴的事。上帝造人,人雖小,但很尊貴,因他有上帝的形像。這小小的人,能將道德、智慧顯明出來。我可徵服大山,但大山不能徵服我,我雖幾十公斤,卻有上帝的形像,是何等尊貴與榮耀。
上帝造人的時候,將人造成有靈的活人,可以管制萬物,這尊貴、榮耀的地位是人的地位,也就是上帝造人的目的。今天我們達到這目的沒有?沒有!今天人要徵服大山、大海、月亮、太空,但人為什麼徵服不了自己裡面犯罪的靈?當我們嚴肅地思想上帝造人的目的時,我們想一想,我們究竟徵服了什麼?我們上了高山,登上月亮,卻不能徵服犯罪的良心。
人管制了一切,卻管制不了自己,當人管不了自己時,他就是有管制一切的權柄也永不會滿足,這就是人賺得全世界,失去自己的痛苦,所以海明威在得到金錢、地位、聲譽之後還是自殺了。
2、人被造為要表彰上帝的榮美
上帝造人的目的,為要在德性上表彰祂的榮美,把上帝的聖潔、慈愛、公義表彰出來。上帝照祂自己的形像和樣式造人,是什麼意思?是說人的靈不但有管制的權柄,靈的權能還有一種,就是上帝之德。以弗所書第四章24節告訴我們,人在基督裡就成為新造的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知廉恥,知信義,講究愛,知道愛與欲。
但今天的世界,是講愛最多但對愛知道得最模糊的。年輕人就懂得講「我愛你」,但多少人把愛和欲混在一起,分不清楚。真正的德性,是能把那屬肉慾的愛和真正升華高處的愛分別出來的,雖然愛中有欲,但欲不等於愛,這種的分法是上帝給我們的本能。
青年人,今天的世界是邪惡淫亂的世界,人心詭詐,充滿各種汙穢、罪惡的思想。聖經上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鑑察人的心靈。」上帝將那燈放在我們裡面,為要我們過聖潔的生活。
今天多少青年人看道德的書,是在找知識,找犯罪的理由,使他們在犯罪時不受責備。當今天人離棄良心,過離開良心的生活時,德性已被人破壞。弗洛伊德(1856—1939)的心理學已侵犯了道德範圍,把一切解釋成人與物質、人與動物沒有分別,認為良心的功用已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上帝賦予的。這樣說來,今天世界正走在沒有道德,沒有教育的罪惡道路之中。但今天若有人對罪有敏銳的感覺,這個人是有福氣的,青年人千萬不要跟人走罪惡的道路,若是回到上帝的面前,過著你被造目的去生活,受聖靈的指揮,這樣你在年老時,會得到很大的安慰。
3、人被造為要享受上帝的恩愛
許多青年人談戀愛前,有許多嗜好,但談戀愛時,什麼嗜好都不要了,最大的嗜好就是愛人。當你跟一位最愜意的朋友談話時,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會攔阻你,除了那愛的交通。同樣,上帝造人,將人造成有容量的,這容量使人與上帝之間有交通,這是人的價值和被造的目的。
若人沒有發現第三樣的目的,他一定會變態,這變態不是世界方面的,也不是心理、生理方面的,而是靈裡面的變態。我借用了這個新名詞,但為何要這樣說呢?人的變態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這是心理學告訴我們的——失去了身份。第二方面的因素,是因沒有交往。
上帝造人時,不是把人造在絕對的狀態中,而是在相對的狀態中。在我們生命中需要一個「他」,而與這個「他」的關係更密切時,就變成了你。哲學家所討論的上帝是用「它」(It),用討論粉筆的方法來討論上帝,可以嗎?真正的信仰是超過理性的,卻不是沒有理性的。保羅知道自己犯罪時,說:「禰是誰?」但他逼迫耶穌時,說逼迫「祂」。大衛在詩篇23篇說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禰與我同在。」從「祂」轉到「禰」,這種宗教經驗,就像祈克果告訴我們,人生分三個階段:
①美學階段,②倫理階段,③宗教階段。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不求證明,而求交通的;不求理性的詮釋,而求生命的經歷。
4、人被造為要遵行上帝的旨意
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人遵行祂的旨意。換句話說,人被造是有計劃的,人被造,是有上帝的旨意在他中間。青年人,上帝對你有一個美好的旨意和計劃;而撒但所做的工作就是從你身上將上帝的旨意撕碎,牠說:「你不必遵行上帝的旨意,沒有上帝,你可以任意生活、犯罪。」撒但使你的生活支離破碎。
請問那些心裡沒有上帝的人,你生活的目的是為什麼?如果不是耶穌的血洗淨我的罪洗淨你的罪、救贖我們,我們今天不會在這裡學習聖經真理。有很多人從前都是接受唯物論、無神論、進化論的思想,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如果不是耶穌基督的憐憫,我們就像其他青年人一樣害人對不對?但在最危險時,是耶穌基督拯救了我們!阿們
會前會後的主持//張波
分享//黎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