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姜嘉軒)一步一步堅持登上海拔8,848米珠穆朗瑪頂峰,前中學老師曾燕紅成為首位登上珠峰的香港女性。她昨早平安返港,20多名親友與舊生興奮接機。對於社會各界誇讚她的壯舉,曾燕紅憶述自己登山期間只有無力感,時刻都戰戰兢兢,不認為自己「好叻」,也沒有「徵服」珠峰的感覺。她感激家人這些年來的支持,令她無後顧之憂,終達成夢想。她想告訴一直相信她的學生們:「我做到啦!我終於兌現了承諾!」
曾燕紅完成登峰創舉後,上周三(24日)前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中轉,並於昨日上午8時20分飛返香港。當她身穿粉橙色運動外套、推著行李精神奕奕地步出機場大堂時,前來接機等候多時的母親、兄妹、一眾親友即上前迎接,其中一名年幼侄子看見姑姐顯得格外興奮,大讚她是個很有毅力的人。至於近廿名舊生們則呼喊曾老師的名字「Ada」,逐一與她擁抱道賀,然後來個大合照留念。
■曾燕紅昨早平安返港,20多名親友與學生興奮接機。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不覺「好叻」 每刻戰戰兢兢「一直其實都無太大感覺,直至現在(返港)看見家人與學生們,興奮感覺就突然出來了。」曾燕紅如此形容當下心情。她謙稱,登頂並非大不了的事情,即使自己成了史上首位徵服珠峰的香港女性,在她看來並不特別,強調自己並無所謂「徵服」感覺,「因為在珠峰的每刻都是戰戰兢兢,當下只有無力感,完全不覺得自己『好叻』。」
曾燕紅登峰的決心,源於7年前與學生的一個承諾。她希望以身作則鼓勵學生敢於追逐夢想,她相信這個訊息其實早已傳到學生心中。「每一個人的夢想各有不同,不一定是要登上珠峰,重要的是如何克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她憶述這7年來遇過無數困難,但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寄語年輕人一旦下定決心追尋夢想,應該努力堅持下去。
■曾燕紅步出,即將一名來接機的小輩抱上行李車。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謝家人支持 能專心行事她特別感謝家人多年支持,「過程中家人不但沒有阻止,而是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支持我。如果沒有他們,我恐怕會面對更多困擾,無法如此專心做自己的事。」至於給學生們的話,曾燕紅表示:
「我做到啦!我終於兌現了承諾!」2014年首次挑戰珠峰,卻因雪崩導致「封山」,無法繼續;翌年又不幸遇到尼泊爾7.9級地震,大本營被摧毀之外,其膝蓋十字韌帶撕裂及肋骨折斷,身受重傷。今次終於圓夢,曾燕紅笑言目前最需要回家睡覺,醒來再喝「母親靚湯」,養足精神後再計劃與學生相聚,見面敘舊。
■曾燕紅抵達海拔7,000米的珠峰營地。fb圖片
再從事教育 啟發新理想 至於未來,她指暫未有具體計劃,但肯定未來仍會從事教育工作。「有好多人擔心我在實踐目標後會做些什麼,其實在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啟發下個理想。」她又擬繼續提升登山技巧,並為中國登山界出力,延續理想。
曾燕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後立刻與母親團聚,兩人相擁親吻臉龐,場面溫馨。曾燕紅的媽媽坦言,知道女兒平安很感動,「之前瞓唔好,食唔安,見到她開心、平安才最重要。」
由於女兒前兩次登峰先後遇上雪崩及地震,作為母親她難免擔心,但同時亦對女兒充滿信心,深信她「一定得」,所以從未反對她實現理想。
為給愛女洗塵,曾媽媽會煲愛心雞湯給對方補充體力。
「登頂貫徹言傳身教」 曾燕紅教過的一班學生,一直關注老師在珠峰的安危,知悉她昨日返港,即相約到機場接機。最早到達接機大堂等候的學生梁芷靈表示,事前已跟同學們商量過這天安排,考慮到老師不愛浪費的性格,放棄了送鮮花的念頭,改為送上一個個溫暖的擁抱,並帶來了即影即有相機記錄老師平安歸來的重要時刻。
梁芷靈是曾燕紅任教的首屆學生,見證老師從不懂攀冰,走到今日成功去到「世界之巔」。梁芷靈形容曾燕紅是個「瘋狂老師」,尤其看見她第二次登山遇雪崩受傷,「在滿身傷痕、血流披面時仍無講過放棄」。從老師身上,梁芷靈明白到世事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必須要做好自己,有耐心地逐步接近目標。她又憶述自己一度想要放棄往英國留學的夢想,幸得老師不斷鼓勵,最終克服學費等重重困難,成功圓夢。
她又說,就連學生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理想,如要成為醫生、律師等,曾燕紅都會鼓勵同學嘗試,又給予意見,激勵學生。在老師言傳身教之下,學生的人生亦有所改變,這比老師成功去到世界之巔,更讓人開心,「有人從蝦蝦霸霸變得會幫助他人;從自以為零(價值)變得相信希望、願意嘗試;亦有一些本來收埋自己的學生,這些年後變得充滿熱誠」。
她認為曾老師的真正理想是教育,登頂不過是教材,「既然學生覺得自己的夢想是難過登天,她才選擇這件對自己來說也是難過登天的事情去做」。
「準備毅力不輕言棄」 目前已經大專畢業的21歲學生盧澤鋒表示,知道老師成功實踐承諾的一刻心情激動,「預計登峰當晚大家都徹夜未眠,不斷透過facebook追蹤老師最新消息,得悉她成功,真是很高興」。曾老師在7年間先後3次登山,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有很大啟發,「老師過去兩次登山失敗均是由於天災所致,反映成敗不一定源於個人能力不足,但這並不代表就此放棄」,這份毅力教曉他,哪怕日後面對自己控制範圍以外難題,遭遇失敗也應繼續努力嘗試。
他指曾老師當年向同學宣佈要登上珠峰之後,開始進行一系列訓練,自己與一班同學亦有隨她「練山」,包括參加毅行者,完成麥理浩徑100公裡行山賽事,「那時候我只是個渾渾噩噩的中學生,每日只會打機及玩,從未為自己的學業做過準備。」自從跟老師行山以後,經歷了刻苦練習,盧澤鋒的讀書成績亦有大幅提升,從包尾升上中遊。畢業後,盧澤鋒與曾老師一直保持聯絡,感情深厚,有時會跟她打籃球、食飯敘舊。
對於有評論質疑曾老師登山的意義,盧澤鋒強調一班同學都認為這是一件美事,不會受一小部分人的意見而動搖。
「踐行承諾循循善誘」現就讀運動及健康生活高級文憑的劉浚希,在中學時期有份在生命教育課見證老師的登山承諾,「那時候以為老師是『隨口噏』講笑,怎想到今日竟能成真。」他過往是個不愛讀書的學生,但曾老師身體力行的教學方法,正好引起他的學習興趣,「例如在1小時的課堂,老師只會用15至20分鐘教書,其餘時間可能是讓我們動手練習,或是帶我們走出去,配合課題生動學習」。
劉浚希續指,老師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壯舉固然讓人鼓舞,但真正讓同學改變的最大原因,源自老師一直以來循循善誘、悉心教導學生,他特別感謝老師引導自己接觸運動,「以前的我好懶,什麼也不願做。後來老師見有同學提及希望成為籃球員,找來了一位舊生組織籃球隊,邀請了我加入其中。」運動為他帶來很大改變,昔日的「懶學生」,今日一心想要考入大學,不想辜負老師期望。
■曾媽媽收到女兒送的一幅畫,畫上記錄了她在本月21日成功登峰。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曾燕紅過往兩次勇闖珠峰均遇上天災,直至今次總算是天公作美,但在登頂期間,一行人仍遇上8號風球般猛烈的風勢,隨時功敗垂成,幸最後有驚無險。正當人人期望曾燕紅分享登峰一刻的動人感受,她卻笑謂當時最大感受是「希望盡快下山」。對於近日有聲音質疑她於山上對瀕死的登山者「見死不救」,曾燕紅強調當時是無能為力,但她明白並非每個人都能體會箇中難處,她會尊重社會不同聲音。
談及是次登山過程,曾燕紅表示整體而言都很順利,個人身體狀況亦很理想,「全賴過往兩次失敗經驗,讓我知道如何保持良好狀態,不可以有咳或病,也知道如何有系統地適應高山環境」。至於最大難關在於天氣,在大自然面前,登山者全部只能聽天由命,無法靠意志來克服,「尤其在攻頂期間遇上8號風球般猛烈的風勢,其實都有擔心會否因此取消(攻頂)」,當時她只能聽取當地雪巴嚮導的意見,如果對方說取消,她亦會同意,因為這關係到她及嚮導的生命安全。
推隊友上山 半小時40米 在嚴峻惡劣的環境下,曾燕紅在過程中不敢胡思亂想,直至看見峰頂知道終點在望,加上自知狀態不錯,才敢為自己「毋用折返」展露一絲歡喜。她又憶述登頂前發生過一段小插曲,「當時一名隊友手腳麻痺,不能走下去,當時我能為他做的,就是協助推他上山」,於是在徵詢對方同意後,一步步推著隊友捱過難關。曾燕紅形容這「40米行了半個鐘」,聽見隊友一聲「多謝」,自己亦十分感動。
直至登頂一刻,曾燕紅笑言腦海第一個感受是「希望盡快下山」,後來她嘗試拿出一面旗子拍照留念,卻因此出現了一幕驚險鏡頭,「它是一面滿載朋友祝福的旗子,本打算於世界之巔留念,強風卻在短短一秒間把它從我手中搶去。」自然反應下,曾燕紅一度想要撲前抓回旗子,事後回想過來,曾燕紅指於八千多米山上做出這個舉動確是有些危險。
曾燕紅日前在分享登山經歷時,談及曾經目擊有人瀕死,但未能施以援手給對方氧氣,因為即使給了他,也未必能救他,但自己卻一定會死,有意見將之理解為「見死不救」。 曾燕紅形容這是設題有問題,強調自己是無能為力,而非見死不救,「如果我有能力一定幫,然而當時的我根本無能力(施救)」。話雖如此,曾燕紅表示不會怪責有關評論者,「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未必經歷過這般狀況」,尊重社會有不同聲音,多角度思考。
■曾燕紅(右)與母親團聚,兩人相擁親吻臉龐,場面溫馨。記者莫雪芝 攝
曾燕紅曾任教沙田中大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生命教育、通識等學科,昨日部分學生前去接機時,表現興奮,師生的深厚感情溢於言表,相信這與曾燕紅平日總是「掏心掏肺」關顧學生大有關係。曾的胞妹Alice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曾老師知悉有學生無錢買午餐,會自掏腰包買,再若無其事告訴學生自己很飽吃不下,而飯盒是「多出來的」,讓學生吃飽;在目睹有學生拿背心膠袋當書包用,她忍不住買新書包送給學生,又藉口說自己有多用不著,讓學生拿去用。
請吃自助餐 補習包膳食 由於曾燕紅認為運動可以提升學生鬥志,故組織籃球隊,鼓勵學生加入,比賽後更會帶上他們吃自助餐,有時結賬動輒幾千元,但她根本不放心上。
曾老師又會抽時間幫幾名學生補習,更會包膳食,考慮到學生正值發育期,一人吃一個飯盒未必夠飽,她竟然買米、叉燒,在學校煮飯,教學之外連學生飲食都照顧周到,非常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