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帶來一個好消息!李盈瑩再次受益,往後比賽可以降低受傷概率。網友熱議一針見血地指出:半決賽楊藝受傷,但後來替換上場,決賽生龍活虎,說明楊藝受傷不嚴重,屬於硬傷,容易恢復。決賽孫杰受傷之後沒有在上場,說明稍微重一些,事後看到報平安的信息,甚慰。筆者再次祝福楊藝、孫杰早日康復,期待能在稍後進行的天津、山東比賽中,看到兩位的身影。也期望,今後球員能保護好自己,免受傷害。也期望更多球員能從他人和自身的健康角度考慮,改善和規範動作,而不是事後的歉疚和安慰。排球比賽雖然隔網對抗,但受傷事件還是不少,國內比賽如此,國際比賽也是一樣。
有球迷提出,發生在李盈瑩上的球員受傷相對較多,一個原因是李盈瑩扣球(進攻)次數多,每場比賽她扣球次數是別人的數倍,所以「事件」多。這個是有一定的道理,假定球員受傷概率是不變,進攻次數增加,受傷事件相對較多。有球迷指出,李盈瑩和一些球員的進攻特點,導致進攻之後踩線(過線)次數(概率)增加,這也是有道理的。踩線(過線)導致的受傷的風險高,最關鍵的是腳過去的深淺和方式。腳是立體的,有長度、寬度和高度,應該是立體分析。假設腳踩線是直式的,就是腳趾在前。如果腳踩線只是在5釐米之內,也就是腳趾部分踩線。此時,因為才過線5釐米,防守球員踩腳的機率低,即使踩腳了,接觸的面積更小,關鍵是即使踩到了,墊腳的也比較平緩。 所以受傷可能性少。
如果腳踩線只是在10釐米之內,也就是腳弓部分踩線。此時,因為過線10釐米,防守球員踩腳的機率提高可能是8倍甚至更高。 如果此時踩腳了,接觸的面積相應增加數倍(接觸機率同樣提高)。過線10釐米,腳弓部分踩線,接觸部位的高度也提高了,受傷的危害性大大提高。大家可以想像,您起跳落下,如果只是腳趾部分落在3釐米小石子上,你會受傷嗎?減少踩線導致的受傷事件,關鍵是控制踩線深度比次數更重要。假設腳踩線是橫式的,就是腳平衡於中線。此類踩線減少了深度,從而減少雙方的接觸的機率。 但過線的面積沒有減少,而且過線腳的部位包括腳趾、腳弓等,如果防守隊員踩上的話,也是相當於腳前部踩到3釐米的臺階,受傷機率也很大,楊藝受傷應該屬於此類。在此,筆者建議能不踩線儘量不踩線,進攻可以變通,減少風險。即使非得踩線,儘量控制踩線的深度、方式、部位等,這個是可以做到,大多數球員做到了,個別的不要找藉口。
事實是因為李盈瑩踩中線造成對方球員只是崴腳,一二天就好了,也沒見這些崴腳球員和球隊過後指責過李盈瑩和她的球隊,因為大家都是專業的,覺得很正常,都不是有意為之。而且每次都是賽後去向崴腳球員慰問或者道歉,再說一點,就是真的造成對方受重傷,也不需要踩中線球員承擔責任。排球運動員,在專注排球技術的同時,應該考慮自身發展問題。球迷帶來一個好消息!李盈瑩再次受益,往後比賽可以降低受傷概率。像劉宴含,外語棒棒的,即使球隊解散了,未來發揮也有一定優勢。 儘管球員可以安排上學和工作,那也是工作崗位解決,真要工作起來,就不是那回事。 排球遠動也風險,多思考人生。
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