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期間開始跑步
馬英九喜歡跑步,這一點眾所周知。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香港、翌年隨父母遷居臺北的「小馬哥」,是從1975年開始跑步的。
當時25歲的馬英九人在美國,正處在兩大人生節點之間:此前一年,他拿到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哈佛大學攻讀法律;此後一年,他獲頒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並與大學同窗周美青結婚。
馬英九是如何開始跑步的?咱們來聽聽他的自述:
「我從小就相當喜愛運動,從小學時的『跳雙槓』、初中的遊泳,到高中、大學的足球,到壯年以後的長跑,一直沒有間斷。但我所從事的運動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跑步吧,『長跑人生觀』也成為我經常受邀演講的題目。
「其實跑步原本並不是我非常擅長的運動,記得我高二的時候,第一次參加臺灣山嶽協會舉辦的50公裡越野,當時很外行地穿著長袖長褲跑,結果跑到20公裡就嚴重抽筋。有計劃地跑步,則是我大學畢業之後的事。
「我當兵時因為打排球扭傷右膝,導致軟骨裂開。這個傷一直沒有好,後來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就接受手術把軟骨拿掉。這類手術在那個時候相當普通,許多美式足球的選手也動過這類手術,但現在的醫學比那時候又進步許多,已經不需要這樣處理了。手術之後,醫師囑咐我以跑步來復健。這一跑就從1975年跑到現在……」
據說他跑步還有家族健康方面的原因:祖父60歲時死於中風,父親也有高血壓,而跑步有助於預防這兩種疾病。自那時起,馬英九開始痴迷跑步。
每天晨跑3公裡
有報導說,從1975年到2007年,馬英九「跑量超過1萬5千公裡,時間超過3千小時」;在全球很多城市,他都能找出最合適的跑步路線。他甚至曾在零下30度的美國密西根湖畔跑步。
筆者對前面兩個數字不無懷疑:32年跑1.5萬公裡,年均不過469公裡左右,日均約1.3公裡,似乎算不上對跑步「痴迷」。而平均速度僅每小時5公裡,則根本是走路的速度。
不過,無論這些數字是否準確,馬英九愛跑步都是公認的事實。1981年修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回臺灣挺進政壇(從蔣經國的英文口譯員做起)之後,他雖然公務纏身,但總能擠出時間跑步。
馬英九習慣每天早上慢跑(據幕僚透露,他每天跑3公裡),參加過大大小小數百次長跑比賽,包括民間舉辦的摩天大樓爬樓梯登高賽事。擔任臺北市長期間,他還推廣「全市減重100噸贅肉」活動。
馬英九也喜歡遊泳。當臺北市長時,每周至少遊泳三次,每次1000米,也是在早上六七點。每天睡前,他還要做200個仰臥起坐。他也經常做伏地挺身,最多能連做120個。據名嘴趙少康回憶,一次他和馬英九坐飛機去美國,馬英九就在飛機過道上練「伏地起身」。
2008年總統競選期間,馬英九展開「青春鐵馬向前行」行動,10天內騎單車環島,行程670多公裡,途經全臺70個鄉鎮。
2009年,臺軍方開始實行被媒體稱為「亞洲最嚴」的體能測試標準:男性軍校畢業生必須在14分鐘內跑完3000米;2分鐘的仰臥起坐滿分80個,及格43個;2分鐘的伏地挺身滿分71個,及格51下。
新標準引來臺軍官兵怨聲載道,有後勤官兵甚至說:乾脆退伍算了。但當時已經59歲的馬英九卻說,這還不夠嚴。
當選領導人之後,馬英九一度仍堅持外出晨跑,「國安局」只得給他配備6名警衛隨行。後來有人勸他:「你現在和當法務部長(1993至1996年)不一樣了,如果法務部長被幹掉了,再找一個就好;如果你被幹掉了,臺灣要重新選舉,多麻煩啊!」
馬英九於是只好改在官邸內的廣場慢跑。
「路跑市長」
說了半天,馬英九跑步的成績到底如何?以下是筆者搜索到的相關媒體報導,按時間順序:
1998年1月11日,即將競選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參加「E分站馬拉松」路跑比賽,用47分55秒跑完10.5公裡,相當於每公裡配速4分33秒——很快了(當時他47歲半)。
2001年11月4日,51歲的馬市長參加臺北國際馬拉松,以1小時56分跑完19.6公裡(奇怪的距離),獲得第597名。
雖然跑得不算快(5:55的配速),但鑑於比賽前一天還赴臺中助選,連夜趕回臺北後只睡不到3小時就直接參賽,馬英九對自己的表現相當滿意,說感覺棒極了,整個人好像要飛起來。
2004年,馬英九再次參加臺北國際馬拉松。這次他參加的是9公裡組,最後以51分鐘完賽(配速5:40)。
賽前馬英九沒忘了強調自己的政績:他上任前,臺北市每年舉辦的體育活動只有35項,而現在有912項,足足多了26倍!
在這位「路跑市長」的號召下,當天有8萬人參加臺北馬拉松,創賽會規模紀錄。市政府共有5名官員參賽,也創下新高。
2005年12月18日,馬英九又一次參加ING臺北國際馬拉松,這次他報的項目是10公裡組。
他在鳴鑼開賽前的致詞中開玩笑說:「希望大家注意安全,不要快跑,特別是不要跑過我。」
據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網站數據,馬英九的成績是1:02:15(6:13的配速;而維基百科的數字是1:03:22),總名次2810,男子55-59歲分組名次69。在年齡分組中,馬英九名次不錯。當然,剛過55歲的他也佔了點便宜。
這一屆共有逾10萬人參加,包括兩個跑半程的臺北副市長:葉金川(2:15:57)和馬英九的心腹軍師金溥聰(2:18:46)。
2006年12月17日,ING臺北國際馬拉松舉辦到第10屆,馬英九又參加9公裡組,成績是54:59(配速6:06;維基百科數字是54:54)。
當時仍有兩名臺北副市長跑半程:陳裕璋以 1:59:39跑進兩小時,「金小刀」的成績2:12:28比上年提高6分多鐘。
這也是馬英九最後一次以臺北市長的身分參加路跑比賽。一周後他就卸任市長職務,全心投入他於前一年7月當選的國民黨主席一職,同時備戰2008年的總統選舉。
馬英九的跑步PB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以58.45%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對手謝長廷,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並於5月20日宣誓就職。
那一年他曾兩度參與路跑活動,但均屬公益性質。2009年4月19日的宜蘭全臺馬拉松大賽,讓馬英九動了真格。
那次他報的是5公裡項目。據臺灣TVBS報導,出發前,馬英九鄭重按下電子表開始計時——和所有的「嚴肅跑者」一樣。
跑到終點時,他感覺已經使盡全力,但27分43秒的用時卻比3月份的成績多了2分2秒。馬英九對這個成績似乎很在意,一直追問:「裡程數是否標準?」甚至要幕僚回現場重新測量。
據媒體分析,其實馬英九根本不用在意,因為按規定5公裡組的參賽者應當折返,而馬英九卻是一路跑下去,直接跑到停車處(可能出於維安考慮),多跑了700米。
當時的總統府發言人、現任臺陸委會主委的王鬱琦解釋說:「其實馬英九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所以他每一次跑步完,都會重視他的成績。這次他跑的路程有比5公裡長。」
馬英九最後一次參加路跑比賽,應該是2012年2月26日的金門馬拉松。那次金門之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謝票——在同年1月14日的大選中,他擊敗民進黨的蔡英文和親民黨的宋楚瑜(三人得票率分別為51.60%,45.63%和2.77%)。
賽前馬英九表示:「大選後第一個homestay(借宿民居)給了金門,第一個馬拉松也給了金門。」最後他用時25分鐘,冒雨跑完金門馬拉松的5公裡健康休閒組。
那麼,馬英九的跑步實力到底有多強?我們必須說,近16年的跑步成績,並不代表馬英九的最好水平。
首先,他第一次當上市長和總統時,年齡分別為48歲和58歲,大概已經過了巔峰歲月。其次,身居高位的他在參賽時,顯然無法再埋頭追求突破PB,而是必須不時與賽道內外的民眾互動,成績必然受影響。
至於他的跑步PB,筆者只查到一個數字。擔任臺北市長時,馬英九提倡警察跑步減肥,並與他們一同參加3000米體能測試,結果僅用時12分6秒就抵達終點(配速4分2秒),而警方50至59歲組只需16分40秒即可滿分。
這還不是他的最好成績。2009年4月參加宜蘭馬拉松之前,馬英九透露自己「3000米曾創下11分46秒的紀錄」,這相當於用3分55秒的配速連跑3公裡——相當厲害了。
據幕僚說,當時59歲的馬英九,3000米仍有14到15分鐘的實力。順便說一句,當年中國國足12分鐘跑的及格線是3200米,相當於3分45秒的配速。
馬英九的中長跑能力估計部分來自遺傳。他父親馬鶴凌上初二時,曾奪得湖南省運動會萬米冠軍,後又在湖南省運動會中奪得400米、800米、1500米和1萬米四個冠軍。
馬英九沒跑過全馬?
在馬拉松熱風靡全球的今天,如果你沒跑過馬拉松,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跑者。這就引出了一個終極問題:馬英九跑沒跑過馬拉松?
經過努力搜索,筆者在臺灣某跑步論壇上,找到一個相關說法。
一位臺灣跑友說:「馬先生似乎多年來沒真正跑了,身為領導人,似乎更難跑了。約2005年以前,曾經和馬市長同跑多場10K上下,剛開始跟不上馬市長的腳步,後來曾經超越他,或和我的成績(10K約55分許)相當。
「印象中馬先生完成過一次鐵人三項,一次半馬,15K以下很多次,全馬應該沒跑過。」(他所指的半馬,大概就是前面提到過的19.6公裡那一次?)
看來結果就是這樣了:以熱愛跑步著稱的馬英九,竟然一次也沒有跑過全程馬拉松!
且慢。不找到一個明確的說法,筆者仍然心有不甘。最後還真的讓我找到結果了。
在2002年一篇題名《運動與我》的自述中,馬英九寫道:「那一次參加北二高國際馬拉松,是我第一次跑全程馬拉松,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那年我42歲……
解釋一下,北二高馬拉松的全稱是「臺北國際國道馬拉松比賽」,因比賽在別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的「中華民國國道三號」舉行而得名。它是臺灣第二條南北向的高速公路,故俗稱第二高速公路,包括北二高、中二高與南二高。它也是臺灣最長的高速公路。
在每年有近300場正式馬拉松比賽、加民間賽事總數逾500場的臺灣,僅臺北一地每年就有四場正式馬拉松:除臺北國際馬拉松之外,還有國道馬拉松、富邦馬拉松和今年新增的渣打公益馬拉松四大賽事。相比之下,北京每年僅有北京馬拉松和長跑節兩場。
儘管馬英九隻跑過一次全馬,但他仍然收穫了諸多感悟。他在《運動與我》一文中寫道:
「我過去跑步時給自己定下『三不』原則:中途不退出、半路不休息、成績不退步。1992年參加北二高國際馬拉松,讓我發現原來人真的生而不平等,有些人天生就是跑馬拉松的料,縱然我拼了老命也沒辦法超過他,所以我跟自己比,只要做到每次都能跑完全程、成績不退步就很難能可貴了,如果還能進步,當然更是額外收穫。
「這一段42.195公裡的長跑,讓我體會到非常多的道理。例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要參加馬拉松賽,比賽前三個月就要在體力、食物乃至各種細節上做好調整及準備,才能有最滿意的表現。
「長跑的道理與人生有很多是相通的,我常以『人生有如一場馬拉松,不要怕輸在起跑點上』來勉勵年輕人。重要的是過程,跑完全程就是勝利。長跑著重配速,開始如果像跑百米,拼命向前衝,沒多久就會『力竭汗湍,殆欲斃然』。同樣地,開始的落後也不能算是失敗,結果總是要到最後才揭曉。」
誠哉斯言!唯一的遺憾是,查不到馬英九那次跑馬拉松的成績。
添加公眾號ID「paobuquan」或者「慢跑長跑晨跑馬拉松@跑步吧"
———————————————————
回複數字0...11查看文章:
0.有氧耐力訓練指導手冊
1.長跑基礎[一]姿勢與呼吸
2.長跑基礎[二]堅持與訓練方法
3.長跑基礎[四] 核心肌群(上)
4.長跑基礎[五] 跑步場地常識
5.長跑基礎[六] 跑步答疑解惑
6.長跑基礎[七] 跑步時,如何呼吸?
7.長跑基礎[八] 傾聽身體的聲音
8.長跑基礎[九] 科學使用跑步機
9.長跑基礎[十]開始跑步--8周5KM訓練計劃
10.運動恢復●跑者的交叉訓練
11.運動恢復●預防跑步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