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剖宮產的孕媽肚子上會挨上一刀,這對身體傷害是很大的,所以我們都提倡自然分娩,但很多寶媽卻沒有想到,自然分娩也有可能會挨上一刀,只是這一刀是劃在會陰上而不是在小腹,這就是順產過程中的側切。
通常情況下,醫生決定採用側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產婦的會陰處發生嚴重撕裂,所以會用側切來避免,那麼,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孕婦在分娩時被側切?產後側切後應該怎樣護理?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孕婦生產時遇到什麼情況需要側切
有關調查顯示:差不多92%的順產女性都進行過側切手術。
正常情況下,如果生產時要側切,一般只需要很小的側切,術後恢復很快,醫生有限的使用側切並不會造成不良的後果,如陰道或會陰損傷、疼痛、夫妻生活困難或小便失禁等問題,所以孕婦不需要過度擔心,側切的唯一缺點是會增加前期會陰撕裂的風險。
那麼,哪些情況需要進行側切呢?主要發生在以下情況時:
胎頭分娩出時發生撕裂。初產時,頭位分娩時會陰緊張、會陰體長、組織硬韌或發育不良、炎症、水腫,或遇急症使會陰未能充分擴張,會陰易發生嚴重撕裂,這種情況,醫生一般會為了胎兒和孕婦自身的健康,選擇會陰側切。胎兒頭部過大。初次生產時,胎兒頭部過大,無法順利通過產道或胎兒胎位為臀位經陰道生產困難,出現這兩種情況下需要及時側切。孕婦曾做過會陰側切手術。做過會陰側切手術的孕婦,因為會陰切開縫合或者修補後,瘢痕大會影響會陰的擴展,受到瘢痕的影響,會陰的收縮彈性較差,這時候需要做側切。35歲以上高齡首次初產。高齡孕婦生產時,很容易出現並發妊娠心臟病、妊娠高血壓等綜合症,為了縮短第二產程,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安全,當胎頭下降到會陰部時,醫生通常會做會陰側切術。胎兒出現缺氧症狀。孕婦在生產的過程中,子宮頸口已打開,胎頭的位置比較低,但胎兒出現異常變化,胎兒出現明顯的缺氧症狀,醫生此時會決定給側切。
以上就是需要側切的情況,那麼,孕媽要怎樣做來避免側切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孕婦如何做可以有效避免側切
1、學習會陰按摩
根據《英國婦產科學雜誌》報導:孕婦從第34周開始進行會陰按摩,可減少側切率達6%。
為了避開會陰側切,孕婦可以適當進行會陰按摩,但要注意方法,具體方法:
孕婦將手洗淨,把腿伸展開,呈一個半坐著的分娩姿勢,建議在會陰前放一個鏡子。選擇一些按摩油,用拇指和食指把按摩油塗抹在會陰周圍。孕婦把拇指儘量深地插入陰道,伸展雙腿,朝直腸的方向按壓會陰組織,輕柔地繼續伸展會陰口,直到有輕微的燒灼或刺痛的感覺。按摩時,在陰道裡孕婦的拇指鉤起,且緩慢地向前拉伸陰道組織。最後孕婦前後輕柔按摩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肌肉組織,大約1分鐘左右。
特別提醒:不要過度用力,用力會引起會陰部敏感的皮膚出現瘀傷和刺痛,同時在按摩期間不要用力按壓尿道,這樣會導致感染和發炎。
2、 堅持鍛鍊括約肌
收縮陰道和肛門的肌肉,每次堅持8-10秒再放鬆,每天堅持200次,這個方法不僅能增強肌肉組織的柔韌性和彈性,降低會陰側切的機率,還能阻止產後盆腔內器官的脫垂和老化。
3、 使用會陰擴張器
據國際《助產學文摘》介紹:可以提前使用特製的會陰擴張器(氣球狀)撐大會陰部組織,可以有效減少50%的初產側切率,如果發生撕裂程度也不會很嚴重。
4、生產時科學地用力
孕婦在生產時,聽從醫生的建議,在宮縮來臨時深吸一口氣憋住,雙手抓住產床的兩側,抵住下頜像排便一樣用力使勁,當胎頭娩出時,緩緩用力,放慢娩出速度,減少會陰裂傷的發生。
5、練習拉瑪澤呼吸法
拉瑪澤呼吸法:通過不斷練習各種肌肉放鬆和呼吸技巧,來緩解生產時的緊張和疼痛。孕婦在孕七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始練習,科學地使用這種呼吸方法,臨近生產時可以有效地加快生產的進程,減少會陰側切的概率。具
6、孕晚期合理控制飲食
醫學研究發現:日本的側切率在70-80%,孕婦在孕晚期的飲食控制上做得很好,日本醫生要求在孕晚期,孕婦不要吃太多,把胎兒的體重控制在6斤左右,以便順產。
所以孕婦應該注意,進入孕晚期後,避免過度滋補,以免造成胎兒營養過剩,增加會陰側切的概率。
產婦會陰側切的護理要注意哪些
會陰側切可以給產婦生產減少障礙,但由於不是無菌手術,會陰部前近陰道後鄰肛門,細菌繁多,如果胎膜早破,產程延長,平時陰道和會陰有炎症、水腫等,會陰處的切口癒合情況可能欠佳,加上產後排便、惡露排出,有可能使切口受到汙染而出現發炎情況,所以接受側切的產婦除了要做好心理準備,建議要提前了解側切後可能出現的狀況和傷口的護理問題。
1、拆線前後產婦要注意會陰傷口的護理,要使局部保持清潔
拆線前:每天用碘伏溶液等消毒液衝洗兩次,大便後要衝洗1次,應避免大便等髒物的汙染。拆線後:正常情況產婦已回家中,如惡露還沒有乾淨,要堅持每天用溫開水洗外陰兩次,保持大便通暢,以免傷口裂開,如果出現便秘問題,必要時可服些輕瀉劑,建議採用坐式大便,避免時間太長,還要注意拆線後傷口內部尚未牢固,不宜過多走動,不宜進行動作太大的鍛鍊。
在正常情況下,會陰傷口在拆線前會有不適感,坐時也可能疼痛,拆線後一般會減輕,但需2~3 周后才會完全恢復正常感覺。有的產婦在產後10 天左右,發現陰道掉出帶結的腸線頭,對此不必驚慌,那是從陰道口脫落的腸線。如果在會陰部有絲線,則應找醫生及時拆除,以免引起感染。
2、側切後幾種特殊情況下的護理
傷口血腫:一般會在縫合後1-2小時後,刀口部位會出現嚴重疼痛,且越來越重,有的產婦甚至肛門會出現墜脹感,如果出現這個情況,找醫生來及時進行檢查,有可能醫生在縫合時止血不夠,屆時只要及時拆開縫線,清除血腫,縫扎住出血點,重新縫合傷口,疼痛會很快消失,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正常癒合的。傷口感染:一般出現在產後2-3 天,傷口局部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並有硬結,擠壓時有膿性分泌物,遇到這種情況,醫生會建議服用適合的抗生素,拆除縫線,使膿液流出,同時可以採用理療來幫助消炎,或用1:5000 的高錳酸鉀溫水溶液坐浴。一般1-2周後會有好轉或癒合。傷口拆線後裂開:個別產婦在拆線後發生會陰傷口裂開,如果產婦已離院,需要立即去醫院檢查處理。如果傷口組織新鮮,裂開時間短,可以在消毒後立即進行第二次縫合,5-7天左右拆線,大多數都可以再次長好;如果傷口組織不新鮮,且有分泌物,不能縫合,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並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等局部形成瘢痕後方能癒合。
以上就是會陰側切後的護理。
各位孕媽新知識get了嗎?我是淮山,專注母嬰健康知識,歡迎點讚關注,一起助力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