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朝廷百官制定KPI績效,思想超前的張居正,何以身敗名裂?

2020-12-23 咖啡館說史

在中學歷史書上,明朝大臣張居正是一個極其正面的人物,在他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富有創意地推行了「一條鞭法」,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它雜項稅合併,並折算成銀兩統一徵收,為朝廷財政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這種徵稅辦法很有生命力,基本延用到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用了幾百年。

不過,被後人評價「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的張居正,死後不久就被抄了家,不僅削去了太師、太傅的名號,還罪及後代,子女要麼餓死,要麼流放。從獨攬大權、深受皇帝信任到身敗名裂,這種轉折看起來很戲劇性,但在他生前掌權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徵兆——總的來說,注重秩序規則的張居正得罪了當時的文官集團,還把自己孤立了。

張居正故居匾額

除了「一條鞭法」,張居正還推行了「考成法」,它面向朝廷上下所有官員搞績效考核,跟現在的企業管理一樣,先列出登記所有官員應該完成的KPI指標,而且按月檢查,限期完成,不然就「以事責人」。在這項辦法實施期間,僅在一年之內,就有54名官員因任務沒完成,被罰停俸祿(扣工資),後來還有一些官員被降級、革職(開除)。這種官員考核辦法,雖然可以做到不論資歷,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但是操之過嚴,必然會引起上下官員的強烈反對。

其次,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趁著萬曆皇帝還小,沒有獨立決策能力的機會,把明朝言官制度變成了自己私人工具。在明代,監察官級別雖然不高,但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上敢罵皇帝,下能懟百官,而且自朱元璋(包括)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敢直接對言官下手。在張居正的操作下,這些言官只檢舉反對張居正的官員,反之,對張居正言聽計從的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一來,張居正實際上控制了百官,排除異己。

當然,這些手段都只是因為張居正比較耿直,他就像一個極其嚴厲的上司,完全不講人情,一切事情按規章制度辦事,讓萬曆皇帝痛下殺手的直接導火索是張居正「表裡不一「。張居正擔任萬曆老師期間,教育萬曆要勤政節約,戒奢從儉,他在萬曆面前也這樣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設,所以當張居正要增修一座閣樓以便懸掛御筆時,萬曆好心好意地特批了1000兩白銀,作為資助,但萬曆後來才知道,這座閣樓實際上花了1萬兩白銀,極其奢靡。不過如此,張居正還在老家大修大建,甚至當湖廣地方官員動用公款為他修建石坊,歌功頌德時,張居正仍舊堂而皇之地領受了。

讓朝廷百官看不下去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張居正整頓驛站,嚴格規定驛站智能辦公使用,不能作為因私而用,凡是因私使用者,一經查證必將嚴懲。古代的驛站,就相當於想在各個地方的官辦招待所或者公家車,的確因公而生,但是人非聖賢,總有人想佔點便宜。平心而論,張居正的規定放在現在也很有道理,唯一的問題在於,其他官員不準用,但張居正自己卻毫不避諱,甚至連張家的奴僕、夫役都能任意佔用驛站資源,這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是誰都不會認同,所以張居正的悲劇結局也是顯而易見了。

相關焦點

  • 是非分「明」(70)張居正「奪情」
    15歲登基,17歲憑藉過人的天賦戰勝官場優秀運動員楊廷和,18歲當眾同時廷杖百官,樹立威望……事實證明,嘉靖在治國方面絕對不是無能之輩
  • 羅宗強:張居正改革失敗與士人人格之缺陷
    張居正像萬曆皇帝並非不知道張居正的十年改革給他的皇朝帶來的新氣象,也並非不知道他以十齡童子而登帝位,靠的是張居正的全心全意的扶持;他之所以能獨立處理政事,也是張居正的教導、扶植之功。想當時,張居正回鄉葬父,朝廷的重要事務還要馳驛至江陵請張居正處理。那固然由於居正大權在握,但也說明在重大事件的處理中,皇帝本人尚無經驗與把握。
  • kpi什麼意思通俗易懂來說,不同領域有哪些意義
    對於初入職場的小白基本不知道kpi什麼意思,位居企業管理的人士應都已經遊刃有餘。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KPI已經在大多數企業運營的過程中都已經廣泛運用。kpi什麼意思通俗易懂來說,就是衡量你業績的關鍵量化指標名稱。
  • KPI績效考核軟體有哪些?擁有多種考核模板i人事
    KPI績效考核軟體可以幫助企業明確績效管理中的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原則,在考核中,充分體現人性關懷,使員工感受到自身與企業的共同成長,感受到績效考核並不是約束手段,而是員工福利不斷增加的管理方式。為保證公司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通過績效考核方法提高員工工作熱情,最終達到企業發展與員工進步的雙贏目的,KPI績效考核軟體有哪些?
  • 如何看待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
    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投射到內部人員管理,最為直接的就是績效管理怎麼樣。績效制度對於企業管理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績效管理考核可以有效的促進企業和個人在未來發展上有更好的表現,讓個人的績效提升、讓企業良性循環,並且可以讓員工方向明確,有章可循。
  • 都是變法改革,為什麼宋朝的王安石不如明朝的張居正
    王安石與張居正都威力救弊圖興而進行了變法與改革。但是,兩個人都沒有成功。王安石變法之時就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 ,以失敗而告終,後人對其人也是褒貶不一。而張居正的改革卻得以全面推行,雖然死後其改革措施被廢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誣劾而被削官奪爵,人們認識到改革的益處,贏得後世對他的追思與懷念。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所沒有的。
  • 釘釘培訓-釘釘部署專家教程-報表、KPI、績效考核如何設計
    釘釘培訓-釘釘部署專家教程-報表、KPI、績效考核如何設計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OA設計師,老闆總是收,用釘釘做績效考核吧,於是乎找找績效考核的應用或者插件,找了半天發現,除了能看到員工發了多少流程,銷售業績是多少,報銷金額是多少,好像也沒能幹啥
  • okr與kpi,並不矛盾,反而是最佳cp組合
    在這之前,某些專家也說過,積分制不要與績效捆綁,但後來出現積分式績效管理,我也曾在績效分配時融合了積分制,反而有效解決了績效評分過高的問題。okr與kpi能不能在一家企業共存?即使不考慮兩者的區別與聯繫,也沒絲毫影響,如銷售部用kpi,但並不妨礙研發部用okr。按專家的邏輯,okr與kpi在同一企業內不建議結合使用。
  • 中國歷代變法(三)張居正改革
    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穫也正在於此。萬曆四年(1576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
  • 王安石變法褒貶不一,其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政策思想太超前嗎?
    首先,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具有超前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王安石的目標「民不家富而國用饒」,其方法的本質就是發展近現代的信貸金融產業,通過國立信貸業務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與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的觀點「天地所生貨財百物,皆為定數」形成鮮明對比。
  • 張居正為什麼終生都不重用海瑞?
    海瑞比張居正大十一歲,在很長時間內,海瑞和張居正同朝為官,就算兩人不是同道中人,必定彼此也是有所耳聞的。萬年初年,張居正掌控朝廷權柄,在此之前海瑞已經被高拱排擠出了朝廷,而朝廷上下仍在極力推薦海瑞為官,可是張居正卻對海瑞冷若冰霜,從來不加以提拔。那麼為何張居正終生不重用海瑞呢?
  • 萬曆皇帝封張居正為太師後,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呢?
    萬曆十年(1582年),明朝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在張居正去世前九天,萬曆皇帝加封張居正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在明朝二百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人在生前獲得過個榮譽,但是疾病很快奪去張居正的生命,他再無法利用這新的榮譽增加自己的權威了。
  • 「幕後元兇」張居正,他的一番虛偽之言,斷送了僰人2000年歷史
    從明洪武到嘉靖不到兩百年間,明王朝以僰人「出沒不常」、侵擾筠連、反抗朝廷等理由為由,前後11次對僰人進行了殘酷的討伐殺戮。明朝萬曆元年,明王朝對僰人進行了第十二次圍剿,這一次並未採取招降的策略,僰人的歷史從此畫上句號。而這一切的幕後元兇,便是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
  • 明朝有件比黃金還貴重的物品,朝廷用來發工資,今隨處可見很便宜
    張居正和朝廷真的發不出工資嗎?當然不是,明朝再窮,至少俸祿還是有的,張居正這麼做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打壓朝廷中另外一股勢力,來自於高拱的門人。 但是高拱為官數十載,在朝廷門生眾多,尤其是很多中低層官員,都算是他勢力的一部分,因此張居正就想要找個法子,治這些人的罪,故意用胡椒蘇木折俸,好讓他們鬧事。 正所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而一名叫做童立本的禮部六品官員,人生卻因此改變。
  • 管理好文:KPI績效考核的3個優缺點(值得收藏)
    企業在制定戰略的時候,必然是要了解企業的KPI到底在哪裡,也要了解各部門、各工作崗位的KPl考核項目,否則在進行績效管理和績效考核的時候,根本無法製作績效目標和指標。這也是企業的戰略和績效有效結合的第一步。做不出企業各環節的KPI績效,就無法開始績效管理。KPl是來自於部門職能和崗位的指標。
  • OKR和KPI的最終解釋指南
    關鍵績效指標與OKR——利益相關者(實施者)關鍵績效指標-在一個組織內,不同的部門、團隊或業務單位使用不同的關鍵績效指標集。實施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並使用它們來衡量業務成功的能力是每個領導者、執行者或經理都需要具備的技能。
  • 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此刻,張居正為了一舉奪取內閣首輔高拱權力,他聯合司禮監太監馮保,密陳高拱數罪,取得陳太后和神宗母親李貴妃同意後,下發皇帝聖旨、太后懿旨、貴妃令旨:「今高拱擅政,專制朝廷,我母子驚懼不寧,高拱即回籍閒住,不得遲留。」(《國榷》卷六十八)小皇帝神宗即位剛7天,白髮蒼蒼的高拱即在權力鬥爭中,黯然離場。 內閣經過鬥爭後,張居正終於浮出水面,取得了內閣絕對權力地位。
  • 張居正為何就是不用海瑞
    朝中政局風雲突變,高拱在政治鬥爭中被張居正掀翻,明朝最有能力的大臣之一張居正繼任為首輔。閒居兩年的海瑞,以為自己的另一個政治春天要來到了。因為這個張居正是翰林出身,飽學之士,學問相當精醇,是海瑞的同道,有著推行聖人之學的共同志向。況且,海瑞辭職後,時任閣臣的張居正還寫來一封信,對海瑞表示同情。那麼,這次張居正上臺了,應該起用他海瑞了吧。海瑞日日等待著北京的消息。
  • 圍繞張居正守制與奪情的論戰
    通常,官員起復後,任原職的可能性不太大,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因為官員丁憂離職,必須馬上補充新官,舊官起復後,新官一般不會結束任期。換言之,如果張居正守制返鄉,3年後他很可能無法官復原職。      張居正的守制奏請很快得到批覆,神宗說:「先生親承先帝付託,輔朕衝幼,社稷奠安,天下太平,莫大之忠,自古罕有。今宜以朕為念,勉抑哀情,以成大孝。
  • 張居正和王陽明:首輔和地方官,為何後者成為明朝第一人?
    張居正和王陽明,一個是明朝大名鼎鼎的首輔,一個是混跡地方的普通小官;一個玩轉政治,治國平天下,一個因正直被發配蠻荒之地,但學生遍天下。看上去,兩人是差不多的,甚至張居正的豐功偉績看起來比王陽明強多了,可為何多數人心中的「明朝第一人」卻是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