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歷史書上,明朝大臣張居正是一個極其正面的人物,在他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富有創意地推行了「一條鞭法」,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它雜項稅合併,並折算成銀兩統一徵收,為朝廷財政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這種徵稅辦法很有生命力,基本延用到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用了幾百年。
不過,被後人評價「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的張居正,死後不久就被抄了家,不僅削去了太師、太傅的名號,還罪及後代,子女要麼餓死,要麼流放。從獨攬大權、深受皇帝信任到身敗名裂,這種轉折看起來很戲劇性,但在他生前掌權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徵兆——總的來說,注重秩序規則的張居正得罪了當時的文官集團,還把自己孤立了。
除了「一條鞭法」,張居正還推行了「考成法」,它面向朝廷上下所有官員搞績效考核,跟現在的企業管理一樣,先列出登記所有官員應該完成的KPI指標,而且按月檢查,限期完成,不然就「以事責人」。在這項辦法實施期間,僅在一年之內,就有54名官員因任務沒完成,被罰停俸祿(扣工資),後來還有一些官員被降級、革職(開除)。這種官員考核辦法,雖然可以做到不論資歷,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但是操之過嚴,必然會引起上下官員的強烈反對。
其次,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趁著萬曆皇帝還小,沒有獨立決策能力的機會,把明朝言官制度變成了自己私人工具。在明代,監察官級別雖然不高,但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上敢罵皇帝,下能懟百官,而且自朱元璋(包括)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敢直接對言官下手。在張居正的操作下,這些言官只檢舉反對張居正的官員,反之,對張居正言聽計從的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一來,張居正實際上控制了百官,排除異己。
當然,這些手段都只是因為張居正比較耿直,他就像一個極其嚴厲的上司,完全不講人情,一切事情按規章制度辦事,讓萬曆皇帝痛下殺手的直接導火索是張居正「表裡不一「。張居正擔任萬曆老師期間,教育萬曆要勤政節約,戒奢從儉,他在萬曆面前也這樣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設,所以當張居正要增修一座閣樓以便懸掛御筆時,萬曆好心好意地特批了1000兩白銀,作為資助,但萬曆後來才知道,這座閣樓實際上花了1萬兩白銀,極其奢靡。不過如此,張居正還在老家大修大建,甚至當湖廣地方官員動用公款為他修建石坊,歌功頌德時,張居正仍舊堂而皇之地領受了。
讓朝廷百官看不下去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張居正整頓驛站,嚴格規定驛站智能辦公使用,不能作為因私而用,凡是因私使用者,一經查證必將嚴懲。古代的驛站,就相當於想在各個地方的官辦招待所或者公家車,的確因公而生,但是人非聖賢,總有人想佔點便宜。平心而論,張居正的規定放在現在也很有道理,唯一的問題在於,其他官員不準用,但張居正自己卻毫不避諱,甚至連張家的奴僕、夫役都能任意佔用驛站資源,這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是誰都不會認同,所以張居正的悲劇結局也是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