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07:2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嚴粒粒 於山 通訊員 彭先國 鄭彥 張桂芬 視頻 葉曉倩 編輯 李雅南
開欄的話:浙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文物遺蹟數不勝數,文化精品琳琅滿目,文化樣式異彩紛呈。去年以來,浙江省委宣傳部與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聯合開展了「浙江文化印記」徵集評選活動。通過廣泛徵集、專家評審和社會投票,前不久,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錢塘潮、西泠印社、越劇等在內的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出爐。
這些「文化印記」是浙江文化積澱的翹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寶。從6月18日起,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浙江文化印記》欄目,每一期,我們都將邀請一位與印記密切相關的專家與記者同行,走近印記的現場,感受印記的魅力,講述印記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衢州紀念孔子2569周年誕辰祭祀典禮。(資料照片)
究竟該如何講述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故事?
人事即世事。觀古今,縱然人事有代謝,終有一人繞不過去——孔子。數千年來,他究其一生創立與弘揚的儒學,至今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
尋蹤溯源孔家血脈,也終有一地繞不過去——衢州。
自唐朝以來,全國郡縣皆設孔廟,祭祀讀書人的祖師爺孔夫子。清朝末年,全國有大小孔廟或文廟6000多座。而孔子家廟「普天下唯二焉」,其一在山東曲阜,其二便在浙江衢州。
孔子是山東人,家廟為什麼會在衢州?數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思想如何影響著當地百姓生活?當地百姓又是如何將其珍惜、傳承、發揚光大?
「東南闕裡、南孔聖地」。我們赴衢州,在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的指引下索驥。
導覽專家——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
泗淛同源
孔氏之家廟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
《孔子行教像》 唐·吳道子繪
盛夏,驕陽與蟬鳴與共。
老城區新橋街上,孔子文化公園內,一尊高約9米、重13噸的孔子青銅巨像佇立。金屬的沉與光的灼相互碰撞,孔聖人的恭安之貌也顯出威嚴。
所謂「仁者見山」。孔子身後,是見證衢州人文歷史的府山。他眼目望向的那片紅牆黑瓦,便是孔氏南宗家廟,是他的後裔繁衍生息了將近900年的地方。
「清朝兵部尚書李之芳《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廟碑》撰文刻碑:孔氏之家廟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說話的耄耋老人叫孔祥楷,是曲阜、衢州、臺灣孔廟最後的奉祀官。
孔氏南宗家廟,位於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曉倩 攝)
衢州孔廟含家廟、孔府、花園。坊間有言「曲阜有廟沒有人,臺北有人沒有廟,衢州有廟又有人」。所謂「有人」,指的就是孔祥楷。家廟是祭祀祖先的廟堂;孔府和家廟一牆之隔,他兒時曾在此居住。
人間滄桑,國學又熱。1992年,衢州成為省歷史文化名城。1993年,孔祥楷在闊別家鄉38年後,受邀重回故裡「中興南宗」。1994年,衢州入選全國重點歷史文化名城。
幾乎是所有衢州人的共識,衢州獲「歷史文化名城」殊榮的第一大功臣正是孔氏南宗家廟。
可是,衢州怎麼會有孔氏家廟?
「南孔和北孔都是正宗。從某種程度上說,南宗比北宗或更正一些。」在花園會友之地「有朋堂」,孔祥楷將過往家事鋪陳——
據《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志》記載: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趙構在揚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奉詔陪祭。此後,金兵大舉南侵,高宗君臣倉皇南渡。建炎三年正月,高宗駐蹕臨安(杭州),因孔端友率近支族人扈蹕南渡有功,賜家衢州建家廟。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令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長孫孔洙從衢州北遷,載爵去曲阜奉祀。
接詔後,孔洙即進京向元世祖面陳兩難心境:衢州已有五代墳墓,若遵皇上詔令北遷,自己實不忍離棄先祖的墳墓;若不離棄先祖廟墓,又將有違聖意。孔洙願將自己的衍聖公爵位讓給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襲。元世祖不禁稱讚孔洙「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之後也」。
就這樣,在衢州孔氏南宗的禮讓下,曲阜孔治獲得「衍聖公」世襲爵位。
1935年1月18日,國民政府任命孔子77代孫、衍聖公孔德成為奉祀官。與此同時,衢州第二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繁豪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1944年10月,孔繁豪逝世,虛齡7歲的二房長子孔祥楷承襲世職。
是明晰的歷史,亦是曲折的故事,孔祥楷將那段往事鉤沉。近年上了年歲、身體欠佳的他,聲音不免有些頓感和低啞,眼眸也蒙著一層薄煙。
但,往事並不如煙。
孔府與家廟一牆之隔,是孔子嫡裔長支世代居住和辦理廟務的場所。現在的孔府是1998年在考古發掘遺址的基礎上,依照原來的地基復建的。(嚴粒粒 攝)
現存家廟,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屢毀屢修。1998年,衢州市人民政府修葺家廟並復建了家廟西軸線上的五支祠、襲封祠、六代公爵祠,以及孔府、花園,於2000年5月竣工。2008年,東軸線的建築物全部復建,依次是家塾、恩官祠、啟聖祠、聖澤樓。
孔府大堂高懸的匾額上書「泗淛同源」。「泗」指曲阜「泗水」,孔子墓就在泗水河北岸;「淛」是「浙」的古體字。短短四字,象徵南北同源。
歷經風雨斜陽,衢州孔廟的建制一直按南渡家廟的規制。獨有的思魯閣表達著強烈的思鄉之情。
我們一行都是衢州人。孔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兒時,學校春遊都會來;長大了,每每有客到訪,也總要帶他們來轉轉。可許多人聽罷,常會驚訝「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聞名天下,沒想到還有衢州。」
「沒想到」三個字,惹人惆悵。
「有作為才有地位!」孔祥楷的另一身份,是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主任。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亦是行為準則。回歸故裡後,他主持「南孔」發揚光大。這些年,隨著研究、宣傳工作的到位,「南孔」名號日趨響亮。尤其在2004年,衢州恢復了中斷半個多世紀的祭孔大典後,「南孔」逐步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與時偕行
祭祀者當穿當代人的服飾,行當代人的禮節
祭拜孔子始於漢朝,明清時規模達到巔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今時今日,到底是「誰」在祭祀孔夫子?「南孔」祭祀大典的重要歷史意義,在於創新性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主殿大成殿,是廟內的最高建築。殿內正中是孔子座像,兩旁侍立著其子伯魚及孫子思像。(嚴粒粒 攝)
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孔氏家廟的主殿,即是大成殿。孔氏南宗家廟的祭孔大典主場便在這裡。
殿外,幾棵銀杏巋然,樹齡已近五百年。其對面懸掛著雍正帝所書匾額。「生民未有」幾個大字,概括了孔子「前無古人」的存在。
殿內,懸掛的「萬世師表」則是康熙御筆,寓意孔子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匾額之下,是標準古代帝王形象的孔子。他在唐玄宗時期被封文宣王。獨子孔鯉(字伯魚)、孫子孔伋(字子思)分別在兩旁,孔伋相傳是《中庸》作者。
大成殿內外,祖孫三人與老樹,一同見證孔氏南宗的綿延不息,也見證當代人對孔子的追思與傳揚。
為何,又何為「當代人」?
2000年5月上旬,孔祥楷到家廟主持工作。對孔氏南宗家廟祭孔的定位,是他認為做的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曲阜的祭祀活動中,參祭者有的穿漢服,有的穿明代或清代的服飾。有不少人認為,祭古人,就須用古人的祭祀儀式。我覺得未必。」
在一篇回憶文中,孔祥楷這樣表述他的觀點:「紀念孔子的方式,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形式。祭祀者當穿當代人的服飾,行當代人的禮節,必須撤去那些與當代習俗不合的古禮。」
孔府內宅是孔家人生活的地方。(葉曉倩 攝)
2004年9月28日,孔子2555周年誕辰紀念日,衢州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祭孔大典,與在臺北孔廟、曲阜孔廟同步舉行的大有不同。
在形式上,「獻五穀」代替了「供太牢」;著現代裝的市民代替了著古裝的「演員」;改佾舞為朗誦《論語》章句,全場合唱《大同頌》,歌詞是《禮運·大同篇》。
在規制上,由樂、歌、舞、禮四部分構成的傳統大型廟堂祭祀樂舞被大膽革新:歌舞部分獨立為大典前一天的紀念晚會;而其餘部分則簡化為「禮啟、祭禮、頌禮、禮成」四個篇章,整個禮程不到40分鐘。
每年祭祀也各有偏重。逢「五」逢「十」年份舉行的社會公祭,儘可能擴大參祭人員範圍;剩餘四年中,交替舉行孔子文化節和學祭,由各校校長、老師、學生參祭,祭祀主題可與當下社會熱點結合。如,借「六藝」,2013年的學祭主題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全市各類職業院校都有代表參加。
與時俱進的祭孔大典,被更多人看懂、認可、稱讚。
曾參加衢州祭孔的美國學者馬黛蘭教授,給孔祥楷致信說:「孔子是人,不是神。我們敬佩你們的膽識,理解你們的苦心……你們移走了大型銅塑行教像,廢止了牛羊祭品……是很了不起的創造!」
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校長愛德華,曾受邀參加過南孔祭祀典禮。特別喜愛儒家文化的他,對此念念不忘。他期待著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儒學文化的理解。
……
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願意走近「南孔」,分享儒學。自2004年開始,衢州以祭孔大典為載體,以孔子學院為媒介,到2018年底,先後有來自57個國家的130家孔子學院的270位負責人來衢,或參祭,或訪問。
有專家認為,孔氏南宗與北宗的最大區別,在於孔子從聖壇走向民間,從「神本位」走向「人本位」。2011年,定位「當代人祭祀孔子」的「南孔祭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十幾年實踐,「南孔」的祭祀,始終體現著當代老百姓對偉大先哲的崇敬。
春風化雨
是一段歷史、一種託思,更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精神符號
「南孔」是一段歷史、一種託思,更是一種無處不在、與人共生的精神符號。
別的景點,門票多是印著代表性照片的薄紙一張。衢州孔廟不然,門票是袖珍《論語》半部,或「上」或「下」。精心的設計出自北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典故。
為事在人。「儒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遠長久。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孔夫子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在孔府生活的日子裡,孔祥楷始終浸潤在「做人」的道理之中。
比如,孔府大門的紀曉嵐所題楹聯,上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中,「富」的寶蓋頭少了點,意為「富貴無頂」;又如,內宅屏風上所畫神獸「犭貪」生性饕餮、貪得無厭,是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兩處地方恰恰呼應著孔子的「安貧樂道」價值觀。
孔祥楷指引我們去觀察廟中的細微之處。花園魚塘邊,賣魚餌的地方無人值守,唯有支付二維碼,遊客自付自取。夏日出售雪糕也同樣。從某種意義上,這種「放權」是對人品德的信任。
國人尊儒。作為儒學核心,仁、義、禮、智、聖、恕、忠、孝、悌等思想,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品性。孔廟不遠處的中國儒學館著墨儒學,收集著豐富的儒學典籍與文獻資料,成為傳播儒家文化的大課堂。
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是衢州國家級儒學文化產業園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嚴粒粒 攝)
將儒學文化視為核心競爭力,衢州儒學文化產業園區2012年起建設,2015年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水亭門歷史街區是園區的核心區域之一。這片衢州傳統風貌建築最集中、歷史文化遺存最豐富的街區,商鋪林立,人來人往,有產業的物質,也有儒學的精神,更有「衢州有禮」城市品牌的詮釋。
隨意走進一家餐館,「公筷行動」的海報廣而告之「用餐文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衢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確把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列為餐飲服務機構和個人的法定義務。這是把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首次寫入我省地方性法規。
教育,不是說教,是春風化雨的潛移默化。種種細節,源於2018年衢州向全社會發布的「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衢州要以「禮」字為核心,撐起整個城市品格的「四梁八柱」。
「德不孤、必有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儒學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和瑰寶,而且也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
2018年,「南孔爺爺」卡通形象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屏。「南孔」這一儒學符號化為紐帶,連通中國與世界。
在紀念孔子2567周年誕辰的孔子文化節上,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儒學文化體驗中心在衢州揭幕。衢州,由此成為向外國教師和學者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與當年孔子的教師身份一樣,這些來到南孔聖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培訓的海外漢語教師,是中文的教學者,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追隨者、愛好者、傳播者。他們把從「南孔」收穫的中國故事,講給世界更多人聽。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
回程的車窗外,驕陽依舊。我們翻出《論語》(下),咀嚼品讀,如沐春風。
論古,在「南孔」的影響下,衢州300公裡之內,出現了朱熹、王陽明、呂祖謙、葉適、黃宗羲等大儒;論今,浸染了衢州每一個角落的儒家文化,正在「讓南孔文化重重落地」。
15961517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