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喜鵲一直有著「報喜鳥」的美名,出門看到喜鵲會讓人覺得當天可能有好事要發生。
像許多的民間故事一樣,我們無法用科學去解釋其中的原因,但它們卻深深影響著每一個人。
這可能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與在中國有著較高「文化地位」不同,喜鵲在歐洲卻背負了「小偷」「盜賊」的惡名,並不怎麼招人喜歡。
為什麼會對喜鵲出現「兩極分化」的評價呢? 喜鵲的形象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它們的習性。
不挑食的「大烏鴉」
喜鵲在我們國家是十分常見的,它們比一般的小鳥要大,體長大概在45釐米左右,由於跟烏鴉有近親關係,所以它們的體形很像烏鴉。
除了在我國,喜鵲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廣泛分布,它們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是在山區還是平原都可以棲息。
雖然不怎麼挑居住地,但它們的棲息還是呈現出了這樣的規律: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往往也越多,反之則越少。
喜鵲通常在白天成群結隊出來在野外或者農田裡覓食,夜晚回巢休息,它們的鳥巢一般築在很高的喬木頂端。
與烏鴉一樣,喜鵲也是個什麼都吃的傢伙,它們最喜歡吃的是昆蟲、植物還有垃圾等,吃垃圾很可能就是它們老跟著人類的原因。
除了主要吃這些食物之外,它們還會捕食小松鼠、蜥蜴以及其他小型鳥類的幼鳥,比如麻雀和斑鳩的。
我們通常講「鳩佔鵲巢」,聽起來喜鵲像是個可憐無助的受害者,但其實它們有很高明的應對措施。
喜鵲在築巢的時候並不只築一個巢,而是在「主巢」周圍再築幾個「分巢」,這樣就不至於家被其他大鳥佔領後無家可歸了。
其實,相比別的大鳥佔領喜鵲的巢,喜鵲吃人家的幼鳥的行為好像更「惡劣」,就當是一報還一報吧!
歐洲人為什麼不喜歡喜鵲?
喜鵲不止在中國很受歡迎,整個東亞的人民都很喜歡它們,而且喜鵲中的朝鮮喜鵲還是韓國的國鳥。
從上面說到的喜鵲的習性來看,喜鵲也並不是一種「劣跡斑斑」的鳥,那為什麼會不招歐洲人待見呢?
其實一種動物招不招人喜歡與它如何對待其他動物有關,但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如何對待人類。
就像老虎獅子獵殺小鹿很殘忍但它們很少來幹擾人類,所以我們並不是很恨它們,相反還有點崇拜。
為什麼過街老鼠會招致人人喊打?還不是因為它老是在人類的地盤上偷偷撒野,亂啃亂吃搞破壞。
歐洲人稱喜鵲是盜賊並不只是因為喜鵲會偷食其他鳥類的幼鳥,更多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喜鵲會偷他們的東西,而且專挑貴重的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很早之前歐洲就有這樣的傳言:有人在喜鵲的巢裡發現了戒指和珠寶之類閃亮的小飾品。
儘管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傳言的真實性,但它還是在人們中流傳開了,可惡的喜鵲竟然會偷人類的貴重物品!
傳言只是小範圍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後來的一部歌劇。
1815年,一部名為《La Pie Voleuse》(《賊鵲》)的歌劇出現在法國,在那個久經戰亂終於迎來平靜生活的年代,這部歌劇在歐洲大火。
正如歌劇的名字一樣,它講的是一位僕人被指控偷走了主人的銀器,而真正的「兇手」是喜鵲的故事。
歌劇的大火讓喜鵲「聲名大噪」,這下喜鵲作為「小偷」「盜賊」的不光彩角色印在了歐洲人的心中。
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久而久之,在歐洲喜鵲成了盜賊的象徵。
研究人員用實驗為喜鵲正名
正如我們認為喜鵲能帶來吉祥卻無法驗證之一說法一樣,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並沒有驗證喜鵲是否是真的小偷。
但現在科學家卻用實驗打破了這一延續幾百年的偏見,被「汙名化」的喜鵲終於得到了清白。
實驗很簡單,用一堆喜鵲愛吃的食物引誘它們,然後在其中放入一些閃光的小飾品,比如戒指,項鍊等。
在64次的測試中,只有兩次喜鵲叼起了飾品,但是很快它們就扔掉了,這說明它們對貴重飾品並不感興趣。
如果喜鵲真的叼走了戒指之類的東西,那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喜歡,而是它們認為戒指可以拿來築巢。
因為它們的確幹過類似的事,曾經有一個新聞在喜鵲的窩裡竟然發現有足足20多公斤重的鐵絲!
它們可能分不清戒指跟鐵絲,只要是能拿來築巢的都拿走!
最後
其實人們對喜鵲還有一個誤解:偷吃別的幼鳥會導致其他鳥群的數量下降,但後來科學家證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即便人類對包括喜鵲在內的一些動物冠以惡名,可事實上沒有一種動物在自然界是十惡不赦的。
不管人類是否給它們「正名」,它們依舊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