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奔跑吧·黃河篇》首期節目不僅讓觀眾看到了熟悉的跑男團,也看到了「黃河第一壩」的時移世易。沿著黃河一路向東,這檔老牌綜藝用內容創新持續為社會價值賦能,讓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在感受輕鬆氛圍之餘,咂摸新「滋味」,產生新思考。
文 | 三木
站在龍羊峽大壩上,沙溢、蔡徐坤、成毅、毛曉彤所在的綠隊正絞盡腦汁地回憶知識點,填寫黃河第一壩調查報告:日月山是什麼區的分界線?龍羊峽水電站有怎樣的發電原理?另一邊,李晨、楊穎、賴冠霖、李一桐所在的黃隊順利地將一個個關鍵詞填入空格,為團隊多爭取出10分鐘的時間,提前出發進入下一階段的「龍羊檔案解碼」。
今年8月《奔跑吧第四季》收官時,節目組就透露會在四季度推出《奔跑吧》特別季「黃河篇」。12月4日,《奔跑吧·黃河篇》作為《奔跑吧》的公益衍生篇如期而至,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廣播電視節目的《奔跑吧·黃河篇》將以6期特別季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每期圍繞數個關鍵詞,通過遊戲比拼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向嘉賓和觀眾普及當地的人文歷史風情。
首期節目來到青海龍羊峽,在跑男團們使出渾身解數的探索與揭秘過程中,「再現」了幾十年前龍羊峽建設者們的故事與生活,也傳達著對堅守龍羊精神者的敬意。
用「塵封的歷史」
追溯被時間掩埋的過往
從西寧出發,途經日月山,南行到146公裡,便是跑男團此行的目的地,中國第二大水電站——龍羊峽水電站。這座水電站也是黃河上遊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人稱黃河「龍頭」電站。
首期節目的任務設置,便圍繞龍羊峽水電站展開。跑男團化身黃河探險隊成員,前往日月山與當地藏民交流互動,置身龍羊大峽谷領略「翡翠黃河」,深入龍羊峽水電站建設舊址與新城,完成「黃河第一壩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既是「黃河第一壩」的信息濃縮,也是串聯起《奔跑吧·黃河篇》首期節目內容層次的重要脈絡。
在龍羊峽大壩上,以高準確率完成日月山龍羊峽考卷的黃隊率先出發,前往「時間凝固的小鎮」龍羊峽小鎮揭開「塵封的故事」。在龍羊峽公安局,李晨、楊穎、賴冠霖、李一桐通過「打土坯」的方式找到隱藏在磚塊中的密碼,解開寶箱並拿到龍羊峽建設者日記——「1976年為了建設黃河上遊的第一座大壩,我們來到龍羊峽,到達後發現,這裡黃沙瀰漫、狂風不止,屋無一間、樹無一棵,路無一尺……我和工友們白天建大壩,晚上打造房子的土坯……」導演介紹,儘管現在的龍羊峽公安局已經廢棄,但曾經卻是初代建設者們數個日夜親手打造出來的溫暖庇所。
另一邊,沙溢、蔡徐坤、成毅、毛曉彤來到龍羊峽集貿市場,邀請市民在兩個石獅子中間手牽手共同連成閉合迴路後,成功打開第一段關於「龍二代」(龍羊峽大壩建設者後代)的生活日記:「我在這個鎮上出生,每天放學都會和小夥伴來市場街玩,我們最愛在街口的石獅子上打打鬧鬧……」循著日記主人的描述,綠隊在集貿市場中找出一個個塵封記憶中的地點。
在龍羊峽公安局打土坯、到青年廣場舊址放聲歌唱舞蹈、與夥伴一起去集貿市場與石獅子「玩鬧」等,這些記錄在日記中的歷史被跑男團一一「重現」。《奔跑吧·黃河篇》藉由遊戲比拼「情境再現」的敘事方式,在嘉賓尋找故事碎片的過程中,濃縮呈現龍羊峽大壩地區發展歷史的同時,亦在「親歷」中感受龍羊峽人的生活變遷——即使昔日的繁華已遠去,但歷史雕琢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而在接下來的節目中,跑男團還將圍繞「劃破夜空的流星」「擁抱星星的沙漠」「記錄半部中國史的先人」「黃河第一樓」「新時代的黃河號子」「幹沙灘變身金沙灘」等數十個黃河邊的「金名片」,或親歷、或探尋,在打開一段段塵封的歷史過程中,追溯被時間掩埋的過往,走進歷史、延續歷史文脈。
從黃河出發
讓變遷的足跡看得見
「得哞!」日月山導遊阿忠芳一邊向跑男團走來,一邊用藏語和大家打招呼。
日月山是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到吐蕃和親時,告別中原的最後一站,也是此次「黃河第一壩調查報告」的第一個任務地點。「日月山對我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所以特立此碑石以宣告,對於青海來說就是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從日月山的地理位置到生活習俗、待客之道,隨著阿忠芳的講解,日月山地區人文與歷史逐一鋪陳在跑男團面前。與此同時,李晨脫口而出的「這是第一題」提醒著隊友,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觀光遊覽。
三年前,《奔跑吧》曾在黃河岸邊唱響《黃河大合唱》,2020年《奔跑吧·黃河篇》再次「跑」回黃河沿岸,唱響新時代的「保衛黃河」。自黃河上遊西寧出發,跑男團一路向東,帶領觀眾發掘歷史故事同時,深入當地百姓,見證沿岸百姓的生活變遷。
不難發現,《奔跑吧·黃河篇》在拓展節目格局與責任感方面做了整合探索,一邊加強歷史文化屬性和正能量輸出,一邊以躬身力行的姿態展現社會發展變化,用實際行動助力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呈現脫貧攻堅成果。
在日月山,為了讓跑男團深切感受文成公主初到吐蕃時與當地人的交流方式,分成兩隊的跑男團依次傳遞藏族朋友的話,比手畫腳只為儘量準確傳遞信息,可見語言的隔閡為民族融合與地方發展帶來了諸多掣肘。如今,隨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當地藏民在說藏語的同時,也學習漢語。當地藏民介紹,現在日月山很多藏族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如果全國各地的遊客過來,可以用普通話交流,各民族一家親。」
而在遊覽龍羊峽景區時,除了翡翠般的黃河水,時刻吸引跑男團注意的,還有峽谷內的巖羊等野生動物。但實際上,如今這些隨處可見的動物在以前並不常見,據龍羊峽景區講解員程保明介紹,巖羊作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近些年來數量才逐漸增長,就連以前景區內少有的高原土撥鼠(旱獺)也多了起來。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事業的不斷深入,各行業深層次、多形式推進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奔跑吧·黃河篇》將國家脫貧攻堅的現實面貌與成果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強人民幸福感的同時,也讓更多人感受時代的發展脈搏。熱鬧、歡笑、具有競爭感的遊覽表象背後,融入的是對生活與環境變遷的觀察,《奔跑吧·黃河篇》在正能量的建構和呈現中,傳遞出價值表達的新方式。
據悉,在接下來的節目中,跑男團將會在青海、陝西、寧夏等黃河沿岸,通過創新遊戲設置、直播帶貨扶貧等形式,展現黃河流域作為生態屏障、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關鍵區域的重要地位,聚焦黃河沿線工程建設,關注百姓近年來的生活變化,描繪黃河生態經濟帶城市的「文化之美」。
以時代議題為母題
綜「N」代也可以「奔騰」
「看下邊那條小路,現在還很清晰,感覺好像剛有人走過一樣,其實這條路已經有四五十年沒人走了,曾經的水電站建設者扛著儀器在上面走了無數次,到最後就留下了這條路。」1976年開工建設,1989年完工運行,龍羊峽大壩基本完全依靠人力修建,至今仍然清晰可見的土路凝結了那段艱苦卓絕的建站歷史,更承載了幾代人的奉獻與付出。
一直以來,謀求「有意思」與「有意義」的最大公約數,始終都是《奔跑吧》的題中要義。「人生的選擇」「偶像包袱」「真相」……《奔跑吧》第四季便逐漸注入更多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思考,以期影響更多觀眾,尤其是節目的主要受眾——年輕觀眾群體。
在《奔跑吧·黃河篇》中,無論是對歷史文脈的延續、對文化自信的堅定,還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展現都可以在首期節目中窺見一二。以時代議題為節目創作母題,《奔跑吧·黃河篇》用遊戲體驗的新角度、平實接地氣的新語態為綜「N」代創新注入血液,同時對時代精神的關注,也讓節目在立意與社會影響層面嘗試更深刻的思考。
龍羊峽藝苑旅遊公司船長趙永龍1984年在龍羊峽出生,跟隨父親修建水電站長大,回憶起小時候在水電站附近的生活,最開心的就是「每天看到大壩修建過程中大型機械來來往往、看到建設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大學畢業後,趙永龍選擇回到家鄉,在為家鄉建設貢獻微薄之力的同時,直言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龍羊峽展現給全國人,「讓大家都能真正地了解龍羊峽」。
節目中這種對時代精神的關注,在尾聲達到高潮——曾經龍羊峽大壩的建設者們以及他們的「龍二代」被邀請來到現場。
龍羊峽水電四局修理工魏志勇,作為1976首批來到龍羊峽的建設者,面對惡劣的環境沒有後退,也沒有後悔;祖孫三代都是水電人的龍羊峽水電四局駕駛員騰愛峽,自來到龍羊峽便從事大型機械自卸車克拉斯的駕駛工作,在當時很少有女司機的情況下,一直堅持至今,而她對待龍羊峽的感情就像她的名字一樣,「愛是熱愛的愛,峽是龍羊峽的峽」;「龍二代」劉澎,1971年出生在鹽鍋峽、成長在劉家峽、學習在龍羊峽、畢業後在李家峽工作,從愛人到兄弟姐妹都是水電工作者……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正因為幾代人的奉獻,才鑄就了如今的龍羊峽大壩和龍羊精神。將黃河沿線的自然、歷史、人文相結合,擺脫單一的競技娛樂屬性,《奔跑吧·黃河篇》呈現出觀照文化、觀照現實的溫度與深度,是綜「N」代自我創新過程中的一次有益嘗試。
由一份調查報告「開跑」,《奔跑吧·黃河篇》後續的內容如何「奔騰」,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