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現場 浙江大學 供圖
數字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塑著人類的時空觀念和生活方式。在數位化的當下,人類社會的新聞信息傳播將走向何方?
12月27日,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的「走向數字: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學術論壇上,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時,來自主流媒體、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關於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的建構與未來。
天目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將以數字溝通為問題域,圍繞數字溝通理論和研究方法、媒介與溝通的歷史變遷、數字溝通社會實踐和治理等方面展開研究。
在主題演講環節,人民網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以人民網的發展為例,分享了數字時代媒體的發展態勢。她認為,深耕內容主業重視數字內容表達創新,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助力社會治理創新,聚焦內容科技,賦能行業發展,重視人才培養。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尹建偉在主題演講中提出,近30年來,人類社會創新呈指數增長,IT技術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傳播媒介的服務化功能更加突出。
「在傳統傳媒面臨困境的現狀下,新傳媒的發展更具重服務、重交互、重個性的特點。」 尹建偉認為,在數位技術的支撐下,新聞傳播形成了以社交傳播為基礎的新型傳播模式,打破了片面地強調「內容為王」的定律。
尹建偉認為,IT技術賦能新傳媒,主要是能讓媒體從業者能更懂企業、懂用戶、懂生態、懂產品,「尤其是懂產品,即內容方面,IT技術可貫穿內容生產、呈現、組織、傳播等方方面面。」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主任黃旦則分享了大眾傳播範式與新聞傳播學。
黃旦表示,從傳播到接收,傳統的大眾傳播範式是一種封閉式的結構。數字溝通,則終結了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數字時代,傳播溝通不再是信息的單一傳遞,而是信息發送與接收實時發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旦提出,數字溝通學開啟了學科的新想像,有可能將重構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的新聞傳播學,將是計算機學科與新聞傳播學科的融合,亟需新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以探索新的發展領域。」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