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浙大 探討數字時代新聞傳播的未來方向

2021-01-10 天目新聞

論壇現場 浙江大學 供圖

數字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塑著人類的時空觀念和生活方式。在數位化的當下,人類社會的新聞信息傳播將走向何方?

12月27日,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的「走向數字: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學術論壇上,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同時,來自主流媒體、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關於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的建構與未來。

天目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將以數字溝通為問題域,圍繞數字溝通理論和研究方法、媒介與溝通的歷史變遷、數字溝通社會實踐和治理等方面展開研究。

在主題演講環節,人民網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以人民網的發展為例,分享了數字時代媒體的發展態勢。她認為,深耕內容主業重視數字內容表達創新,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助力社會治理創新,聚焦內容科技,賦能行業發展,重視人才培養。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尹建偉在主題演講中提出,近30年來,人類社會創新呈指數增長,IT技術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傳播媒介的服務化功能更加突出。

「在傳統傳媒面臨困境的現狀下,新傳媒的發展更具重服務、重交互、重個性的特點。」 尹建偉認為,在數位技術的支撐下,新聞傳播形成了以社交傳播為基礎的新型傳播模式,打破了片面地強調「內容為王」的定律。

尹建偉認為,IT技術賦能新傳媒,主要是能讓媒體從業者能更懂企業、懂用戶、懂生態、懂產品,「尤其是懂產品,即內容方面,IT技術可貫穿內容生產、呈現、組織、傳播等方方面面。」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主任黃旦則分享了大眾傳播範式與新聞傳播學。

黃旦表示,從傳播到接收,傳統的大眾傳播範式是一種封閉式的結構。數字溝通,則終結了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數字時代,傳播溝通不再是信息的單一傳遞,而是信息發送與接收實時發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旦提出,數字溝通學開啟了學科的新想像,有可能將重構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的新聞傳播學,將是計算機學科與新聞傳播學科的融合,亟需新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以探索新的發展領域。」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走向數字: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學術論壇暨「浙江大學數字...
    12月27日,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主辦的「走向數字: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學術論壇——暨「浙江大學數字溝通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今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辦。來自國內高校新聞學院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建構。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院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國務院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出席大會。
  • ...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 2020年國際高峰...
    12月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於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第三屆世界傳播論壇:未來傳媒與傳播—傳播名刊主編及學者的對話...
    人民網上海10月18日電   10月17日,主題為「未來傳媒與傳播—傳播名刊主編及學者的對話」的第三屆世界傳播論壇(2020)在上海大學舉行。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上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趙克斌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數百專家學者齊聚南平 探討中國夜間經濟發展趨勢與未來
    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專家學者,南平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等500餘位嘉賓齊聚南平,通過政產學研系列化活動,共同探討中國夜間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未來。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閩江分院成立揭牌儀式暨《走進長三角》文獻發布儀式。
  • 30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齊聚雲端,共話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
    、所長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創新。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論壇開幕式;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嚴三九教授、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董天策教授主持了「院長論壇」。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開幕式。
  • 智能時代 新聞傳播學科何去何從?這個論壇上 13所院校大咖專家13個...
    當下技術正驅動著傳播變革,新聞傳播學科如何重塑,人才又該如何培養?在應變和求變的過程中需要堅守哪些「不變」?技術變革下人的主體性如何彰顯?尋求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如何確立學科的主體性? 12月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
  • 「未來傳媒與傳播—傳播名刊主編及學者的對話」第三屆世界傳播...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0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主辦,主題為「未來傳媒與傳播—傳播名刊主編及學者的對話」的第三屆世界傳播論壇(2020)在上海大學召開。
  • 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桂林探討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發展
    圖為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15日電(趙琳露)11月15日,大數據時代測繪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暨「數字廣西」國際研討會在廣西桂林市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士、英國等國家科學院的數十位院士、數百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地理信息科學走向大數據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此次會議由桂林理工大學和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以新時代大數據為背景,深入研討遙感測繪地理信息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以及校企創新合作。
  • 專家學者齊聚貴州興義:共話數字產業未來 創造「金州」新速度
    中新網貴州新聞9月11日電 9月11日,以「行業數位化轉型加速時」為主題的「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黔西南州峰會」在貴州省興義市富康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來自黔西南州的企業領袖、專家學者、相聚在興義,共話數字產業未來,品味數字經濟,探討數位化轉型之路上,如何為「金州」數位化轉型升級帶來加速度。
  • 專家學者齊聚四川外國語大學 共話「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
    中新網重慶新聞12月13日電(高呂豔杏 孟子琪 )網際網路時代下,新時代的歷史研究應把握怎樣的方向?12月12日,中國新聞史學會博物館與史志傳播研究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高峰論壇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委員會各成員單位以及國內其他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圍繞「百年歷史與城市傳播」主題,展開多維度的學術交流,為新時期的歷史學研究貢獻智慧。本次論壇共分為開幕式、主題發言與分論壇三個部分,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專家學者齊聚武體「雲」端暢談新時代體育影視
    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雲南藝術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多所高校和業界的專家學者「雲」端暢談,聚焦新時代體育影視的發展。在傾情分享中,諸位專家學者積極倡言新時代的體育要回歸社會,體育影視要加強與社會勾連。
  • 專家學者共聚上外 探討世界文學中的「中國故事」
    上周末,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該校召開。會上,來自全國諸多知名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如何系統呈現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立體豐富性和多維流散性,建構中國故事世界譜系,揭示中國故事參與共建世界文明的價值意義。
  • 紀錄片界專家學者齊聚共論影視未來「青年影像節論壇」在深圳舉行
    中國紀錄片界專家學者等齊聚,圍繞「迎接青年電影的新時代」主題,共論影視未來。朱賢亮:更多年輕人愛上了紀錄片當天,20餘位紀錄片業界人士現場發表主題演講。作為第一個發言的嘉賓,嗶哩嗶哩紀錄片出品部高級顧問朱賢亮介紹,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紀錄片。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崑崙丘,古之崑崙丘就是今之析城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仁葵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等海峽兩岸學者聯手,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實地考證、潛心研究17年,對崑崙丘文望、地望、名望多層面對照佐證,得出以上論述,探究中華文明肇始。
  • 泉州:專家齊聚職教研討會 探討立德樹人文化育人
    職教專家學者齊聚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共同交流、探討職業教育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任務和舉措、方式和路徑,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提出的職業教育理念。
  • 第二屆微熱點大數據論壇在滬舉辦 大咖齊聚探討大數據與社會治理新...
    論壇圍繞「大數據驅動的社會治理創新」這一主題,邀請了多位來自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河海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浦東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分享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不同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 學者政要共議全球化語境下的激蕩世界與國際傳播
    學者政要共議全球化語境下的激蕩世界與國際傳播——北京大學2019中外國際媒體論壇在京舉辦【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不斷變化的國際社會中,媒體應如何講好中國故事?10月26日,多位中外學者、政要嘉賓、媒體人士齊聚北京大學2019中外國際媒體論壇,就「全球化語境下的激蕩世界與國際傳播」主題進行探討交流。
  • 中國新聞學百年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
    他對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未來發展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新聞與傳播學研究;二是要體現原創性,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在提升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原創能力上下功夫;三是要體現時代性,研究回答新時代新聞輿論傳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短視頻、網紅直播火熱,上百名學者探討主持傳播的求新求變
    論壇主題為「解構與重塑:智能時代的主持傳播」,由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合主辦,100多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及業界人士探討智能時代,主持傳播如何求新求變。主持和口語傳播在新媒介環境下面對的挑戰與變化,是論壇的主要議題之一。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教授表示,中國的聲音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的背後,是社會生態在社交媒體時代的重組。
  • 數字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本科核心課程的變化與問題
    基於此提出數字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本科核心課程的取捨和體系的構建問題。  就數字傳播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困境和出路,學者們各抒己見:何志武認為學科交叉和媒介融合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時代語境[2] ;張昆指出數字擴張和技術崇拜的弊端[3] ;蔡雯認為新聞傳播教育界需要探索人才培養定位和複合型人才的培養[4] ;羅自文認為在「後大眾傳播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從之前的「編輯記者」向「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