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天津全運會,上海足球上演「大四喜」,包攬專業組全部四塊金牌。背後,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政策引導,激發市場活力。2015年,上海改革原有體制內一家包攬的傳統模式,通過全運會史上首次購買社會服務、創新建立多個足球精英培訓基地的辦法,引入市場思維,激發職業活力。
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足協近日結束新一輪上海青訓基地評審,共有17家青訓主體榜上有名(10家精英培訓基地、7家培訓基地),接下來還將進行授牌。對這批綜合表現出色的青訓機構,體育部門每年提供引導資金,給予一定補貼,保障專業人做專業事,激勵全社會不斷為上海培育更多的「小武磊」「小顏駿凌」。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上海足球青訓基地探訪」系列報導,挖掘申城基層教練默默付出的故事,找尋每一個青訓機構的動人瞬間,探究青訓上海模式閃耀的關鍵基因。今天,我們一起走近2012年成立的上海優體俱樂部。
下午4點30分,皮膚黝黑的馮祺身穿深藍色T恤,準時站在新閔小學的操場上。這名昔日上海SVA申花隊後衛,如今是上海優體足球俱樂部的總教練,他時而細緻觀察教練帶教動作細節,時而和場邊的老師、家長溝通交流,甚至掏出筆記本記錄要點。
根據新一輪評審公示,上海共有17家青訓機構入圍上海青訓基地名單:其中10家為精英培訓基地,7家為培訓基地。作為7家重在普及的上海培訓基地之一,上海優體青少年足球推廣項目,近日更躋身「國家隊」: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範項目。
體教融合,專業人能做專業事
上海很多青訓機構的負責人,是專業球員出身,從事青訓本身是一種不忘初心的情懷。上海優體青訓董事長紀斌,也是如此。6歲開始踢球的他,早早進入上海市少年隊、青年隊。由於傷病,他提前結束職業生涯,投身商海創業,但每周踢球的習慣雷打不動。
圖說:上海優體俱樂部和前日本男足主帥岡田武史交流青訓經驗。
對足球發自內心的喜歡,讓紀斌在2012年正式註冊成立上海優體足球俱樂部。這是一家從事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專業機構,通過開設足球進校園課程、普及興趣課程以及提高特色課程,創建「金字塔」式的青少年足球培訓模式,以足球為平臺培養孩子們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寬容的胸懷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我們的根在閔行,俱樂部的進步發展,和閔行職能部門大力推進體教融合密不可分。」紀斌直言不諱,閔行的體育和教育建立共建機制,體教項目合作不斷加強,同時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優質課程資源,如「足球一條龍」、「人人學遊泳」「圍棋進課堂」「網球進校園」「舞向未來」等體育品牌。不少閔行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每一年都能在校園掌握一項體育專業技能,這門專業體育課程由「政府埋單」。
藉助「足球一條龍」進校園的政策東風,上海優體足球俱樂部通過招投標率先成為閔行區「足球進課堂」合作單位。截止到2018年底,優體青訓已為閔行、松江共50所學校派遣高水平足球教練,提供「足球進課堂」服務,共計15000名學生感受專業趣味的足球課程。
如果學生對足球有進一步學習參與的興趣,俱樂部也在學校之外的訓練場地,開設足球興趣課程,一周兩次,每次活動時間1.5小時。」如果孩子對足球有興趣,認識到課外鍛鍊同樣重要,就發揮我們體育社團專業人做專業事的優勢。」馮祺介紹,除了課堂內的體育課之外,俱樂部同時也和閔行、松江、徐匯、普陀、長寧的50所學校合作開設課後足球興趣培訓,共計吸納3200多名會員。全市開設的10個社會培訓點,也吸引到500多名足球小將報名。
注重普及,做大足球人口是關鍵
上個周末,優體足球公園,分別身穿白色、紅色球衣的小隊員正在打分隊比賽。場邊的父母變身啦啦隊員,高呼:「好球!加油啊!」汪先生是一家IT企業的白領,他表示比較認可「普及型足球」:「我兒子蠻喜歡踢球的,但還沒到喜歡到發燒的地步。我們也很支持他踢球,鍛鍊身體,人也更陽光,但並沒有培養孩子走職業道路的想法。更多還是看孩子的愛好,讓他自己選擇吧!」
如果光看小球員的數量,擁有2000多名小球員會員的優體,可能是滬上人數最多、最有人氣的青訓俱樂部。很多青訓機構注重尖子人才的挖掘培養,畢竟出一個球星可能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就夠回本。相比之下,優體明顯走的是另外一條注重普及、不斷擴大足球青少年人口覆蓋面的青訓路線。
馮祺介紹,俱樂部青訓重在擴大普及面,有自下而上的5種運營模式:「足球進課堂」「普及興趣課程」「提高特色課程」「優體足球聯賽」「足球精英課程」,形成人才選拔培養的金字塔結構。「足球小將的能力逐級提升,他們在俱樂部也能感受到不斷進步的樂趣。」
圖說:閔行「小英超」讓區內小球員以球會友。
此外,俱樂部從2013年起每年舉辦「閔行小英超」青少年足球聯賽,每年春、秋兩季舉辦「上海優體杯」青少年足球聯賽,免費讓學員們參與。搭建平臺,以賽代練,提高學員的足球技藝,豐富課餘生活,優體也通過比賽來挖掘好苗,組建俱樂部的精英隊,代表閔行參加各級比賽。
在優體踢球的足球小將,會被教練灌輸這樣一個觀念:「勝負不是第一位,享受足球的快樂、為勝利拼搏的過程,更重要。」紀斌也告訴記者,俱樂部更多把足球看做是一種教育手段,「沒踢過足球,很多孩子未必知道團隊協作的重要;沒踢過足球,很多人也不理解如何面對失敗。包括我一直要求我們俱樂部的教練,你們不能只是吃過去當職業運動員的老本,你們來到校園教孩子踢球,就是足球教師,要不斷學習!你們教給他們的,不只是足球的技巧,更是足球的文化。「
「中國足球真正要發展提高,必須要把足球人口數量提上去。這也是我們現在做的事。」紀斌坦言,自己兒子在上海綠地申花U16隊效力,是全隊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籍隊員,「1995年的上海申花,範志毅、吳承瑛、祁宏、謝暉等,都是我們上海本土球員。我覺得,必須把足球人口的基數做大,才能選拔出更多的好苗子。當更多上海本土孩子都愛踢球甚至進入職業隊、國家隊,上海足球青訓才算更進一步。」
文化建設,企業化管理賦能足球
走進位於報春路的優體青訓總部,十多名職員正在緊張忙碌著填寫表格、錄入數據、製作視頻等。他們每個人都身穿相同的深藍色T恤,胸口都是優體青訓的會徽,胸前都佩戴員工卡牌。這裡,沒有太多劍拔弩張的比賽氣氛,更像是一個運作有序的文化傳媒企業。
俱樂部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們有一支十多人的文化建設團隊,長期從事體育產業工作,從為會員營銷、自媒體運營、衍生品開發、商務合作等多方面打造優體品牌工作,傳播健康理念,為更多的小朋友與足球愛好者服務。」
2000多個喜歡踢球的小會員,俱樂部都為他們製作足球檔案;要吸引更多孩子加入培訓班,出色的文案、陽光的照片、激動人心的視頻不可或缺,都需要專業人士把控質量,做好推廣;孩子踢球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父母的意見很重要,會員部門要和家長建立緊密聯繫,電話、郵件、微信等都是必要的溝通手段;青少年培訓中也有服裝、球鞋銷售等業務,俱樂部的7塊自營場地對外開放,也需要合理統籌。在這裡,被不少青訓俱樂部被忽視的市場營銷、文化傳播內涵,反而成為「紅花」。
圖說:前往聾啞學校組織公益足球活動。
優體青訓,也在嘗試用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去打造青少年足球俱樂部。 讓馮祺和其他足球教練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前往學校上課,都需要上傳「1個教案、1次自拍」。「少數足球教練有時不拘小節,比如穿著拖鞋上課,或者鬍子拉碴就去教球,在我們這裡行不通。我們的教練,要進校園要給孩子做榜樣。」紀斌介紹,俱樂部開發了一個小程序,根據俱樂部規章制度,每個教練進校前都需自拍全身照上傳,細節要求嚴格到必須身穿俱樂部T恤、佩戴胸牌、腳穿運動鞋等。
在完成教學後,教練還要拿出教案,交給學校體育老師籤收。「這個教案需要提前一天上傳,由總教練進行審核,通過才能上課。日積月累,這些教案也記錄著校園足球和俱樂部發展的進程。」
疫情,對優體培訓業務造成不小影響,但危中有機。擁有80多名教練的優體,在疫情期間並沒有對教練進行停薪和減薪,而是選擇利用俱樂部的場地展開業務培訓,「修煉內功」,順勢加強教練的能力提升、培訓管理,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
「我退役比較早,對企業管理相對熟一些,我覺得青訓機構發展,離不開規章制度,需要企業文化支撐。」紀斌認為,俱樂部規模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我們只有200個小球員、只有一個青訓點,那兄弟情的管理方式也沒問題。現在俱樂部有2000多名會員,布點學校越來越多,傳統管理模式肯定跟不上,更需要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更多的孩子、家長才能進一步認可我們優體青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