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少時六字志向,字字狂傲,點出了不投靠曹操的原因

2020-12-18 諸史

諸葛亮不投靠最強的曹操,而投靠最弱的劉備,我們認知中的原因無非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但以諸葛亮的才華,無論投靠哪一個英明的主公,熬上十年八載,必能脫穎而出,再熬時間長一點,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雞頭」則是早晚之事。

劉表劉璋柔弱,沒有逐鹿之心,諸葛亮不投靠可以理解,但孫權、曹操皆有逐鹿之志,其中曹操還提出「唯才是舉」,非常重視人才,那麼諸葛亮為何偏偏投靠當時還依附劉表的劉備,難道真是為了虛無縹緲的「復興漢室」志向?其實,諸葛亮少時所說的六個字狂語,已經點明不可能投靠曹操、孫權,原因不是簡單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01

諸葛亮出山之前的情形,史書記載很少,《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注引了《魏略》中的一段話,可以一窺諸葛亮年少時的真面目。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其中,三句話讓年少的諸葛亮形象躍然紙上,與徐庶、石韜等名士截然不同。

1,「亮獨觀其大略」,說明諸葛亮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東漢時期,儒學大盛,但儒學一門分類極多,任意一門如果想要「精熟」,窮一生可能都做不到,諸葛亮獨觀大略,才有時間博覽群書,以至天文地理兵法無所不懂。

2,「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在晨夜清淨環境中抱膝長嘯。漢朝很多名士都有「嘯」的記載,但諸葛亮晨夜抱膝長嘯,顯然異於常人,既懷有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又懷有隨心所欲的英雄豪傑的瀟灑,對自己非常自信。

3,「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而三人問及諸葛亮,他卻是「但笑而不言」,顯然諸葛亮非常自負,認為自己能力遠超三人,只是沒有說出來。而諸葛亮在評價蔣琬時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裡之才」,百裡之才是刺史郡守,社稷之器是宰相之才,因此諸葛亮應該自認是宰相之才。

02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有一小段諸葛亮年少時的記載。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惟博陵崔州平(崔鈞)、潁川徐庶元直(徐庶)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其中,「自比管仲樂毅」這六個字是核心,除了崔鈞與徐庶,別人笑亮太瘋癲,亮笑別人看不穿。

管仲是春秋齊國名相,輔佐齊桓公第一個稱霸春秋,而且管仲在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成就驚人,個人深得齊桓公信任。樂毅是戰國燕國名將,以弱燕之軍,一舉打垮強齊,甚至差一點滅了齊國,若不是非常信任他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猜疑樂毅,導致樂毅逃亡趙國,齊國可能早已滅國,吞併齊國的燕國或能創造更大奇蹟,一舉滅掉剩下的五國。

徐庶等三人問諸葛亮志向,諸葛亮笑而不言,這一段話給出了答案,諸葛亮的志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遠大,不單純有名相志向,還有「以弱擊強」取得大逆轉奇蹟的軍事志向。

03

歸納一下,諸葛亮擇主標準有三個,而唯有劉備全部符合。

1,齊桓公之於管仲,燕昭王之於樂毅,諸葛亮希望未來主公非常信任他。劉備三顧茅廬是否存在,歷史上爭議很大,但「躬耕南陽」時,諸葛亮近距離接觸過劉備,而沒有與曹操、孫權交流過,應該是劉備讓諸葛亮感到了信任,後來劉備託孤諸葛亮進一步說明這種信任的存在。

2,曹操孫權不缺人才,手下文武將相齊備,諸葛亮投奔這兩人的話,想要出頭難度很大。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職務是丞相,諸葛亮不可能與曹操搶職位;孫權除了架構完備之外,其兄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不可能擋住兄長的加官進爵之路。唯有劉備,手下只有幾個名將,嚴重缺少頂級文官,只有在劉備集團,諸葛亮才能迅速成為名相,從而實現「自比管仲」的志向。

3,樂毅是「以弱擊強」取得大逆轉奇蹟的典型,而曹操、孫權都是一方諸侯,其中曹操是最強軍閥,孫權是天下第二強的軍閥,加盟這兩位根本不可能實現「自比樂毅」的志向。而當時劉備依附劉表,連一塊地盤都沒有,慘的不能再慘了,諸葛亮加盟劉備實現大逆轉,甚至還計劃奪取天下,才符合諸葛亮遠大的志向。簡單的說,只要主公是明主,誰最慘諸葛亮最可能加盟誰。

劉備死後,魏國華歆、王朗、陳群、諸葛璋等人寫信給諸葛亮,認為蜀國已經沒有希望,勸誡諸葛亮率領文武大臣早日投降,諸葛亮為此寫了《正議》一文,駁斥了這一論調,認為「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四海)〔海內〕,況以數十萬之師,據正道而臨有罪,有可得而(千)〔幹〕擬者哉」,以劉秀數千人取得昆陽之戰勝利,上古黃帝數萬人擊敗四位帝王,平定天下,如今蜀漢有數十萬軍隊,必能以弱擊強取得勝利。也就是說,諸葛亮堅信蜀國能夠以弱勝強,實現大逆轉的目標。

可見,諸葛亮不投靠勢力強大的曹操孫權,其實在年少時已經註定,用現在話來說,諸葛亮是不走尋常路,而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道路,劉備恰好符合諸葛亮的要求。當然,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一旦成功的話,諸葛亮功績也將史無前例,管仲+樂毅的功勞,足以秒殺管仲、樂毅、蕭何、張良、韓信等人。

諸葛亮一生志向,文要堪比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武要堪比以弱擊強第一人樂毅,簡直就是空前絕後,相信即便是最堅定的諸葛亮黑粉,對此也要不得不肅然起敬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等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志向,區區六個字,卻堪稱空前絕後
    諸葛亮不投靠最強的曹操,而投靠最弱的劉備,我們認知中的原因無非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但以諸葛亮的才華,無論投靠哪一個英明的主公,熬上十年八載,必能脫穎而出,再熬時間長一點,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雞頭」則是早晚之事。
  •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層出現過很多次亂世,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其間誕生出了很多英雄豪傑,比如「一代梟雄」曹操和劉備劉皇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還是諸葛亮主動北上投靠劉備?
    當時劉備帶領關羽和張飛先後三次到南陽拜見諸葛亮,而在見到諸葛亮後,書中並沒有記載劉備到底有沒有邀請諸葛亮出山,只是諸葛亮向劉備說出了一番話,為劉備規劃好了將來的戰略方向,而劉備則只說了一個「善」字,在此之後,只提及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關係日益交好,而沒有其他的記載。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
  • 三國演義中郭嘉和諸葛亮的謀略誰強
    郭嘉是軍事家其謀略上有軍事才能,諸葛亮是全才,不一樣的。1.郭嘉忠心,年輕有為,是曹操的軍事顧問。諸葛亮出道之前,學習全方位的知識和軍事書籍,並且想用學到的知識得到重視,為國家效力讓民眾過上幸福生活,不在有戰爭和勞苦奔波,不讓民眾因為窮苦遠走他鄉,要有安定居所,有穩定的起居生活,諸葛亮的治理天下的雄心抱負置於心間。
  • 諸葛亮【六出祁山】過程和原因分析
    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五出祁山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六出祁山地圖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諸葛亮為什麼沒能興復漢室?曾國藩看的透徹,三句話點出原因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動亂最嚴重的時代,但也是中國最絢麗多彩的時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美周郎周公瑾,又如亂世奸雄的曹操,但最讓人們佩服的還是有智聖之稱的諸葛孔明,但諸葛亮的結局是悲劇的。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最後落得個身死五丈原的結局,至死也沒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宏偉理想,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諸葛亮的失敗呢?後人多有評說,有千古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看的透徹,三點原因點出原因。其一,起步時的準備不足,曾國藩一直是個謹慎的人,他講究凡事都應該先思而後行,準備應該充分。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厲害?
    207年,曹操在徵伐烏丸時,他的謀士郭嘉病逝,享年38歲。郭嘉死後,劉備經徐庶、司馬徽推薦,三顧臥龍崗,請出了諸葛亮。郭嘉未死之前,雖然天下已經大亂,各諸侯都在招攬人才,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卻始終沒有出山輔佐明主,即使劉表是諸葛亮的親戚,諸葛亮也沒有出山輔佐他,但郭嘉死後,諸葛亮卻出山輔佐劉備,所以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歷史上的郭嘉,究竟有多麼厲害?為何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諸葛亮真的害怕郭嘉嗎?
  • 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三顧茅廬的是劉備,而不是曹操和孫權呢?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被譽為一段佳話,充分展示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同樣的也說明,諸葛亮恃才自傲、寄貨可居,不願意隨隨便便的就把自己給賣了。自稱臥龍,又常以管仲、樂毅自居,不是一般人還真不敢這麼稱呼自己。
  • 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曹操為何不報仇
    張繡為什麼要在殺了曹操的兒子侄子與愛將之後還選擇投降曹操,原因就是賈詡說的三點:胡車兒1、曹操手中有皇帝,名正言順。投降曹操其實也就是投降朝廷,既名正言順,也政治正確。3、曹操志向遠大,不會計較私恩怨。這個就是賈詡看人的準確了,他確實看準了曹操,要知道賈詡可是當時著名的謀士,看透了人性,在賈詡的建議下,張繡才投靠曹操。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為什麼不直接輔佐正統漢獻帝?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 三國時期,諸葛亮三兄弟為何要投靠三個不同的陣營?
    要不是後來他倆的愚蠢和曹操的英明,那麼漢朝之後的皇朝就將姓袁了。諸葛家族比起袁氏家族來說,沒有其顯赫的「四世三公」的起點。啟示者就是諸葛豐,僅僅只是一個司隸校尉,跟三公差了一大截。雖然諸葛豐後代裡面幾乎是累世為官,可惜幾乎是地方官等小官,影響力有限。
  • 古人曹操字孟德,現在"字"、"號"消失,代表著敬語體系的崩潰
    眾所周知,古代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劉備名備,字玄德;嶽飛名飛,字鵬舉。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字孟德?而且為什麼古人要這麼麻煩,必須要有"名"有"字"才可以,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曹操的名字是由父親所取,代表了"德操"其實在古人心中,名字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兩個概念,就連起的時間順序都不一樣。"
  • 曹操帳下為何謀士如雲、將士如雨?原因這點劉備孫權自嘆不如
    曹操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於他不管別人出身有多麼卑賤,地位多麼低下,也不管你過去投靠過誰,屬於哪個陣營,只要有才能,願忠心效命與他,他都能量才錄用。比如,于禁原是鮑信手下的一個士兵,樂進原是曹操帳下的一個小吏,由於具有才能,曹操敢於放手在實踐中使用他們,鍛鍊培養他們,後來都成為曹操的重要將領,毛玠原為縣吏,滿寵原為軍督郵,蔣濟原為郡計吏,後來也成為曹操的重要隸屬。張遼原是呂布的部下,張郃原是袁紹的部下,徐晃原是楊奉的部下,投到曹操陣營後,曹操盡悉重用。
  • 劉備一生錯失6位人才,5位投靠曹操,1位投靠孫權
    最終只有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其中曹操勢力最強盛,而劉備卻是三人中起家最晚的。他雖然是漢室之後,但是天下的人似乎都不認這個名號。不過好在劉備有貴人幫助,最終建立了蜀國。劉備是個愛才之人,他手下很多人才都是其發現的。不過即使如此劉備依舊錯失了六位人才,而六位人才中5位投靠了曹操,1位投靠了孫權。 牽招
  • 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為諸葛亮一生所做的一個總結。先來看看原文: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則傲視天下,統一華夏,退則固守疆域,震蕩天下。他又擔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不能進軍中原、與強國抗衡,故此用兵不止,多次炫耀武力。然而以諸葛亮的才能,軍隊管理是他的強項,奇思妙算、決勝千裡卻是他的短處。治理國家的才幹遠比帶兵作戰要強得多。
  • 曹操的軍師聯盟--辛毗
    ~235年),字佐治,潁川郡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出身隴西辛氏,早年投靠冀州牧袁紹,拒絕司空曹操徵召。官渡之戰後,跟隨青州刺史袁譚。曹操攻下鄴城後,歷任議郎、相府長史、魏國侍中,支持曹丕成為世子。曹丕即位後,授侍中、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晉封潁鄉侯,擔任衛尉卿。諸葛亮屯兵渭南,擔任大將軍(司馬懿)。
  •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
    它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當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劉備三次到茅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寫的是栩栩如生,同時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和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是惟妙惟肖,真可謂是入木三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時,司馬徽說了10個字,後來字字靈驗。曾經有一次劉備和曹操交戰,誰知敵強我弱,劉備的軍隊四處逃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