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西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趙立臣主持的「可積系統與非線性局域波動力學」與地質學系副教授孫聖思主持的「構造地質學」分別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項目直接經費均為120萬元。
趙立臣,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本科畢業於石河子大學,2010年獲西北大學理論物理碩士學位,2013年獲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主要針對基於可積系統對非線性局域波激發機制以及它們的應用開展基礎性研究工作。趙立臣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項。
在相關方向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20篇發表在物理科學領域代表性期刊 Physical Review A(4 篇)、 Physical Review E(14 篇) 和 Optic Letters(2 篇) 上。論文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Lakshmanan、歐洲物理學會主席JM Dudley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 P. Sapsis教授等知名學者的正面引用,被引1100餘次(他引900餘次),H因子為20。合作撰寫21世紀理論物理及交叉學科前沿叢書----《可積模型方法及其應用》的部分章節。
2016 年入選「陝西省百人計劃—青年項目」,2018年獲「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並於 2018 年以第三完成人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基礎研究類)二等獎。
可積系統研究是探尋物理模型的精確解,是數學物理的交叉領域。為物理學新現象、新概念、新機理提供基準,並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基礎支撐和重要的推動作用。趙立臣教授基於可積模型針對非線性耦合效應導致豐富的新現象、新機制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進展:
理論預言了諸多新奇的局域波,特別是發現並命名了一種新奇的「四花瓣型」怪波,該怪波隨後被多個小組在不同的物理體系內發現
通過引入局域波特徵波矢/頻率新定義,揭示調製不穩定區共振擾動誘導怪波出現的動力學機制,並提出了建立怪波等基本局域波觀測相圖的方法
發展達布變換方法給出了節點亮孤子的嚴格解,並率先基於相關嚴格解研究孤子波動的定量性質,為利用物質波孤子實現精密測量提供理論支撐
發現了常力驅動自旋孤子呈現周期振蕩的反直覺現象,揭示了非線性耦合導致孤子正負質量轉換的全新機制,對負質量觀測具有重要意義
孫聖思,地質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學基地班,2012年獲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造山帶巖石流變學研究。
孫聖思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6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在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地球科學領域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
獲得了陝西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陝西省高校「青年傑出人才」,西北大學青年學術骨幹等榮譽稱號。擔任陝西高校「大陸流變學」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國際學術期刊Lithosphere 副主編、中國地質學會納米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高溫高壓巖石力學委員會委員。
巖石流變控制著巖石圈不同時空尺度的變形機制與過程,是理解大陸巖石圈構造演化的關鍵。孫聖思副教授瞄準巖石圈的流變學結構狀態、機制與過程問題,以巖石物性和變形組構為主要研究手段,取得如下工作進展:
建立了巖石流變各向異性的地震波速定量表達數學公式
釐定了造山帶地幔巖的變形組構和流變過程
揭示了造山帶中下地殼巖石的流變機制、抬升-剝露過程
至此,西北大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增至11人。其中地質學系3位、化材學院3位、生命學院2位、數學學院1位、物理學院1位、信息學院1位。
201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旨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