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氣」助農村學校返璞歸真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四育合一」區域課程改革紀實
清晨,一列整齊的學生隊伍,朝氣蓬勃地行走在田間小道上。這是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合面中學初一(8)班的54名同學正前往學堂坡竹編基地,學習「職業啟蒙課程」。
步行一個半小時,師生們來到基地。劉仲其是遠近聞名的竹編藝人,也是合面鎮中小學校的竹編兼職教師。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躍躍欲試,紛紛舞動起手中的竹篾。「明明是這樣繞的,為什麼就繞錯了?」「不對,這裡應該這樣」,學生們拆了編,編了拆,在挫折中不斷修正完善……
看著孩子們,班主任卓俊明心裡犯起了嘀咕,平時間那些「沒心沒肺」的「混世魔王」,此時怎麼變得如此可愛?他反思說,孩子們純真的心靈受著嚴苛的「圈養式教育」的折磨,「久在樊籠裡,不得返自然」!一次簡單的鄉村行,就可以緩釋負重的心靈。
學生行為習慣問題突出,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納溪區位於川滇黔渝四省結合部,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大量學校和師生集中在農村。近年來,農村教育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困擾著納溪。比如:家庭教育「缺失」,農民外出打工者越來越多,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貧困家庭子女面臨生活與教育困難,學生行為習慣問題突出,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學校教育「缺實」,素質教育及新課改的實施淺表化,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培養與農村對人才的需求脫節,新的讀書無用論抬頭。
農村最不缺的是什麼?是天地自然、農業生產以及千百年流傳不息的傳統文化。但是,農村教育似乎正在遠離這些最寶貴的資源。當前農村教育所遇到的現實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走不出校園」,脫離了社會實踐、家庭生活與自然萬物。
農村教育研究者、成都師範學院教師祝帥說,理想的農村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出,可千城萬市、省內國外的世界公民;入,能吾鎮我鄉、俺村咱隊的中華子民」。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越來越多的農村學校囿於升學率,走進了應試教育的死胡同。
「考核一個學校,不要只看升學率、及格率、優生率,還要看青少年犯罪率有沒有下降,學生的行為習慣如何。」這樣的話,納溪區委書記熊啟權在會議、學校等多個場合反覆提及。
「以前大家只看分數,現在要求大家轉變教育理念,注重綜合素質。」有了這樣的理念,納溪區的校長老師們不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們帶著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向大自然。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然教育有機結合
2013年,納溪區提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然教育與學校教育「四育合一」的教育改革理念。納溪區教育局局長楊文政說,我們通過充分整合政府、學校、家庭和企業等方面資源,全力推進現代農村素質教育的重建,真正讓農村教育返璞歸真,釋放農村孩子的天性。
何為「四育合一」?納溪區教育局副局長陳林說,「四育合一」是指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然教育的有機結合,創建特色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實踐操作能力、有興趣特長、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為實現「四育合一」,近年來納溪區已經建成42個區級、158個鎮級「四育合一」基地。在試點的合面鎮,則建立了以學堂坡竹編基地為代表的社會實踐基地45個,以楊家家教基地為代表的家庭教育基地80個,以手爬巖為代表的自然教育基地20個。
納溪區提出「基地+半基地+非基地」的發展思路,重視其可普及推廣性。基地——專門建設;半基地——只掛牌、不專門投入,利用廢棄村小校舍和當地社會各行業場所;非基地——完全常態化的教育場所。各學校結合實際,就近開闢了傳統農業、現代種植養殖、手工製作基地,以及交易市場、派出所、鎮黨政機關等「跨出校門便可使用的基地」。
為了讓「四育合一」實踐更加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納溪區於2014年初編制了《納溪區「四育合一」指導綱要》。同期,立項了省級科研課題《納溪區「天人共育·四育合一」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
納溪區希望通過課題研究解決「四育合一」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系列難題,如聯動機制、管理評估、基地建設、安全保障等,建立切實可行的四育大綱、四育課程、四育模式等。
一年多來,納溪區教研培訓中心負責人李淑玲帶領研究團隊,開發了納溪區「四育合一」區域課程。她說:「教育改革實踐活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課程化推進,邊實踐邊研究邊優化,才能確保其科學性。」
在時間安排上,合面鎮中小學校逐漸形成總量上每周或每月、或每學期共計有1/5到2/5的時間(按天數計算)開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然教育活動。
在課程內容上,納溪區已編輯出版了區級「四育合一」課程30多門,合面鎮中小學自行編輯出版了鎮級和校級「四育合一」課程教材100多本,形成了相對成熟、可供學生多元化自由選擇參與的1000多個微課程和活動方案(含各種安全預案)。
在考核評價上,教師開展基地活動1天算6個課時,期末根據課時和活動質量參評「天人共育區級優秀工作者」,學生可以根據課時和活動表現參評「天人共育之星」。
如今,合面鎮各學校將學生實踐活動列入課程表,有計劃開展竹編、標本製作、寫生、走進社會場所等實踐活動,逐步實現基地活動常態化、校外教育課程化、課程評價系統化。農家、作坊、水庫皆為教室,廚具、竹篾、魚簍,儘是教材。據統計,僅2014年全鎮有100餘班次,學生7000餘人次,教師500餘人次,家長200餘人次參加校外基地實踐活動。
破除了傳統教育重分數、輕素質、關門辦學的弊端
「實踐項目:永佳超市。實踐內容:體驗百貨銷售。實踐情況記錄:賣了4瓶飲料12元,日用品24元。經驗狀況:顧客較多,特別是趕集時最多,糖果類最暢銷,零食、飲料主要消費群是中小學生,文具都是大人買……」
在翻閱檔案資料時,記者看到合面中學初三(8)班學生成星在《學生職業體驗記錄表》上記錄下這些文字。在此基礎上,他還自擬了一個關於《學生常用文具為什麼都是大人買》的調查項目。
「以前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有牴觸,現在大家通過去酒廠、超市、派出所、養殖場實踐、體驗,漸漸對某些行業產生興趣。」合面中學教師周孝華說:「職業體驗對學生未來職業規劃很有幫助。」
打開校門辦教育,不是放手讓學生「敞開耍」,玩中也要講究「學問」。比如怎麼安全地玩,如何與同伴溝通、合作。「一些原本在成績上自卑的學生,在活動中找到了成就感,內向的學生也開始嘗試社交,不同學生的閃光點都一一展現出來。」周孝華說。
在家教基地,學生活動包括整理內務、做一頓飯、餐桌禮儀、篝火晚會、晨練、經典誦讀。在此基礎上,又增設勞作、道德講堂等活動。以「做一頓飯」為例,內容包括設計菜單、金額預算、購買食材、分工製作等一系列完整過程,旨在讓學生學會做一個「小當家」。
在節目表演環節,賀雙葉唱歌跳舞都在行,張宇擅於模仿明星動作,李林虹的小品《扶不扶》把無奈表演得很到位……班主任賴顯燕說:「在去基地開展活動的路上,同學們互幫互助,其樂融融。一次遠足,讓我發現學生個個都有閃光點。走出校門後,孩子們的天性得到了釋放,這是最大的收穫。」
據楊文政介紹,近3年來,納溪區社會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了近40%;近兩年來,學校責任事故為零,校外學生意外傷亡人數比以往最高年份下降了70%;家校矛盾得到緩解,家長投訴率下降了40%;教育質量明顯提升,中考和高考升學率都不降反升。
2014年3月,瀘州市成為全國30個中小學教育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之一。瀘州市副市長馬宗慧說,納溪區的「四育合一」素質教育實踐,破除了傳統教育重分數、輕素質、關起門來辦學的弊端。在「四育」的合力推動下,學生的學業成績、品德修養、能力素質、職業意識、個性特長等得到全面的發展。「四育合一」素質教育實踐成為教育綜合評價改革的有益補充。(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益眾 倪秀)
《中國教育報》2016年1月26日第3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