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丨敬一丹 講解丨宋英傑 配樂丨巫娜 - 竹林大千
天氣轉涼,草木凝露
《白露節氣:玉露生涼》
作者丨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北京的北海公園裡有個承露盤。蟠龍石柱上,一位銅仙雙手託盤,承接露水。可見在古人眼中,露水似乎不是普通的水,很有神聖感,所以名字也就非常脫俗,比如甘露、仙露。
為什麼會出現露水?這要從露點說起。露點,是一個氣象名詞,是指在固定氣壓下,空氣之中的氣態水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液態水所需要降到的溫度。
一般而言,溫度越高,空氣對水汽的容納能力越強。當溫度降低的時候,空氣就容納不下那麼多的水汽了,就飽和了。多餘的水汽怎麼辦呢?就只好由氣態變為液態。達到露點之後,凝結的水飄浮在空中,就成了霧;附著在物體表面,就成了露。而當露點低於0°C時,稱為「霜點」,就開始結霜了。對於黑龍江、內蒙古等高緯度地區而言,「白露點秋霜」或者是「白露前三後四有秋霜」。白露節氣,似乎已是白霜節氣。
白露節氣,晝夜溫差加大了。按照古人說法,是「大抵早溫、晝熱、晚涼、夜寒,一日而四時之氣備」。一天當中像是四季輪替。早晚秋涼,白天夏熱,這正是「秋令」的特徵。古人說「露凝而白,氣始寒也」。說是寒,雖然有點誇張,但早晚確實有點冷了,清晨出門時,經常有一種冰箱冷藏室的感覺。所以老話兒叮囑我們:「白露身不露。」
白露節氣關於著裝的很多諺語,都像是諄諄教誨。夜裡睡覺也得蓋好被子了:「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短褲、短袖就不能再穿了:「白露不露,長衣長褲」「白露身不露,露了沒好處」。
白露的時候衣著要注意,飲食也需要注意。天氣漸漸趨於乾燥,所以飲清茶、吃水果,以減少秋燥。白露時節的養生,也被稱為「補露」。
有一則諺語,乍一聽令人竊喜,叫做「白露後,不長肉」。但遺憾的是,它說的不是人,而是指北方的蕎麥。這則諺語,完整的說法是:「白露前,蕎麥熟;白露後,不長肉。」白露之後,氣溫低了,消耗少了,反倒是人們容易長肉的時候。
粗略而言,白露時節:南方依舊夏,北方漸次秋。南方金風去暑,炎威漸退;北方玉露生涼,已及新秋。《楚辭》有云:「白露紛以塗塗兮,秋風瀏以蕭蕭。」
全國總體而言,白露時節降水顯著減少。二十四節氣中,全國的降水,總量減少最多的,是寒露,其次就是白露,這兩個「帶露」的節氣。仿佛是露多了,雨便少了。
對於節氣起源地區而言,白露時節的天氣是怎樣的呢?用唐代詩人元稹的話說,是「露沾蔬草白,天氣轉清高」。這是一個「清高」的節氣。雨少了,雲也少了,所謂天氣的清高,是天空的清澈、高遠。白露時節,早上有露水,往往預兆當天的天氣可能會很晴朗。雖然朝露很美,但是過於短暫,只是秋日清晨的一個小小的插曲。所以才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嘆。
白露一候「鴻雁來」,鴻雁是古代物候觀測史上重要生物標識。白露時節,大雁自漠北而來,途中已然霜雪。白露二候「玄鳥歸」,小燕向越冬地飛去。春暖「玄鳥至」,來時是「比翼雙飛」而來;秋涼「玄鳥歸」,去時是「拖家帶口」而去。白露三候「群鳥養羞」,群鳥趁著秋果豐碩、秋蟲肥美之時大快朵頤,養得羽翼豐滿,以此禦寒。同時積攢和儲藏美食,備足過冬「糧草」。
宋英傑趣解白露三候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唐〕白居易
清風吹枕席,白露溼衣裳。
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
〔唐〕鮑溶
清蟬暫休響,豐露還移色。
金飆爽晨華,玉壺增夜刻。
已低疏螢焰,稍減哀蟬力。
迎社促燕心,助風勞雁翼。
一悲紈扇情,再想清淺憶。
高高拜月歸,軋軋挑燈織。
盈盈玉盤淚,何處無消息。
〔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
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江蘇,浙江,湖南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等地有自釀米酒習俗,特別是白露時節,尤其樂於釀米酒。這個時節釀出的米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作「白露米酒」。
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習俗。民間認為,白露吃龍眼能大補身體。這是因為龍眼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讓人臉色紅潤。此外,龍眼還有安神、緩解失眠的作用。
白露時節,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節氣之前採摘的茶葉叫早秋茶,從白露之後到十月上旬,採摘的茶葉叫晚秋茶。相比早秋茶,晚秋茶的味道更好一點,深受茶客喜愛。
在浙江溫州一帶,尤其是蒼南、平陽等地在白露之日有採「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來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的習俗。「十樣白」就是十種帶「白」字的中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中草藥。
白露時節是核桃成熟的時期。農諺中有「白露打核桃、吃核桃」的說法。這並不是因為核桃成熟才如此說,主要是白露節氣到來後,天氣漸冷,人體需要一些溫補的食物讓身體逐漸適應。
文/央視新聞整編
圖/視覺中國等
點擊「寫留言」分享白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