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周深最近頻上熱搜,其「天籟之音」又一次讓大家見證了他的實力。而周深自「中國好聲音」之後,最讓人驚豔的作品當屬為電影《大魚海棠》所演唱的主題曲《大魚》,空靈的歌聲配以悽美的愛情,此情此境,攝人心魄。
因為《大魚海棠》,很多人重新了解了《逍遙遊》;因為「鯤」,很多人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除此之外,《大魚海棠》與《逍遙遊》的聯繫似乎就很寥寥了。
那麼,今時今日再來讀《逍遙遊》,又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體悟呢?
01萬物皆有所待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體型碩大如鯤鵬,想要到南海去,也需要憑藉著「六月海動」所產生的大風,在廣闊的水面振翼拍水、乘著旋風環旋飛上幾萬裡的高空,「而後乃今將圖南。」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微小如山間晨霧、空中塵埃,也並不能自由自在無所依待,它們的行動也是各種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列子乘風而行,自是輕快,可也必須在十五天後返回,不能憑著自己的心意隨意停留。御風而行,雖免了腳力勞苦,但也需要受到「旬有五日而後反」的制約。
鯤鵬要實現去南海的目標,便必須憑藉六月的大風,這是它實現自己的目標所需要的外力和資源;霧氣和塵埃也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生物氣息的吹拂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條件;列子御風,可以把握自己的方向,但必須在十五天後返回,這是他享受輕快之後需要忍受的限制。
由此可見,無論是睥睨一切的鯤鵬,微不足道的塵埃,還是萬物靈長的人類,想要達到自己的追求,就需要藉助、依賴種種外部條件才能實現。
概言之,欲成某事,除了主觀的勤奮努力、智慧勇氣,還需要一些外部資源,諸如人脈關係、金錢物質、前人智慧等的加持。
02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萬物皆有所待,但根據「所求」的不一樣,「所待」自然也有差別。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到距離很近的郊外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的時候可能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裡以外的地方,要用一整夜時間來舂米準備乾糧;到千裡之外的人,要準備三個月的糧食方可動身啟程。
一個人要想走得更遠,就必須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志向高遠之人,也定是意志堅定、嚴格自律之人。網上有言道:你既不想付出努力,又想功成名就,你咋不上天呢?確實如此,整天想著前途光明飛黃騰達而又怠於行動止於思想,那最終不過是黃粱一夢,徒增笑料。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想要去更遠的地方、看更美的風景、遇到更可心的人,那你就需要有更堅定的心志、花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努力!
0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當鯤鵬「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時,斥鴳嘲笑它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並拿自己做比較,「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這可真是「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了。顯然,鯤鵬是不屑於與這小小斥鴳爭論的,這樣的言論並不會成為它去往南海路途的障礙。
淺薄的嗤笑並不能讓意志堅定者動搖半分,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視和無知。
不與小人論長短,是因為於己無益反添口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與短視之人的口舌之爭上,因為相去更遠的地方的你,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逍遙遊》追求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的「無所待」的境界,在遭遇挫折、憤懣難平之際,偶爾尋求一點寬慰、尋求暫時的停留是可以如此的。但人生的意義應該不止於此,當有更大作為。因而,再讀《逍遙遊》,我們也可以從中讀出不一樣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