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荊南那麼小,為何沒被幾個大國吞併?

2021-02-13 地圖帝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大小軍閥割據。不過,這也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過程,無數小魚被大魚吃掉。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卻有一條「小魚」活得自由自在。這條「小魚」面積很小,卻成為十國之一,這就是荊南(或稱南平)。要知道,五代初期,割據河北北部的燕國,割據陝西西部的岐國,面積和實力都遠遠強於荊南,都沒有資格列入十國。

荊南在哪呢?長江中遊有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是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在古代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江陵(當然荊州這個名字的名氣同樣大),荊南就以江陵為都。荊南面積有多小呢?荊南被北宋滅亡時,只有3個州,17個縣。十國中再沒有哪個國家比荊南更小了,3個州是江陵府(湖北省荊州市附近)、峽州(湖北省宜昌市區附近)、歸州(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附近)。

劉守光的燕國與李茂貞的岐國,之所以沒有被列入十國,主要原因是滅亡太早了。燕國亡於公元914年,岐國在公元923年就成為後唐的附屬了。立國於湖南的馬楚被南唐於公元951年滅亡後,原楚國將領周行逢幾年後又控制了湖南,是實際上的楚王。只不過周行逢的王朝壽命太短,公元963年就亡於北宋。荊南雖小,像一葉扁舟在大海上被大風大浪吹得東倒西歪,但人家「命」長,一直存活到公元963年。

當然,如果按存在時間長短論,割據於陝西北部的定難軍(西夏前身)也應該算進十國,但沒有。定難軍面積和荊南差不多大,時間甚至長於荊南,一直活到公元982年才被宋太宗趙光義吞併(族人李繼遷不服宋,反宋建立了西夏前身)。壽命更長的定難軍沒有算進五代十國,而荊南是十國之一,那就需要說一說地理原因了。

定難軍位於大西北的黃土高原,經濟較為落後。最關鍵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軍閥爭奪的是中原地區(包括長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區)。定難軍偏於西北,對中原地區的爭奪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比如晉(後唐前身)與後梁爭霸時期,晉王李存勖或梁帝拿下定難軍,都不會對爭霸起到決定性作用,最多有一點威脅而已。而荊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荊南在五代十國時期戰略版圖上的重要性。

五代十國是個天崩地裂的大亂世,割據勢力非常多。先說北方,在早期,梁朝割據黃河中下遊地區,也就是河南、山東、陝西中部、淮河以北等地區。晉國割據山西,後拿下燕國,佔據河北形勢之地。公元923年,晉滅梁統一中原。之後,北方基本處在一個王朝的控制之下(不包括契丹、定難軍等),比如先後有後晉、後漢、後周統治。

而在南方,割據勢力就比較多了。西有蜀國(先是王建建立前蜀,後是孟知祥建立後蜀),東有吳國(先是楊行密建立吳國,後由南唐代吳)。吳國東南有錢鏐建立的吳越國(割據浙江全省、蘇南、上海),吳越南部有王審知建立的閩國(福建全省)。吳國正南方是劉隱、劉巖兄弟建立的南漢。蜀國以東、吳國以西,有木匠馬殷建立的楚國(割據湖南、廣西北部)。

不算最北邊的契丹,當時有能力逐鹿中原的勢力,也就那四個:北邊的五代(梁、唐、晉、漢、周),西邊的蜀(前蜀、後蜀),東邊的吳(楊吳、南唐),南邊的楚。在蜀國以東、吳國以西、楚國以北,五代以南,就是荊南。換言之,荊南夾在中原、吳、蜀、楚四大強國之間。

一般來說,大國旁邊的小國,往往會成為大國爭霸的炮灰。比如波羅的海三國(從北往南依次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二十世紀前期,就夾在德國與蘇聯之間,不停地被兩個大國來回折騰。再比如春秋時的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晉國(北邊)、楚國(南邊)之間,不知道受了多少夾板氣,只好「朝晉暮楚」。

就荊南來說,五代、蜀、吳、楚四個大國,隨便挑出哪一個,站在荊南面前,都如同一頭大象站在松鼠面前,實在不成比例。蜀國要滅荊州,出兵奉節,順江而下,拿下荊州易如反掌。楚國雄兵十萬,要滅荊南,可以順湘江北上。吳滅荊南,從武昌出兵,溯江西上也不是問題。中原王朝更不用說了,不用舉全國之兵,隨便調兩個節鎮(節度使)的兵力,就能把荊南打出花來。

但是,荊南最大的幸運,偏偏就是夾在四個大國之間,這反而有利於荊南的存在。這有些類似歐洲的內陸國瑞士,面積只有4.1萬平方公裡的瑞士夾在法國(55萬平方公裡,歐洲部分)、德國(35.7萬平方公裡,統一之後)、義大利(30.1萬平方公裡)三大國之間,這種特殊的地理存在,反而有利於瑞士的存在。法國、德國、義大利三大國,誰吞併了瑞士,另外兩個國家都不會同意。而三國如果瓜分瑞士,又分不到「幾兩肉」,還不如維持現狀。

當然,瑞士是個特殊的國家,有特殊的歷史,和荊南不太一樣。但是,瑞士與荊南都夾在幾個大國中間,生存之道其實是差不多的。中原王朝、蜀、吳、楚,誰要單獨吞掉荊南,都會激起其他幾大國的強烈反彈。假如是中原王朝滅荊南,蜀會擔心東線門戶被封堵,楚會擔心北面門戶洞開,吳會擔心西線門戶武昌失去了戰略屏障。

至於趙匡胤統一的第一戰就拿下荊南,那是因為統一之路已由周世宗柴榮鋪好了,後蜀精銳被周軍殲滅,南唐精銳被周軍殲滅,還拿下江北十四州。楚國的周行逢實力偏弱,原來的廣西部分被南漢吃掉,不可能與中原抗衡。在中原王朝與南方幾大國實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荊南不是誰想動就能動的。統治荊南的高氏就利用戰略地理上的這個優勢,在幾顆雞蛋上來回跳舞。荊南不但向中原王朝稱臣,還向蜀、吳稱臣,撈取戰略好處。

荊南和南北朝後期的西梁國非常相似。首先,二國的地域完全相同,都統治江陵等附近狹小的區域,向中原大國稱臣。所不同的是,西梁國完全是北周(前身是西魏)扶持起來的傀儡。有沒有西梁國,都不會影響北周、北齊、南陳三足鼎立的格局。西梁雖然與荊南地域相同,但在各自時代的戰略存在價值明顯不如荊南。西梁相當於房子上的一片瓦,有沒有都不影響房子的使用。荊南則相當於房子的頂梁柱,抽走頂梁柱,房子就塌了。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焦點

  • 五代十國時荊南國那麼小,為什麼沒被幾個大國吞併?
    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卻有一條「小魚」活得自由自在。這條「小魚」面積很小,卻成為十國之一,這就是荊南(或稱南平)。要知道,五代初期,割據河北北部的燕國,割據陝西西部的岐國,面積和實力都遠遠強於荊南,都沒有資格列入十國。
  • 南北朝的西梁和五代十國的荊南,版圖為何如此相似?
    其中有三個巧合:一、兩國都定都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二、皆是北方大國的傀儡;三、版圖幾乎一模一樣。先說兩國的背景。梁武帝蕭衍年老昏聵,接納北齊叛將侯景,導致梁朝大崩盤,86歲的蕭衍餓死。梁朝雖撲滅侯景之亂,北方的西魏和北齊大舉南下略地。尤其西魏,不但佔領了西川天府之國,還於公元554年攻佔當時的梁朝國都江陵,殺死梁元帝蕭繹。誰處死蕭繹的呢?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分久必合的定律把唐朝的版圖分裂成了數個小邦國,這些小邦國交替執政。這些執政的君主,有的來自中原漢族,有的來自邊疆蠻族。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小國家靠著強勢的武力建立,沒有信義忠勇可言,而統治時間又十分短暫,就是靠著這些國家,組成了一個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
  • 五代十國時的楊吳和其後的南唐為何不能統一南方
    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國,極其罕見的在南方和北方都形成了群雄長期割據的局面,尤其是南方各地的分裂程度是空前絕後的。因為北方至少在五胡十六國時也有過類似的大分裂經歷,而南方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統一在一個漢人王朝之下的。那麼當時南方的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特殊局面呢?
  • 明明是朱溫滅了唐,為何此後卻非梁朝時期,反成了五代十國時期?
    很多人既然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那自然也對五代十國沒有太多的了解。鑑於此,我們就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其實是對我國907年至960年這段時間的歷史時期的一個稱呼,它主要分為五代和十國兩部分。其中,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過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而十國,指的則是在唐末、五代及北宋之初於中原地區之外的領域內存在過的十多個割據政權,如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北漢和南平(荊南)等。
  • 史書為什麼對五代十國避而不談?
    五代之外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稱制立國(稱王或稱帝)的割據政權,稱為十國。五代十國前期形式圖公元861年,張義潮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稱雄漠北。
  • 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 一文讓你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沒有想像的那麼亂!
    今天我們一起把這段歷史從頭到尾梳理一遍,相信你就會明白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五代十國是存在於唐宋之間的一個時間,開始於唐朝末期,結束於宋。     五代是梁、唐、晉、漢、周五代,由於這五個國號的名稱之前都被使用過,為了區別於之前的朝代,所以史書上稱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終於搞清楚了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了
    今天我們來講講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期間為什麼又有朝代又有國家,他們之間到底都是什麼複雜的關係?這一直是好多人都搞不清楚的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把這段歷史從頭到尾梳理一遍,相信你就會明白五代十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 五代十國——中國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
    起初朱溫是想一統全國後再行稱帝,但徵淮南失利朱溫大怒之下於907年逼迫李祝禪讓不久後又殺之,李祝死後李曄一脈盡皆被殺傳承289年的大唐宣告滅亡但同時也宣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五代十國登場。五代十國的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 開元通寶對五代十國鑄幣的影響
    開元通寶是我國古代幣制的一個裡程碑,對後世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鑄幣都有影響,這次簡單梳理一下唐朝後續的五代十國貨幣受開元通寶最直接的延續影響。五代五代時期其實就是唐朝的延續,其實也就是改朝換代,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基本沒有太大的動亂。
  • 歐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袖珍國家,還不會被大國吞併?
    袖珍國家,即那些領土面積低於1萬平方公裡的小國,而全世界的33個袖珍國中,最小的是教皇國梵蒂岡,其坐落於義大利的腹中,面積僅0.44平方公裡,人口1300餘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國中國
  • 五代十國的歷史明明很精彩,為何卻很少被人們提及?
    五代十國的故事,並不是沒人提,評書中都有專門的殘唐五代演義,鐵槍王彥章,十三太保李存孝,壯志未酬的柴榮。
  • 同樣被大國吞併,東帝汶可以獨立,錫金為何不行?
    比如動物世界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人類社會則演變成大國吞小國,強國吞弱國。人類歷史上小國被吞併,民族被滅亡的事情屢見不鮮,就比如美洲,大洋洲,曾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土地,但自從新航路開闢之後,歐洲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亡了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國家,完全佔據了美洲,印第安人也幾乎被屠殺殆盡。
  • 為何歐洲有那麼多的袖珍小國,列強卻沒有吞併它們呢?原因很現實
    其中在歐洲的袖珍過便有:國中之國--聖馬利諾、閃光的石頭--列支敦斯登、城中之國--梵蒂岡、海濱公園--摩納哥、鋼鐵大國盧森堡、閃光的石頭--列支敦斯登、庇里牛斯山國--安道爾、地中海的「心臟」--馬爾他、維納斯的故鄉--賽普勒斯。
  •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國呢?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分別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唐朝末年,朝廷已經完全喪失了統治天下的威望,就連對地方的控制都變得越來越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少身懷野心的節度使擁兵自重,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爭奪天下做準備。
  • 歷史上最小的正統王朝,五代後梁到底有多小?
    再次而廣之,三國的魏、南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的梁唐晉漢周等略小一些的王朝也是正統王朝。在這些略小的正統王朝中,五代後梁顯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後梁的建立者是朱溫,生於現在的安徽省最北端的碭山縣(原屬徐州)。朱溫家世貧苦,曾跟著母親王氏在蕭縣富戶劉崇家當傭人。
  • 中國亂世那麼多,為什麼史學家都覺得五代十國是最黑暗的年代
    經過春秋爭霸之後,一開始幾百個諸侯國慢慢的合併成以戰國七雄為首的幾個大諸侯國。在三家分晉之後,七雄爭霸的格局正是開啟。 但是比後來的五代十國還是要強上不止一點半點的,五代十國被史學家們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五代指的就是唐朝滅亡後,宋朝之前這段時間的總稱,分為梁唐晉漢周,而十國指的是個割據政權。
  • 五代十國、人物風雲
    五代十國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只能算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而這段時期對中國整體歷史的影響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段時間很亂,亂到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出現5個朝代,換了13位皇帝並且在華夏大地上還地方割據著10多個政權。北方遊牧民族也在這一時期不斷幹擾中原。
  • 五代十國人物誌:活在悲情中的北漢開國皇帝——劉崇
    五代十國總共有三個自稱漢朝的政權,一個是劉知遠建立的後漢政權,一個是建立的南漢政權,還有一個比較特殊,這個政權屬於十國,但它實際上是繼承後漢的法統,相當於東晉與西晉,南宋與北宋的關係。這就是北漢——五代十國最強硬的一個存在。北漢在五代十國中是相當另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