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曾經在書裡罵過一個人,這個人叫甘英,說他那一輩人都太笨太膽小了,他是使中國與泰西文明千年沒有往來的罪人。他為什麼罵這個人?這個人是誰?甘英這個人的記錄可以在《後漢書》裡看到。他是漢朝的人,已經離康有為時代快兩千年了。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
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安息國是漢朝與大秦交易的中轉點,將漢朝的絲與絲織品與大秦交易,從中獲取壟斷的暴利。也許是考慮到若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安息人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此語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卻步返還,最終未能到達大秦,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他的這一行程豐富了當時漢朝對中亞的認識,是中西方交流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
有學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說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臘神話中以歌聲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在《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中有略為不同的記載: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甘英出身於內陸,回國後甚至報告海水不可飲用:「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晉書》)也許正是因為對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對航海危險的誇張描述,止步於安息。
關於甘英望海止步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甘英缺乏探險家的勇氣;第二種說法認為,是安息(波斯)商人為了自已的利益有意欺騙甘英;第三種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戰亂阻止了甘英西行的腳步;第四種說法認為,是有關海妖的可怕傳說影響了甘英的決策。
強調甘英本人責任的還是一些歷史上的大學者,如康有為就認為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現代史學家范文瀾也有康有為這樣的觀點。
大多數的人還是強調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的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歸,使自已的事業半途而廢。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捨身精神的36位壯士之一,而且從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也是甘英探險開闢的,一味強調甘英的責任不公平的。那麼,當時的安息商人為什麼要阻攔甘英去羅馬呢?這是和古代絲綢之路分不開的。中國和羅馬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處在中、羅之間的安息商人壟斷了中羅之間的貿易,靠轉手絲綢買賣獲取暴利。中、羅兩國都想擺脫安息商人的壟斷,直接絲綢和珍寶的交換貿易,甘英出使西行也有這方面的考慮,這正中安息商人的要害,因此他們想盡辦法,編出謊話欺騙甘英一行,甘英他們受到安息商人欺騙,又得不到充足的設備和必備的糧食,就只能返回。
司馬遷稱他是「鑿空西域」的人,梁啓超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他就是西漢時期的張騫。到了東漢時期,第二代「鑿空西域」的大神級人物班超、甘英繼續書寫了史詩般的傳奇故事。
東漢初年,匈奴騎兵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地。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班超當時在東漢政府竇固軍中任假司馬之職,漢軍出發後,班超僅帶領36名壯士首先來到了鄯善國(即樓蘭國)。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鄯善王親自出城迎候,把班超奉為上賓。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與鄯善王聯絡感情。匈奴人說了東漢政府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鄯善王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他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鄯善王的疑慮,使兩國和好。」於是,班超果斷決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領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全被大火燒死。鄯善王獲知真相後,便與班超言歸於好。
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路下鄯善、撫于闐、克疏勒,南徵北戰,使塔裡木盆地南緣各地重歸東漢王朝所屬。班超經營西域三十年,捍衛了「絲綢之路」,鞏固了西部邊疆,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還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雖然沒有成功,但為以後打通歐亞交通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然而甘英一行到達波斯灣而未能繼續西行。如果甘英發現了西方,中國的近代史甚至會改寫,甘英也因此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甘英為什麼萬裡迢迢西使羅馬,成功的腳步卻被波斯灣的海浪阻止了?
康有為就認為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現代史學家范文瀾也有康有為這樣的觀點。
大多數的人還是強調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歸,使自己的事業半途而廢。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捨身精神的36位壯士之一,而且從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也是甘英探險開闢的,一味強調甘英的責任不公平的。
即便美國一些漢學家們連連抱怨甘英是膽小鬼,但甘英與張騫、班固一樣,對「絲綢之路」的開通,還是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回望鑿空西域的歷程,至今尤感驚心動魄。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班超、甘英……帝國的先驅們敢於冒險、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才有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成為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