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英:「鑿空西域」最受爭議的大神,中國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人

2021-02-07 甘姓文化





 

康有為曾經在書裡罵過一個人,這個人叫甘英,說他那一輩人都太笨太膽小了,他是使中國與泰西文明千年沒有往來的罪人。他為什麼罵這個人?這個人是誰?甘英這個人的記錄可以在《後漢書》裡看到。他是漢朝的人,已經離康有為時代快兩千年了。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


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安息國是漢朝與大秦交易的中轉點,將漢朝的絲與絲織品與大秦交易,從中獲取壟斷的暴利。也許是考慮到若漢朝直接開通了與大秦的商路會損害其壟斷利益,於是安息人沒有向甘英提供更直接的經敘利亞的陸路,而是備陳渡海的艱難:」以傳說渲染海上航行的恐怖:「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此語一出,即使甘英在西海卻步返還,最終未能到達大秦,但甘英卻是史書所載第一個到達波斯灣的中國人,他的這一行程豐富了當時漢朝對中亞的認識,是中西方交流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頁。


有學者指出,安息船人所說的「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很可能即是希臘神話中以歌聲迷惑水手的塞壬女妖。在《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中有略為不同的記載: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甘英出身於內陸,回國後甚至報告海水不可飲用:「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晉書》)也許正是因為對海上航行知之甚少,甘英才相信了安息船人對航海危險的誇張描述,止步於安息。


關於甘英望海止步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甘英缺乏探險家的勇氣;第二種說法認為,是安息(波斯)商人為了自已的利益有意欺騙甘英;第三種說法認為,是當時的戰亂阻止了甘英西行的腳步;第四種說法認為,是有關海妖的可怕傳說影響了甘英的決策。


強調甘英本人責任的還是一些歷史上的大學者,如康有為就認為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現代史學家范文瀾也有康有為這樣的觀點。


大多數的人還是強調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的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歸,使自已的事業半途而廢。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捨身精神的36位壯士之一,而且從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也是甘英探險開闢的,一味強調甘英的責任不公平的。那麼,當時的安息商人為什麼要阻攔甘英去羅馬呢?這是和古代絲綢之路分不開的。中國和羅馬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處在中、羅之間的安息商人壟斷了中羅之間的貿易,靠轉手絲綢買賣獲取暴利。中、羅兩國都想擺脫安息商人的壟斷,直接絲綢和珍寶的交換貿易,甘英出使西行也有這方面的考慮,這正中安息商人的要害,因此他們想盡辦法,編出謊話欺騙甘英一行,甘英他們受到安息商人欺騙,又得不到充足的設備和必備的糧食,就只能返回。




司馬遷稱他是「鑿空西域」的人,梁啓超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他就是西漢時期的張騫。到了東漢時期,第二代「鑿空西域」的大神級人物班超、甘英繼續書寫了史詩般的傳奇故事。


東漢初年,匈奴騎兵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地。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73年,東漢王朝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班超當時在東漢政府竇固軍中任假司馬之職,漢軍出發後,班超僅帶領36名壯士首先來到了鄯善國(即樓蘭國)。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鄯善王親自出城迎候,把班超奉為上賓。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與鄯善王聯絡感情。匈奴人說了東漢政府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鄯善王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他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鄯善王的疑慮,使兩國和好。」於是,班超果斷決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領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全被大火燒死。鄯善王獲知真相後,便與班超言歸於好。


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路下鄯善、撫于闐、克疏勒,南徵北戰,使塔裡木盆地南緣各地重歸東漢王朝所屬。班超經營西域三十年,捍衛了「絲綢之路」,鞏固了西部邊疆,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還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雖然沒有成功,但為以後打通歐亞交通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然而甘英一行到達波斯灣而未能繼續西行。如果甘英發現了西方,中國的近代史甚至會改寫,甘英也因此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甘英為什麼萬裡迢迢西使羅馬,成功的腳步卻被波斯灣的海浪阻止了?


康有為就認為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現代史學家范文瀾也有康有為這樣的觀點。


大多數的人還是強調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歸,使自己的事業半途而廢。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捨身精神的36位壯士之一,而且從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也是甘英探險開闢的,一味強調甘英的責任不公平的。


即便美國一些漢學家們連連抱怨甘英是膽小鬼,但甘英與張騫、班固一樣,對「絲綢之路」的開通,還是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回望鑿空西域的歷程,至今尤感驚心動魄。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班超、甘英……帝國的先驅們敢於冒險、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才有了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成為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通道。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的故事|甘英之憾
    甘英,字崇蘭,東漢人|圖片來源於大人物網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安息最西邊的條支時,因遇到大海,聽說風波險惡,很難通過而返回。甘英這次出使雖未達到目的地大秦,卻是第一個達到波斯灣的中國人。
  • 東漢甘英為何未到達羅馬?是膽小怕死還是安息商人從中阻撓?
    萬裡迢迢西使大秦,眼看大秦就在眼前,卻止足于波斯灣邊,實乃令人扼腕。是浪高水急,還是貪生怕死?蘊含於這其中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公元97年,中國派出了第一個出使羅馬的外交官甘英。《後漢書·西域傳》留下了最早的記載與解答:「和帝永元九年(97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逆風,亦有二歲者,故人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 張騫出使西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打通洲際通道「最後一公裡」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張騫出使西域:鑿空之舉。何為「鑿空」?「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張騫出使西域,鑿空西域道,順應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商貿和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其實,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原的絲綢等商品已傳入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時已經看到來自中原的一些商品,但這些商品只是輾轉而來,商路未通。張騫出使西域無意中開通了這條洲際通道。從歷史進程中可以看出,在張騫鑿空西域道之前,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帝國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貫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本文節選自《遠略雄心 | 西域兩千年》第一篇《鑿空西域的張騫》作者:張安福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張騫(前175?一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漢武帝時期,張騫應募出使西域,東西文明的交往從此進入了新紀元。
  • 甘英尋找大秦國路線
    後漢書西域傳最初的動機是班超在和帝永元三年遂定西域之後,在和帝永元六年,條支和安息諸國以及海瀕四萬裡的國家都要重譯貢獻。所以班超和甘英在謀劃三年後,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值得注意的是,甘英出使大秦不是漢朝派遣的,而是班超這個西域都護派去的。
  • 張騫「鑿空」西域道
    這時,漢武帝從一個匈奴降者口中得知,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國王被匈奴單于殺死,並「以其頭為飲器」。大月氏人想報仇又沒有幫手,只好逃到媯水(今阿姆河,位於土庫曼斯坦納巴德)流域。漢武帝決定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於是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人。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
  • 張騫:「鑿空西域」第一人 | 閱讀《史記》
    司馬遷評價曰:「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鑿空。」何謂鑿空?《史記索隱》解釋說:「案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其實早在漢以前,通西域之路就已經出現。在《穆天子傳》裡,就記載著西周穆王遊歷四方的事跡,並有穆王西行途中會見西王母的記述。
  • 歷史中西行的名人——第一位出使歐洲的外交官甘英
    ,對中國人域外知識的擴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段神奇的旅程還要從遙遠的西域和西域傳奇班超說起。班超親手格殺3人,吏兵斬殺30多人,其餘百餘人均被燒死。班超次日將匈奴使者首級展示予鄯善王,以至一國震怖,鄯善遂歸順漢室,並以子為質。班超從此留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千古名句。這就是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勇士,經史學家考證甘英即為三十六勇士之一。
  • 張騫: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鑿空西域的人
    唐代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亢,讀來讓人熱血澎湃。那片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引無數熱血男兒前僕後繼,為之拋頭顱灑熱血,那是他們建功立業的抱負和為國戍邊的理想。可是這一切如果沒有八百年前的,那個叫張騫的男人,打通河西走廊,「鑿空」西域,為大漢帝國把整個西域地區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有力的先決條件。
  • 中外 | 姚勝: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
    班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派往西域,經略三十餘年的。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護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途徑十餘國,往返三萬八千多裡,「窮臨西海」,遙望大秦。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也是為了聯合大秦夾擊北匈奴,而非發展與大秦的經濟貿易。二者活動的目的是一致的,其結果也極為相似,張騫鑿空,未得要領而歸,甘英西使,窮臨秦海乃還。
  • 中國有東海和南海,那麼有沒有西海和北海呢?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有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4大海域。顧名思義,東海位於中國的東部,南海位於中國的南部。那麼,中國除了東海和南海外,還有沒有西海和南海呢?還真有。由於四周都是大海,中間這一片廣袤的國土,就被稱為「中國」。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古代語境裡的四海,實際上是想像出來。後來,隨著時間的變遷,人們逐漸發現了現在的東海和南海,隨即將渤海稱為北海(蒙古人則將貝爾加湖稱為北海)。這時候,他們還會認為中國的西邊有大海嗎?在秦漢時期,人們將中國西部以西的廣袤區域,稱為西域。
  • 鑿空西域,斬匈奴右臂:大漢帝國的西域戰略解讀 國曆獨家
    就在這種情況下,漢中人張騫以郎官身份志願穿越匈奴控制區前去聯絡月氏,踏上了這次偉大的鑿空的遠徵。在某種程度上,張騫的這趟遠徵和後世哥倫布的遠徵頗為類似:在出發之時,誰都沒有料想到這趟遠徵的偉大意義。當事人也好,背後支持他們的漢帝國和西班牙王室也好,都只是將遠徵的目標設定在更為現實的眼前問題上:一個是聯絡月氏,對抗匈奴;另一個是找到印度,賺取香料。
  • 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帝國是什麼樣的?漢朝人給予羅馬足夠的尊重
    那麼漢朝人眼中的羅馬又是怎麼樣的呢?自從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等地的貿易就逐漸發展了起來,「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在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尚未控制地中海東部,因此和漢朝並沒有產生貿易聯繫。到了東漢初期,羅馬帝國建立起來,成為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帝國之一。此時,中國的絲綢也源源不斷地經過波斯等國轉運到了羅馬,羅馬便將中國稱為「賽裡斯」。
  • 文化視窗‖ CCTV6今晚18:30首播《鑿空者》,漢中人張騫 開闢絲綢之路熱血傳奇
    弘揚「一帶一路」精神為主旨的古裝史詩大片《鑿空者》,正是以「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破題,再現那一段艱難跋涉卻意義重大的歷史時空。《鑿空者》海報影片用五部冒險故事講述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出使西域的事跡,弘揚民族精神、彰顯家國情懷。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鑿空者》,一同踏上絲路冒險之旅。
  • 【甘氏頭條】甘氏字輩大全,轉給身邊姓甘的朋友!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 崇蘭, 東漢人。曾於 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 西域都護 班超之命出使 大秦( 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 龜茲(今 新疆 庫車)出發,經 條支(今 伊拉克境內)、 安息(即 波斯 帕提亞王國,今 伊朗境內)等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 西海(今 波斯灣)沿岸,但未能到達他的目的地大秦。
  • 【名人百科】「鑿空」西域,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張騫
    【名人簡歷】張騫(約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張騫奉詔出使西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走出國門,開展外交活動的外交活動家。
  • 班超如何憑以一己之力再通西域!
    班超說:「不然,智慧高的人能在危機未發生時,即觀察到危機,何況危機已經發生。我判斷一定是匈奴使節到達,鄯善王正在仿惶不定,不知道應該追隨我大漢?或是繼續追隨匈奴?」於是詐問招待人員:「匈奴使節來了幾天?住在何處?」招待人員吃驚說:「來了三天,住地距此十五公裡。」班超召集他的全體部屬——總共只36人,研究對策。大家說:「我們在危急關頭,生死都聽你安排。」
  • 來看中國古文獻是如何記載的
    這些沒有讀過歷史的人相信,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是真的,古埃及、兩河文明、希臘、印度都是假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卻讓他們失望了,因為中國的古代史料也記載了希臘羅馬,比如《後漢書》、《新唐書》,難道這些都是文藝復興後西方人偽造的嗎?難道中國文明也是假的嗎?我們來看看這些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