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能看到的外語片終於有了個值得一說的,年度必看的那種,讓你看到流淚、恨不得站起來鼓掌的那種。
直接報名字,《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有多好?豆瓣開分7.7,結果評分一路暴漲至8.6,恨不得每天漲0.1。
好在哪?導演艾倫·索金,號稱「好萊塢第一編劇」。《社交網絡》、《點球成金》、《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都是這位大佬的作品之一。此前首度試水執導《茉莉牌局》,豆瓣評分破7。
參演的包括埃迪·雷德梅恩、薩莎·拜倫·科恩、馬克·裡朗斯、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麥可·基頓等好萊塢明星演員。作為Netflix今年的看家之作,一上線吸引目光無數。
但這並不是它收穫如此關注和褒獎的理由。
或許在往年,它只是年度必看之一,在這一年的頒獎季或許還能有所斬獲。但這個特別的年頭,觀眾的情緒顯然也為環境所影響,願意給這部倡導真實與民主法治精神的電影多一些褒獎。
其洶湧、激烈、震撼、壓抑……會是這一年裡你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導演: 艾倫·索金編劇: 艾倫·索金主演: 埃迪·雷德梅恩 / 艾利克斯·夏普 / 薩莎·拜倫·科恩 / 傑瑞米·斯特朗 / 約翰·卡洛·林奇 / 更多...類型: 劇情 / 驚悚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 印度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9-25(美國) / 2020-10-16(美國網絡)片長: 129分鐘
01
「全世界都在看」
故事開頭兩幕,生猛之氣撲面而來。
第一場,是一段蒙太奇混剪。1968年中,學生民主組織、異皮士組織(主張革命的嬉皮士組織)、和民間的反戰團體及社會活動家,正分別向他們的追隨者和家人講述他們的計劃,向芝加哥進軍,在民主黨(彼時的執政黨)代表大會門前進行反戰遊行。
這似乎和彼時的諸多遊行並無多少分別,連民間反戰領袖大衛·德林傑都很清楚地表示:「這次也會和以前一樣毫無用處。」
第二場戲,已經是時隔一年後的聯邦法庭。
1969年9月,來自這些組織的七位領導者,被以跨州煽動暴力行為坐在被告席上。在法庭外,大批遊行者正舉著牌子大喊「全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Watching!)
怎麼就被判有罪了?
其實很滑稽,就在這期間,總統大選中民主黨敗給了共和黨的尼克森,按規定前任內閣應該在新總統履任後主動辭職。但前總檢察長拉姆齊·克拉克一直拖到新內閣上臺前一小時才遞交辭呈,這讓新總檢約翰·米切爾深感受辱。
他想了個主意,就是給克拉克任內來個大抹黑,芝加哥發生的這次衝突進入了他的視野。
在克拉克時代,這樁案件已經有了個結論,就是這次衝突不存在任何違法行為。但是如果按米切爾的想法,以煽動暴力的罪名來指控這群民主領袖,那後者的麻煩就大了。
你看,這事兒打開頭就是個笑話,是現任總檢給前任添堵的下作手段。卻讓七個與此無關的人麻煩纏身。
上了法庭,這場事件就更像是個笑話。最無釐頭的是,一開始的「芝加哥七君子」有八個人。
這不是什麼網絡梗,而是有一位當天在芝加哥做過演講的黑豹黨領袖波比,一樣被當作嫌疑人給戴上了法庭。天可憐見,波比當天在芝加哥就待了四個小時,還是組織內部活動。
為什麼這麼搞?所謂黑豹黨,是馬克西姆·X組織的黑人暴力平權組織,他們帶黑色貝雷帽且配槍,跟美國當局嚴重對立。把這麼個人放進來的意思,一是給黑豹黨添堵,二是給外界一個概念,和黑豹黨混到一起的「七君子」,必然是暴力分子!
而當天是否是遊行隊伍首先使用暴力掀起衝突,是證明七君子違法的關鍵。隨著庭審的繼續,無論是此次審判還是事件本身,都顯得越來越不可理喻。
首先是波比的律師因為患病無法到場,而法官想誘使七君子的律師把波比的辯護也管了,這樣就把「7+1」搞成了既定事實,可惜律師不吃這套。那怎麼辦?波比愣是在無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聽了90天的審訊,其中不乏對他的種種臆測和指摘。
其他的騷操作層出不窮。
比如眾所周知,爭取陪審團成員是美國律師的主要玩法,結果剛有兩位陪審員表示了對七君子的支持,他們的家人就收到了「黑豹黨」的威脅,於是他們就不能再參與此次陪審,等於是把七君子的律師給廢了。
又如在開審後提請了23位證人,全是芝加哥公務人員,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當時混進遊行隊伍的,其中一個甚至讓異皮士領袖傑裡·魯賓愛上了她。
而七君子好不容易請來了前總檢察長拉姆齊·克拉克作為證人出席,在他的調查中可以證明七君子根本沒有煽動暴力。但法官和檢察官認為他不能「洩露聯邦文件」,拒絕這位證人出席。
法官和檢察官既當裁判又當選手,玩個X。
在這個法庭外,依然隨時都有人在喊著「全世界都在看」。全世界都知道這個法庭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卻只有法官本人假裝看不到。
多像當下的美國。
02
喜劇?悲劇
故事如何千迴百轉,七位無辜者又是如何以言辭為武器,一次次戳得人想跳起來,還要去電影裡慢慢看。
在故事之外,電影本身的完成度也非常值得一提。艾倫·索金的風格幾乎鐫刻在每一秒。
什麼風格呢?回想下《社交網絡》裡的扎克伯格,嘴跟租來的似的,臺詞密度恨不得一片頂五片。再想想《白宮風雲》,幾乎每一秒都在說臺詞。
字數多、語速快、信息密度大,以極富能量的演講和對白填充內容,這就是「話癆」艾倫·索金。但在電影裡話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讓觀眾跟著走,需要把氣質拿捏得死死的。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前後對比,就是這種強控制力的結果。
一上來,你看到的一片兵荒馬亂會讓你覺得:這肯定是個喜劇啊。
艾倫·索金真的很會在小地方鋪墊,用鏡頭講脫口秀,不玩屎尿屁也讓人會心一笑。比如電影開頭,圍在法院門口的示威人群往進門的艾比·霍夫曼和傑裡·魯賓身上砸了個雞蛋,結果傑裡愣是一伸手接住了。
基操勿6,重點是艾倫來了句:「我猜你不知道去哪扔了它。」
還真是個問題,在法院裡去哪找地方扔一個雞蛋?而接下來,律師昆斯特勒見面第一句也是問他:「你肯定不知道去哪扔雞蛋。」脫口秀技巧「Call back」出現了。
法官上場之後,為了給被告們添堵還專門來了個聲明,表示雖然老子朱利葉特·霍夫曼跟艾比·霍夫曼同姓但沒有任何關係。面對這種明擺著的敵視,艾比用戲劇腔來了句「別啊,爸爸」。
這是插科打諢嗎?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其實是在塑造人物。可以在公園公開X交、卻不肯在公共場合亂丟雞蛋的異皮士,藐視權威卻捍衛尊嚴的異皮士,讓人們開始期待他們的反擊。
什麼時候喜劇成了悲劇?當我們看到原來當權者不是嘴炮,而是真的會做什麼的時候。
確切地說,是波比因為忍無可忍「藐視法庭」被帶走,胖揍一頓並且捆住手腳、堵住嘴巴被帶到法庭上的時候。
暴力、專權、禁錮和言論控制,在一個人的身上同時出現時,那仿佛被壓迫者的一個符號。從那個鏡頭開始,前半段爵士樂的配樂和大段的臺詞漸漸消失,七君子的座談甚至開始沉默。
也從此時開始,他們真的開始回溯事件本身,讓我們看到在芝加哥的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讓我們看到,在他們嬉笑怒罵的外表下,到底隱藏著多深的憤怒和悲涼。
全片最令人吃驚的一場戲,是在七君子們在當晚被抓捕的現場,一處上流社會聚集的酒吧門外,警察們做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舉動:摘下了警徽;而在門內,西裝華服的上流人士正進行著虛偽的社交,觀看民主黨大會。
然後,一群警察的推搡將整面玻璃幕牆打碎。
那個門裡世界的溫和恬靜,就此無法偽裝。
03
平權運動50年
這當然不是唯一講述關於平權運動時代的電影。
如果曾多次刷過《阿甘正傳》,其中關於平權運動時代的內容不在少數。在阿甘讀大學期間,三名黑人學生入學掀起過軒然大波;珍妮作為嬉皮士的一員搭載小巴車全國流浪;阿甘參加過反戰遊行,還為珍妮揍過黑豹黨的人。
更加激烈的比如《塞爾瑪》,記錄在黑人平權運動在蒙哥馬利遭遇的打擊,以及馬丁·路德·金在那時候的艱難歲月。
那是最壞的時代,1968年。
越戰進入了第五個年頭,越戰美軍傷亡人數越來越多,政府還在不斷利用抽籤方式,增派更多士兵上戰場。在美國的地球另一邊,燃燒彈正在屠殺越南的婦女和兒童。
電影開頭的一段混剪蒙太奇將那個時代的崩壞徹底揭露。片段裡出現了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甘迺迪演講的畫面,卻都用一聲槍聲結尾。那個時代的良心,都倒在了暗殺的血泊中。
迷霧重重,希望難覓。
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試圖撕破迷霧的不同背影。
SDS,這群理智地表達反抗的學生們,又何嘗不是在這場對抗裡更軟弱的一方?他們希望能夠找到讓社會重回良知和民主的路徑,但卻並不能真的頂住世界的殘酷。
於是,湯姆·海登成為所有人拒絕為法官起立時站起來的那個,他說這是條件反射,但這就是他內心的反應,他所受的教育無法接受踐踏規則的新規則。
異皮士,這群後來已被異化的非主流人士,並不僅僅有聚眾X亂和吸X的一面,他們同樣有著反抗最激烈的靈魂。和海登看似完全不是一路人的艾比,其實讀過海登所有的刊物,並且深刻贊同他的想法。
共同的,希望這個國家好起來的想法。
他們都是吶喊著反抗的那群人,卻始終懷有對美好最深刻的期待。
50年過去,有些事在變,有些鬧劇卻一直不變。
但對這個世界的期待,對社會的良心,依然有人願意為此發聲。
哪怕改變,僅僅發生在一部電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