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江蘇省連雲港市,更多人知道的是5A級景區「花果山」,卻不知連雲港的化工產業在全國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40多年來,憑藉水路交通的便利和區位優勢,化工一直是連雲港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
連雲港化工產業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裡,開發面積達16平方公裡,園區內擁有包括中化集團、日本迪愛生、韓國京仁及全球最大蒽醌染料生產企業江蘇亞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邦股份」)在內的超200家企業,已形成農藥、染料、醫藥、生物化工四條產業鏈,擁有多個石化和大型造紙項目。
連雲港化工產業園區
然而,記者近日調查中發現,目前連雲港市灌雲、灌南兩縣(簡稱「兩灌」)化工園區的200多家企業,因被要求「停業整頓」,已持續停工了兩年多。其間,有些企業整頓完成正打算復工,但因得不到驗收而只能繼續等待,長時間的連續停工已導致大量企業嚴重虧損甚至瀕臨倒閉。
到底什麼原因,讓這個具有顯著地理優勢、歷史悠久的化工產業集聚地出現規模如此之大的「集體停工」?又是什麼原因,令企業整頓後遲遲等不到監管部門的驗收,從而形成即使整頓也無法復工的異常局面?
環保事故點燃停產整頓「導火索」
導致「兩灌」園區化工企業被長期關停整頓有兩大誘發因素。2018年4月,媒體曝光了灌雲、灌南及響水化工園區非法排汙等環境問題,江蘇省環保廳隨後下函責令連雲港化工園區全面停產整頓;經過近一年整頓後,有幾家企業進行了短暫復工。然而好景不長,2019年3月21日,靠近連雲港的鹽城市響水縣天嘉宜化工公司發生「3·21」爆炸事故,損失慘重、教訓深刻,隨後連雲港「兩灌」化工園區再度進入全面停產整頓。
開始的時候,「兩灌」園區內的企業對全面停工整頓措施是理解的,並積極配合政府改造。但時間到了2019年底,已經開始有中小企業支撐不下去了,再熬下去,企業就被拖垮了。
「我們在上交所已經吃了兩次ST(退市風險警示),是中國資本市場上唯一一個連續兩次因為政策變動而被ST的企業。去年靠著庫存還能有一些收入,今年一直在連續虧損。每個月要支出三四千萬元的費用,普通職工只能發一千多塊錢的基本工資維持生計。」亞邦股份(A股上市公司)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他們生產的染料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一直領行業之先,但2020年以來,因停產整頓時間過長,企業開始出現較高負債,緊急情況下,只能從非金融機構高息借貸度日。
「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的數十種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達到30%至70%,是有市場主導地位和定價權的企業。兩年多的停工停產,導致價格瘋漲數倍,養壯了印度、東南亞等國家的同業競爭對手,產業鏈正在向國外轉移。」該高管表示。
記者在採訪過程了解到,小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目前「兩灌」的大多數小企業被強制要求關閉。灌雲縣化工園區的連雲港邁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連雲港瑞昆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江蘇中染化工有限公司(下稱「中染公司」)的生產車間設備也遭到了強拆。經過行政複議,灌雲縣政府對中染公司的強拆已確認違法,下一步將啟動賠償申請。
企業停產,園區空寂兩年多
企業多次主動申請復產驗收卻無下文
從2019年底起,很多企業開始主動找到有關部門和領導,希望早日批准復工。
亞邦集團旗下的12家企業均位於灌南縣化工園區,其中上市公司亞邦股份下屬企業9家,是園區內最大的企業。18年前的2002年,「兩灌」還是年均稅收不足億元的貧困縣,從常州起家的亞邦集團董事長許小初,將化工產業轉移到連雲港市灌南縣,他本人還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南北合作標兵人物」。一定意義上講,許小初是灌南化工園區的開拓者,也是對當地經濟建設有突出貢獻的人。
2019年12月17日,許小初和其他幾家企業負責人,帶了33家企業「懇請連雲港市政府儘快開展復產驗收」的聯名報告,來到連雲港市,找到了連雲港市委項書記。書記開門迎客,認真聽取了企業訴求之後,給予勸慰,並當即向分管副市長指示「按照市委意見,立即開展復產驗收」。
第二天,灌南縣政府接到市裡開展復產驗收通知,相關部門來到了相關企業進行驗收。一個月後(2020年1月20日)在灌南縣政府網上發布了4家企業通過了驗收的公示,只待市裡最終審核通過,便可以復產。
令人意外的是,縣裡驗收了,也公示了,但企業卻遲遲得不到可以復產的通知。更奇怪的是,沒有收到復產通知還不算,縣裡將驗收材料報到市裡覆核3個月後,市裡有關部門僅對一個企業進行覆核,並提出了再整頓清單。之後,企業又按照要求進行了整頓,並多次申報驗收,卻再無下文。
矛盾:不完成關閉企業指標不接受復產審核
記者了解到,連雲港市一位政府負責人在2019年4月的連雲港市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明確要求「兩灌」必須把關閉企業的數量作為一項考核指標;該負責人在文件中還批示,「在未完成關閉企業序時進度前,市政府不接受相關縣(區)的有關復產審核的報告。」
這也就意味著,復產工作必須建立在完成關閉企業指標的基礎上,完不成關閉企業的數量,即使有企業符合驗收條件,也不能復工復產。
連雲港市委宣傳部在給記者的書面回覆中明確表示,抓好企業關閉是一項重要工作任務,關閉不達標化工企業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要求復產工作和關閉工作同步推進,不能因為復產工作而耽誤關閉工作。
回覆中還提到,到2020年8月份,化工園區關閉企業只完成了40%左右,遠遠落後序時進度。按照前述領導的批示,在完成關閉序時進度前,縣裡仍不能向市裡申報復產審核。
這樣的回覆讓人不免疑惑,到底是停工重要,還是復產重要,在「六保」「六穩」的大形勢面前,這種不顧客觀事實,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可取嗎?
「化工園區安全問題,分為重大安全問題和一般性問題,存在重大安全問題要求停產整頓我們堅決執行,但如果僅僅是一般性問題,要求一律停產是不是有此必要?除了『兩灌』園區的企業,江蘇省內那麼多化工企業,存在一般問題都是一邊生產一邊整頓,這和一律停產整頓是不同的概念。」有企業負責人指出。
「3.21天嘉宜事故實屬個例,其它企業出的問題,有何理由要求附近所有企業都『連坐』? 這就好比隔壁村有戶人家廚房失火了,要求附近所有人家都不允許用廚房燒飯,有這個道理麼?企業是經政府批准依法設立的經營主體,享有自主正常開展生產經營的權利。當然如果企業有違法行為,政府可以依法處置、依規處罰,甚至停產整頓。但在沒有違法違規的情況下,讓所有企業一律停產,這是典型的 』一刀切』,是矯枉過正,甚至是一種怠政懶政。」園區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灌南縣化工園區管委會主任盧凱富告訴記者,按照市裡的要求,從2017年起,園區陸續關閉了三分之二的企業,目前僅剩25家繼續停產整頓、等待覆產驗收的企業。這幾年縣財政陸續投入近30億元對園區的汙染、安全等基礎設施進行整頓,在全市的園區中綜合排名位列前茅。現在園區就是這剩餘的25家企業,也遲遲無法復工,園區管委會也心急如焚。
國務院督查組兩次指出:確實存在「一刀切」問題
早在2019年12月,國務院督導組在連雲港就「兩灌」園區企業停工整頓問題督導時明確指出,政府監管方法手段單一,存在「一刀切」現象,發生事故或被媒體曝光後,又要求一律停產,雖制定了復產驗收工作程序,但實際復產企業很少。目前,「兩灌」園區大量企業設備設施長期停工,務工人員大量流失,存在較大安全風險。
記者注意到,近期江蘇省辦公廳再次就國務院督導組重點關注問題下發通知,其中對於「兩灌」停產的化工企業,要求明確整改驗收標準及完成時限,並於2020年11月10日前完成整改。
記者了解到,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頓「回頭看」涉及連雲港市部分指出:部分地區整治措施簡單,擔當意識不夠強。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頓,不是為了限制發展,而是要安全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有的地方採取了全部停產、禁批限批等「一刀切」的方式,直接把安全與發展對立了起來。連雲港市灌南、灌雲2個化工園區企業長期停工,一部分低風險、高效益的企業也未能復工。連雲港、鹽城兩地在解決安全生產歷史遺留問題上擔當作為不夠,國務院督導組交辦的信訪件反映較多的化工停產「一刀切」問題整改進展遲緩,導致企業、群眾反覆信訪舉報。
今年年初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及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國內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企業經營壓力巨大,就業問題十分突出,財政收入下滑,中央在「六穩」基礎上,提出「六保」。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了「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會議精神,體現了中央對目前國內經濟遇到的困難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在連雲港市採訪期間,無論是灌南縣化工園區管委負責人,還是市、縣兩級工信局有關負責人,均明確表示,他們都希望企業能夠早日復工復產,只要企業符合復產條件,一定會立即驗收復產。而不少企業則表示,從今年4月以來,他們多次向管委會、縣政府等有關部門遞交復產驗收申請,然而卻遲遲得不到回應。
既然各部門都希望企業早日復產,企業也在輪番整頓、積極申請,為何就是無人去驗收?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記者將對此進行持續跟蹤報導。
【來源:法制網,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