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該吃藥了」,這個網絡名梗,道出了無數老實人的辛酸結局。在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砒霜一直是居家旅行、謀財害命的必備良藥,它還有一個名字「鶴頂紅」。
丹頂鶴和鶴頂紅是什麼關係
鶴頂紅,一聽這名字,很多人就下意識地以為這是取自丹頂鶴頭頂的毒藥,丹頂鶴表示:「我很冤,比竇娥還冤。」
丹頂鶴頭上的那一撮毛絕對是無毒的,這點科學家已經論證過了,所謂的鶴頂紅實際上並非是丹頂鶴頭上的紅毛,它的本體是含有雜質的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純淨的砒霜是呈白色的粉末。
而古人使用的砒霜都是未經提純的砒霜,它的原料紅信石就呈紅色,看起來就像丹頂鶴頭頂的那一抹紅色,因此文人墨客給砒霜取名「鶴頂紅」。
三氧化二砷的天然礦物紅信石
砒霜得了個「鶴頂紅」的雅名,檔次瞬間就上來了,可丹頂鶴卻因此遭受了千年的不白之冤,丹頂鶴並非毒鳥,真正的毒鳥另有其人。
鴆鳥:中國古代最毒的鳥
傳說在中國古代還有另一種致命毒藥,名叫「鴆酒」,這種一口喝下,全身流血,腦裂而死,據說鴆酒是通過一種叫「鴆鳥」的羽毛浸泡後所得,浸泡過後,酒水會變得格外清澈甘冽,酒香撲鼻,讓人慾罷不能,因此就有了「飲鴆止渴」這個詞,傳說西漢末年,王莽就是用這種毒藥毒死了漢平帝,篡位成功。
鴆鳥在《左傳》、《史記》等正史中均有記載,鴆鳥黑身赤目,體大如鷲,羽毛青黑色,專門捕食蠍子、蜈蚣之類的毒蛇毒蟲,日久天長本身也就有了毒。
《本草綱目》記載,鴆鳥在山溪中洗澡,整條河流都會被它汙染,任何鳥獸如果飲用了河裡的水,都會立即倒地而亡,只有犀牛在河裡洗它的犄角後,才能解除河裡的毒素。
古書中對鴆鳥的描述多有誇張的成分,一度讓科學家懷疑這種鳥兒是否是古人杜撰的,另外,自然界中帶毒的鳥兒極少,而羽毛帶毒的鳥兒更是幾乎找不到。
直到199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鳥類學家在大洋洲巴布紐幾內亞發現的冠林鵙鶲(jú wēng ),鴆鳥的存在才逐漸被主流學者認可。
冠林鵙鶲:我才是世界上最毒的鳥
冠林鵙鶲是一種生活在巴布紐幾內亞,當地人稱它為「垃圾鳥」,因為身上有一種難聞的惡臭味道、帶毒,而且不好吃,只有在陷入絕境的情況下,當地人才會食用這種鳥類,在食用時需要完全去除它們的羽毛和皮膚,用炭火烘烤後才能食用。
冠林鵙鶲的皮膚和羽毛都含有一種劇烈的神經毒素,這種毒素與箭毒蛙類似,科學家從它身上提取了10毫克毒素給一隻老鼠服下,結果僅僅過了20分鐘這隻老鼠就一命嗚呼了。
科學家現在尚不清楚它們的毒素是自身腺體分泌,還是後天通過食用其它帶毒動物獲得,但可以確定的是,帶毒是它保護自己的重要手段。
冠林鵙鶲的存在,證明了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羽毛帶毒的鳥兒。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斷言冠林鵙鶲就是傳說中的鴆鳥?顯然不能。
冠林鵙鶲是鴆鳥嗎?
冠林鵙鶲的體型只有30cm,羽毛黑色和橙色相間,和史書中描繪的「體大如鷲,羽毛青黑」的鴆鳥有較大差距。另外,冠林鵙鶲是一種稀少的鳥兒,只分布於大洋洲巴布紐幾內亞地區,在中國境內還沒有發現,諸多疑點一直讓科學家難下定論。
但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也許中國古代確實存在過鴆鳥,但歷經幾千年,再趕上近代物種滅絕加速,鴆鳥滅絕也絲毫不奇怪,另外古人的春秋筆法,把各種好端端的動物,描繪成奇形怪狀的異獸,也給生物學家帶來了不少誤解。
《山海經》中描繪向蜜鳥是這樣的:「有鳥焉,其狀如鴷,白面赤喙,名曰鴷鴷,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豐穰。」
聽著是不是很神秘,實際上就長這樣。
就這樣一隻普普通通的鳥兒,都能被古人描繪成神鳥,到了鴆鳥這兒,不誇張是不可能的。
古人一時興起給砒霜取了個雅名,就讓丹頂鶴蒙受千年不白之冤,誰敢說鴆鳥不是另一個受害者呢?搞科學研究還是不能太文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