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縣位於河北省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東鄰承德市豐寧縣,南與張家口市赤城崇禮縣接壤,西與張北、康保兩縣相連,北與內蒙古太卜寺旗、正蘭旗、多倫縣毗鄰;地勢平均海撥1536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沽源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當夏秋季節,天高雲淡,氣候涼爽、廣闊的草原、淳樸的民風,成群的牛羊,邊塞的情調。這裡還有十萬多畝原始次森林,水面上千畝的閃電河庫區、罕見的元代親王古墓群,半乾旱、溼地、沼澤等多種類型草甸形成了天藍、草綠、花豔、水清的自然養吧,造就了「人皆若炎熱、我愛夏日長」的世外桃園,加之距首都北京不足300公裡,引京津冀數十萬旅遊愛好者紛湧而至。
盛夏的沽源,蜂飛蝶舞、泉水奔湧、涼風習習,大地如碧海蒼茫,清澈的水面倒映快舟激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自然風光不僅給遊人提供了視覺盛宴,獨特的地理環境還給人們提供了天然、綠色、安全的美味大餐。沽源無汙染、無公害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了全國馬鈴薯、西蘭花、架豆之鄉,廣闊的草原和茂盛的森林,又讓羊肉和菌類食品成為當地特產,晝夜溫差之大的河水養育了鯽魚、鯉魚、草魚等特色魚類,讓沽源這個人間仙境含材豐富,鮮美獨特。因此沽源又是吃貨的天下。幾道具草原特色的食材與大家共同品味。
高背鯽魚
沽源水資源豐富,地上、地下水儲量分別為6420萬立方米和1.4億立方米,境內有灤河、湖白河、葫蘆河三大水源,大小河流15條,水庫5座,淖泊12處,水域面積10萬畝,適養魚種20多個。高背鯽魚是沽源特產,由於沽源日夜溫差較大,水質清涼,在這種水域裡養出的高背鯽魚,肉質鮮嫩,味美清爽。
鯽魚所含的蛋白質優、齊全,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經常食用可補充營養,增強抗病能力,有健脾利溼、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溼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作用。給產後婦女燉食鯽魚湯,既可以補虛,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及手術後、病後體虛形弱者,經常吃一些鯽魚是很有益的。鯽魚子能補肝養目,鯽魚腦有健腦益智作用。
在沽源鯽魚食法多種多樣,既可清蒸、燉煮,也可紅燒、煎炸、煮湯。大致有清燉鯽魚湯、鯽魚砂蔻湯、木耳清蒸鯽魚、枸杞鯽魚、鯽魚砂鍋、豆瓣鯽魚、蛋奶鯽魚湯、蔥香鯽魚脯、烏豆煲鯽魚湯、豆腐鯽魚、紅燒鯽魚、荷包鯽魚、荷包蛋鯽魚、鯽魚凍、老醋烹鯽魚、香酥小鯽魚、蔥燒鯽魚、香辣酥鯽魚、香烤鯽魚串、醬燜魚等20多種做法,閃電湖畔的農家樂餐館,還推出了全魚宴。不管哪種做法,都是爽潤怡人、清新鮮嫩,以它的營養價值和清香美味鯽魚成為沽源第一吃。
口蘑
口蘑是一種可食用的真菌實體,是一種白色傘菌類野生蘑菇,因產地張家口壩上沽源舊時稱作「口外」而稱口蘑。主要品種有白蘑、青腿子、馬蓮杆、杏香、香蘑、雞抓蘑和黑蘑等。口蘑菌肉肥厚、肉質細膩、營養豐富、香味濃鬱、口感鮮美,素有「蘑菇王」之稱。口蘑多生長在肥沃的草場,「陰雨過後太陽曬,一夜蘑菇長出來」。河北三寶中有「冀南棉深州桃,沽源蘑菇質量高」之說,郭沫若有詩曰「口蘑之名滿天下,不知緣何叫口蘑,原來產在張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
口蘑是純天然食用菌,無任何汙染、有獨特風味。據化驗,口蘼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素,還有鉀、磷、鈣、鐵等礦物質和胺基酸及大量維生素,被譽為「高級素菜」、「健康食品」。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專賣口蘑的商人,帶著上等口蘑,坐輪船從天津港出發南行,一路上蘑香四溢,引得海中魚蝦成群結隊繞船而遊,船老闆擔心魚群圍聚過多,造成翻船事故,遂願出重金在旅客中求得驅趕魚群的良策,這個商人見此機會既可以宣傳自己口蘑又可以得到賞金,於是便把口蘑說成是魚群追逐的對象,船老闆於是以高價買下口蘑商所帶的全部口蘑並拋入大海,果然,魚群都追逐隨波漂流的片片口蘑而散去。
口蘑因個大肉肥、色香味俱全,可清燉、紅燒、扒炒、吊湯食用。在沽源餐桌上做法有:口蘑西蘭花、口蘑七彩椒、口蘑柴雞蛋、紅燒口蘑、口蘑排骨、鮮蝦口蘑炒粉條、口蘑扒雞腿、芹菜炒口蘑、口蘑炒牛肚、口蘑燒茄子、生拌口蘑沙拉、口蘑燒油菜等數十種。此外,還能和海參、魚肚、配著做成「鳳翅白蘑」、「口蘑鮑翅羹」等佳餚,營養豐富,撲鼻入腑、滿屋清香、純潤爽口。
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有的地方也稱手抓羊肉,是我國蒙、藏、哈薩克等10多個少數民族喜歡的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沽源屬內蒙古高原,草場面積達176萬畝,蓄牧業比較發達,因此手把肉也成為這裡漢蒙群眾喜歡的美食佳餚。
手把肉、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把著吃,因為食用前,整個羊肉並不剔骨,而是剁作大塊,每塊肉都帶骨,煮熟後即可把骨而食。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得名「手把羊肉」。由於內地的風俗習慣和條件不盡相同,因此手把肉的吃法也不同。壩上沽源採取蒙、漢兩式吃法。蒙式「手把肉」多選用草原牧場生長的兩齡羊,採用傳統的「掏心法」宰殺,因為這樣宰殺的羊由於心臟驟然收縮,全身血管擴張,肉最鮮嫩。宰殺後把羊帶骨分解成若干小塊放在清水鍋裡,不加鹽等調味佐料,用旺火煮,待水滾沸立即出鍋上桌,蘸芝麻鹽、辣椒醬食用,其肉鮮嫩,原汁原味。漢式「手把肉」是把按照蒙式方法煮好後再進行二次加工,將大塊再分解成小塊,輔以鹽面、米醋、花椒、八角、味精、辣椒油、薑絲、蔥段等調味佐料進行特殊烹製後再食用,其鮮嫩不變但味道更加獨特。比較講究的吃法,則是手把肉醮著各種佐料調成汁食用,不管哪種吃法,因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且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益氣補虛、消化噯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的功效而倍受遊人喜歡。
救龍泉下的虹鱒魚
沽源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北緯41°13´—40°57´,東經114°50´—116°05´,地勢平均海拔1536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天藍、草綠、水清、冬冷夏涼、四季分明。尤其是在盛夏,蜂飛蝶舞、泉水奔湧、涼風習習、蟲鳴聲聲,大地如碧海蒼茫,繁花似錦繡璀璨,起伏的山巒連著壯闊的草原,壩上空調的自然養吧,造就了「人皆若炎熱,我愛夏日長」的世外桃園,引京津冀數十萬旅遊者紛湧而至。
來到沽源,人們飽覽眼福、享盡風光,在心滿意足之餘自然要品嘗沽源的風味美食。在沽源眾多的美味佳餚中,上乘的天然綠色上檔次食品,當屬虹鱒魚和中華鱘。因為在白河源頭「救龍泉」下遊這個獨特的養殖環境讓虹鱒魚、中華鱘成為沽源綠色食品中的第一吃。
白河源頭由九眼山泉聚匯,故稱九龍泉。無論春夏秋冬、酷暑嚴寒,清澈幹潤的泉水長流不息。從山澗潺潺溢出,聚為一泓,奔騰南下。經雲川,入密雲,是北京的主要飲用水源,感恩的北京市民立碑於此,稱「水潤京華」。傳說康熙皇帝從皇家獵場(圍場)返宮途徑此地,人困馬乏、饑渴難耐,難覓甘露,在無奈之際龍騎靈性突發,奮蹄怒吼,擇地尋泉,剎時清泉四溢,君臣驚樂,頓解康熙饑渴。因此神馬鑿泉救康熙的美麗傳說在塞外廣為流傳,「救龍泉」也由此而得名。
如今「救龍泉」湧溢而出,日月不息,不僅為北京市民源源不斷提供無公害無汙染的豐富水源,也造福順流而棲的村民在恬靜、清澈、涼爽四季長流的泉水旁養殖虹鱒魚、中華鱘。此兩種珍貴魚類是冷水性魚類,要求生長在水質澄清,具砂礫底質,氧氣充足的流水中,其適宜生活水溫為5-24ºC。正因為「救龍泉」不斷供給清新而富含養的水流,充分滿足了虹鱒魚、中華鱘對氧的需求,涼爽、靜謐、天然的生態環境,給虹鱒魚、中華鱘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在鳥語花香、水流不息的獨特地理條件下生長的虹鱒魚、中華鱘其美無比,肉質上乘,成為沽源來客尋求的第一吃。
莜麵食物
壩上三件寶:莜麵、山藥、大皮襖。莜麵作為三寶之一倍受人們青睞。莜麵即是莜麥加工後而成的麵粉,經過精細製作,成為食品。莜麥為一年或兩年生草體植物,葉子細長而尖,花淡綠色,小穗有細長的芒,籽實通過洗、炒,磨成面做成老百姓喜愛的食物。
科學證明,莜麵富含八種胺基酸,多種微量元素,豐富的亞油酸,高膳食纖維等含量為五穀之首,莜麥所含的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H都十分豐富,因其營養價值可觀,在減肥、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是有較好的治療保健作用。集保健、營養於一身,老少皆宜。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徵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麵,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麵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莜麵是中華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一是炒熟,即在加工麵粉時須先把莜麥用大鍋清淨的水淘洗乾淨,晾乾水分後下炒鍋偏炒,待冒過大氣後,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鍋,上磨加工,籮出麵粉。二是燙熟,即在和面製作食品時將莜麵置於面盆內,一邊潑入開水一邊攪拌,緊接著用手將面盆內的塊壘狀莜麵加水揉揣,達到「三淨」(手淨、面淨、盆淨)程度,再根據需要製作成各種所需成型食品。三是蒸熟,即把製成的莜麵食品用蒸籠蒸熟,方可食用。一般以聞到莜麵香味,即可斷為已熟。莜麵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窩窩、魚魚、拿糕、傀儡、飩飩、山藥魚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等數十種。由於莜麵是高能食品,所以俗稱「三十裡莜麵四十裡糕,十裡蕎面餓斷腰」,「莜麵吃個半飽飽,喝碗開水正好好」。尤其是進入夏季,新鮮蔬菜多了,蒸出莜麵窩窩、魚魚或拿糕、用黃瓜、水蘿蔔絲、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大蒜塊或末,冷湯調莜麵,吃起來既爽口又解暑。
土豆
土豆,學名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是僅次於水稻、玉米、小麥的四大作物之一。是我們每個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土豆也從最初的炒土豆絲、牛肉燉土豆、土豆泥等飯桌菜餚,到今天多種口味的薯片,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快餐的薯條、沙拉等。土豆適於炒、燉、燒、炸等,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有和中養胃、健脾利溼、寬腸通便、降糖降脂、美容養顏和利水消腫的功效。
沽源縣地處內蒙古高原,海撥1536米,年平均氣溫1.4°C,暑假平均氣溫17.9°C,灤河、湖白河、葫蘆河三大水系使之水利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26毫米,年日照2990/小時,無霜期110天左右。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種出的土豆無公害、無汙染,澱粉含量高、營養豐富,口感清脆或粉質。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擁有166萬畝的肥沃土地,使沽源成為全國最大的脫毒薯基地。在沽源常用土豆做成的美食有: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沙拉、土豆燒肉、土豆燒排骨、土豆炒肉、土豆燉雞塊、山藥粥、土豆燉肉 、撥絲土豆、醬燜小土豆、土豆清枸杞湯、白菜土豆泥等50多種做法.用土豆做成的主食最為常見的要數山藥傀儡和山藥魚子、山藥傀儡用麻油一炒,放點鹽面、蔥花,那是一碗在桌、滿屋清香。山藥魚子沾上蘑菇肉湯,是遠處客人最上講究的一道好飯。
趙明遠,河北省沽源縣高級教師
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