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隔一兩年都會從網上看到辱華的一些言論或者視頻,這一次直接讓網友炸鍋了,一個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筷子的歧視!
外國人並不知道,不管是義大利餐還是法餐所使用的刀叉我們中國的人祖先幾千年前早就使用過,後面由於中國烹飪的快速發展,就把刀叉棄之不用改用筷子!
用筷子其實是烹飪行業的進步,而不是倒退,就像西餐永遠只有這幾種做法,然而中國的餐飲文化才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最近義大利奢侈品品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官方微博發布一組宣傳片「起筷吃飯」。影片中,一個亞裔模特拿著筷子,以極為浮誇的方式,食用外國食物,並稱筷子為「小棍子形狀的餐具」。
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中國人!
在宣傳片引發爭議後,D&G設計師還各種狡辯,最終惱羞成怒大罵。他說:「中國就是一堆大便,沒有你們我們也照樣過得很好」「中國這個無知又骯髒的土匪」。
這起事件立刻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也引發了很多明星的抵制,不少中國明星和模特拒絕參加D&G時裝秀,並且與他們解除合約,當晚就要舉辦的上海D&G時裝秀也被取消。
但是這位著名設計師,第一時間做的卻不是道歉,而是「澄清」,說自己的帳號「被盜」了,現在剛剛找回來,他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
你信嗎?我不信。
隨後共青團中央也發布微博,說D&G自取其辱,懟得好!
現在,中國已經開始全民抵制D&G產品,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也全面下架他們的商品。D&G在中國被封殺了!
在愛國這件事上,中國人從來都是團結的!我想說,中國是你惹不起的爸爸!
你讓我「起筷吃飯」,我讓你「起開滾蛋!」
D&G創始人近日發布的道歉視頻
讓我們說回那個視頻,D&G教我們怎樣用筷子吃「偉大」的披薩餅?
我們為什麼要用筷子吃披薩?你們的餅根本不需要用任何高級工具,直接手抓著啃就行了。
而且我們不愛啃,因為我們有更美味的——油酥餅、雜糧煎餅、烙餅、雞蛋餅、醬香餅、渣渣餅.
就光不同的餅我們可以說一晚上不帶重樣的,而且我們不僅有餅,還有很多美味佳餚,報菜名聽過嗎?
我們有: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什錦蘇盤、燻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罐兒野雞、罐兒鵪鶉、滷什件兒、滷子鵝、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什螞、燴鴨絲、燴鴨腰、燴鴨條、清拌鴨絲、黃心管兒、燜白鱔、燜黃鱔、豆豉鯰魚、鍋燒鯉魚、烀爛甲魚、抓炒鯉魚、抓炒對兒蝦、軟炸裡脊、軟炸雞、什錦套腸兒、滷煮寒鴉兒、麻酥油捲兒、熘鮮蘑、熘魚脯、熘魚肚、熘魚片兒、醋熘肉片兒、燴三鮮、燴白蘑、燴鴿子蛋、炒銀絲、燴鰻魚、炒白蝦、熗青蛤、炒麵魚、炒竹筍、芙蓉燕菜、炒蝦仁兒、燴蝦仁兒、燴腰花兒、燴海參、炒蹄筋兒、鍋燒海參、鍋燒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兒、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飛禽。炸汁兒、炸排骨、清蒸江瑤柱、糖熘芡仁米、拌雞絲、拌肚絲、什錦豆腐、什錦丁兒、糟鴨、糟熘魚片兒、熘蟹肉、炒蟹肉、燴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釀倭瓜、炒絲瓜、釀冬瓜.煙鴨掌兒、燜鴨掌兒、燜筍、熗茭白、茄子曬爐肉、鴨羹、蟹肉羹、雞血湯、三鮮木樨湯、紅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鮮丸子、氽丸子、鮮蝦丸子、魚脯丸子、餎炸丸子、豆腐丸子、櫻桃肉、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慄子肉、罈子肉、紅燜肉、黃燜肉、醬豆腐肉、曬爐肉、燉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兒肉、燒肉、大肉、烤肉、白肉、紅肘子、白肘子、燻肘子、水晶肘子、蜜蠟肘子、鍋燒肘子、扒肘條、燉羊肉、醬羊肉、燒羊肉、烤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樣兒、爆三樣兒、炸卷果兒、燴散丹、燴酸燕兒、燴銀絲、燴白雜碎、氽節子、燴節子、炸繡球、三鮮魚翅、慄子雞、氽鯉魚、醬汁鯽魚、活鑽鯉魚、板鴨、筒子雞、燴臍肚、燴南薺、爆肚仁兒、鹽水肘花兒、鍋燒豬蹄兒、拌稂子、燉吊子、燒肝尖兒、燒肥腸兒、燒心、燒肺、燒紫蓋兒、燒連帖、燒寶蓋兒、油炸肺、醬瓜絲兒、山雞丁兒、拌海蜇、龍鬚菜、熗冬筍、玉蘭片、燒鴛鴦、燒魚頭、燒檳子、燒百合、炸豆腐、炸麵筋、炸軟巾、糖熘餎兒、拔絲山藥、糖燜蓮子、釀山藥、杏仁兒酪、小炒螃蟹、氽大甲、炒葷素兒、什錦葛仙米、鰨目魚、八代魚、海鯽魚、黃花魚、鰣魚、帶魚、扒海參、扒燕窩、扒雞腿兒、扒雞塊兒、扒肉、扒麵筋、扒三樣兒、油潑肉、醬潑肉、炒蝦黃、熘蟹黃、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參、炸烹兒、炒芡子米、奶湯、翅子湯、三絲湯、燻斑鳩、滷斑鳩、海白米、燴腰丁兒、火燒茨菰、炸鹿尾兒、燜魚頭、拌皮渣兒、氽肥腸兒、炸紫蓋兒、雞絲豆苗、十二臺菜、湯羊、鹿肉、駝峰、鹿大哈、插根兒、炸花件兒,清拌粉皮兒、熗萵筍、烹芽韭、木樨菜、烹丁香、烹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雞、燴酸蕾、熘脊髓、鹹肉絲兒、白肉絲兒、荸薺一品鍋、素熗春不老、清燜蓮子、酸黃菜、燒蘿蔔、脂油雪花兒菜、燴銀耳、炒銀枝兒、八寶榛子醬、黃魚鍋子、白菜鍋子、什錦鍋子、湯圓鍋子、菊花鍋子、雜燴鍋子、煮餑餑鍋子、肉丁辣醬、炒肉絲、炒肉片兒、燴酸菜、燴白菜、燴豌豆、燜扁豆、氽毛豆、炒豇豆,外加醃苤藍絲兒。
眼界狹隘的人看不到中國美食的豐富美味,更不配品嘗中國菜!中國的美食,是廚師們一代代的文化傳承和經典藝術,是5000年的文化沉澱;中國的筷子,是中華美食的傳播者。
一雙筷子,不僅是胃和食物的橋梁,更是中國人幾千年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國情懷。中國的筷子,每一雙都不簡單!
中國的筷子是用來傳達感情的,
不是用來夾你們披薩的!
今天我們在西餐廳吃飯的時候,也許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人吃飯用碗筷,而西方人用刀叉呢?
從這餐具的應用又能看出中西方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呢?今天就帶你回顧這有趣的歷史現象,去釐清東西方飲食文化後面的發展規律。
1
首先告訴你,一開始我們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什麼?中國古人一開始就是用刀叉?對,你沒有看錯,刀叉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現在世界上最早發現的餐具刀是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大家可以想一下,新石器時代的人還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於飲食之中。
只不過,當時人們把用於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現代人用的匕首原來產生的時候居然是用於飲食的。看看下面出土的青銅匕,它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
先秦的時候,這個「匕」其實就是從刀演變而來的,後來,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兩個功能就分開了,形成了刀和勺。「匕」後來只代表勺子,這個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我們至今把去世的母親稱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飯的母親。
餐具刀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著出現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們出土的時候是在一起的,說明當時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變為兩齒,也小巧了。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時刀叉是人們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後,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裡頭出土了50多件多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過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
2
那麼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的呢?
在我國江淮東部龍莊出土的42根骨箸,還有青海出土的骨箸,距今都7000年了。但一是發現數量少,不能當成當時中華大地上普遍的餐具。再者,按我們的生活常識,筷子就是兩根小棍,誰知道當時人們還拿它有沒有別的用途。
中國最早的筷子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這就是為進餐準備的。所以,學界認為筷子當被做餐具使用是在商代。以後慢慢取代了刀叉,到了戰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我們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而刀叉進入到了廚房,很難再登大雅之堂。
商代的青銅箸
為什麼用筷子取代了刀叉呢?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商周時期,中國的烹飪技術擺脫了原始的狀態,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讓我們來看看西周的王室和貴族的標準飲食。
這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它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燒烤肉油包狗肝)。
這些「八珍」可是廚師事先對食物精加工的,工序很複雜。事先就把食材進行了加工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塊,端出來的菜品已經切好做好了,所以,吃飯時當然不用自己在用刀叉進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夾住送入嘴中就行了。因為「周代八珍」是中國各地方菜系的鼻祖,所以筷子成為古代中國飲食的主流餐具。
所以,在商周及其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的則是貴族,用筷子吃飯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之後才慢慢向民間推廣普及,取代了刀叉。
當時以華夏文化為主的中原文明,講究華夷有辨,要將自己先進的文明和周圍遊牧民族區分開來,遊牧民族的飲食特點還是以食肉為主,離不開刀叉。所以,筷子就成了先進文化的代表。屬於華夏文明的邊緣地帶使用刀叉,或者底層的打漁狩獵貧苦人使用,因為刀叉對於簡單肉類加工比筷子實用多了。
後來,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受到了華夏文明的影響,也開始提高自己的地位,開始用筷子。但是,還要切肉、吃肉,怎麼辦?於是,出現了這樣的餐具。
這就是「刀筷組合」。 餐刀和筷子套用,而且裝在一起,方便攜帶。吃飯既顯得貴族氣質有格調,還具有實用切肉的功能。
3
那麼西方古代社會用什麼吃飯呢?
古代希臘和羅馬吃飯是用手抓飯。即便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在很多歐美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是不用刀叉的。
到了中世紀,人們還是手抓飯吃。當時的教會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用餐具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
當時歐洲宮廷吃飯是很講究的。為了區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貴族是用三個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個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齒。手指沾了油水也不能像平民一樣舔吮或用衣服擦,而是要用專門的布,這也是餐巾的來歷。
我個人覺得這也是他們無奈的選擇,因為歐洲文明發源地大多屬於地中海氣候,當時沒現在的灌溉技術和生產條件,只能靠天吃飯。地中海氣候夏天是炎熱乾燥少雨,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飲食還是以遊牧民族的特點為主,農業比中國落後多了。
就拿現在最流行最時尚最復古的麵包Miche為例,這算是歐洲歷史悠久的傳統平民麵包,我們從這麵包來看當時歐洲社會飲食水平。這麵包可不全是用麵粉製作的,當時農業條件也不允許他們如此,純粹的白麵包只有法國宮廷才能享用。普通的平民然後往裡面摻上燕麥和麥麩等別的東西,也不是每家都有烤爐的,然後到公用的磚石烤爐烤制,一般烤一個麵包是一家人幾天的口糧。所以,這種麵包很硬、很大,放多少天也不會壞。
在大航海時代,這樣的麵包居然能保持數月甚至一年,所以很乾很硬,甚至可以把它當成板磚拍人。所以,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鏡頭,一個人很費力地掰下一塊,然後蘸一些湯汁,泡軟以後才能吃。這也是古代歐洲平民的典型食物和吃法。
不用嘗,一想就知道這麵包的口感和味道了。關鍵裡面還摻有雜質,對於這樣的食用,最實用的工具當然是手,可以掰可以蘸湯還可以挑揀雜物。
4
至於刀叉是怎麼通過遊牧民族傳到西方的,西方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刀叉的,全世界也見不到這樣的史料和考古發現。只能靠西方學者專家推論和猜測了。有觀點認為到了15世紀,刀叉才開始流行的。也有西方學者認為,歐洲使用刀叉能推到公元10世紀也就是拜佔廷帝國時候開始的。就我個人看法,這種推測是靠譜的,近些年隨著對拜佔庭的歷史研究,我們發現這個時期,拜佔庭處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節點上,歐洲社會接受很多東方傳來的文化和發明,例如紙、火藥等。
先進文明總是具有輻射性的,中亞及其阿拉伯地區對東西文明具有引導和溝通的橋梁作用。所以,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刀叉和筷子使用,也通過這個渠道傳到了歐洲。當時受到了教會的抵制,認為這是對上帝的不敬。但刀叉和筷子使用畢竟是人們生活文明的象徵,所以經過長時間的普及,到了15世紀歐洲人開始普遍地用刀叉了。但因為其飲食特點,刀叉還是顯得比較實用,可以切肉切麵包,而筷子卻不實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東方飲食文化中的刀叉。
這刀叉的使用反映著東西方飲食文化差距和當時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在古代,以農業文明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你再拿起筷子,能否感到我們中華文化曾經的輝煌與厚重呢?
資料來源:知乎: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Americhinn的CIO想加入餐飲微信群的朋友請加主編微信:2432584414,備註:加群,我們需要「麒麟才子」的你,更需要有播音興趣的你,歡迎原創投稿,歡迎大家在文章後面留言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