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甘肅蘭州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的中山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鐵橋長234米、寬7.5米,由德國商人承建,是蘭州歷史上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蘭州歷來是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地,然而穿城而過的黃河卻成為這一交通樞紐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明清時期,蘭州黃河段僅依靠始建於明洪武五年的浮橋過河,每年冬季黃河結冰時拆移,春天冰融時再重新搭建,花費非常巨大。
1906年10月,清政府與德國泰來商行籤約,實施了蘭州黃河鐵橋的修建工程。德國人聘請了美國橋梁工程師和被譽為「華夏小魯班」的天津工匠劉永起,招募大批華工晝夜施工,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建造起這座6墩5孔鐵橋,使黃河天塹成為了通衢大道。
100多年前,在水流速度極快的黃河上架起如此雄偉的鐵橋堪稱奇蹟,建橋所用的1000噸鋼材,包括每一個鉚釘、鐵條,甚至油漆全部為德國購置,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由馬車歷時9個月從鄭州運至蘭州黃河岸邊,過程十分艱辛。
建造鐵橋的工程僅花費白銀30.66萬兩,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5000萬元,被後來曾任民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評價為「最節儉的工程」。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黃河鐵橋更名為「中山橋」,並沿用至今。
自1909年通車以來,中山橋歷經無數次冰凌衝擊、洪水衝刷、地震搖撼和戰火洗禮,至今巍然屹立。1989年一艘260噸的滿載船撞上橋墩,全蘭州都感受到了震動,而大橋卻安然無恙。後來維修時發現,整座大橋的260餘萬顆螺釘竟無一鬆動。
作為黃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現代鋼架橋梁,中山橋集使用、歷史和文物價值於一身,現已成為蘭州市最重要的地標。值得一提的是,中山橋保固期為80年,1989年保固期滿後德國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
如今這座鐵橋成為連接繁華老城區和對岸白塔山公園的步行橋,登上鐵橋,看黃河滾滾東流去,兩岸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歡迎微信掃描以上二維碼,或搜索訂閱號ranma96閱讀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