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承建的甘肅鐵橋 屹立百年不倒 被譽「天下黃河第一橋」!

2021-02-14 亂碼的旅行故事

位於甘肅蘭州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的中山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鐵橋長234米、寬7.5米,由德國商人承建,是蘭州歷史上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蘭州歷來是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地,然而穿城而過的黃河卻成為這一交通樞紐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明清時期,蘭州黃河段僅依靠始建於明洪武五年的浮橋過河,每年冬季黃河結冰時拆移,春天冰融時再重新搭建,花費非常巨大。

1906年10月,清政府與德國泰來商行籤約,實施了蘭州黃河鐵橋的修建工程。德國人聘請了美國橋梁工程師和被譽為「華夏小魯班」的天津工匠劉永起,招募大批華工晝夜施工,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建造起這座6墩5孔鐵橋,使黃河天塹成為了通衢大道。

100多年前,在水流速度極快的黃河上架起如此雄偉的鐵橋堪稱奇蹟,建橋所用的1000噸鋼材,包括每一個鉚釘、鐵條,甚至油漆全部為德國購置,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由馬車歷時9個月從鄭州運至蘭州黃河岸邊,過程十分艱辛。

建造鐵橋的工程僅花費白銀30.66萬兩,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5000萬元,被後來曾任民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評價為「最節儉的工程」。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黃河鐵橋更名為「中山橋」,並沿用至今。

自1909年通車以來,中山橋歷經無數次冰凌衝擊、洪水衝刷、地震搖撼和戰火洗禮,至今巍然屹立。1989年一艘260噸的滿載船撞上橋墩,全蘭州都感受到了震動,而大橋卻安然無恙。後來維修時發現,整座大橋的260餘萬顆螺釘竟無一鬆動。

作為黃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現代鋼架橋梁,中山橋集使用、歷史和文物價值於一身,現已成為蘭州市最重要的地標。值得一提的是,中山橋保固期為80年,1989年保固期滿後德國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

如今這座鐵橋成為連接繁華老城區和對岸白塔山公園的步行橋,登上鐵橋,看黃河滾滾東流去,兩岸美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歡迎微信掃描以上二維碼,或搜索訂閱號ranma96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在蘭州黃河鐵橋之前,這家德國洋行,還為甘肅引進蒸汽挖掘機
    到蘭州,黃河鐵橋是必到的打卡之地。         可是,人們想不到,負責包修蘭州黃河鐵橋的德商泰來洋行,在修建黃河鐵橋之前,還為甘肅人做了一件,至今鮮為人知。        1906年5月,德國泰來洋行駐天津辦事處經理喀佑斯來到甘肅遊歷。其時,清末新政風行全國,地處西北的蘭州,時任蘭州道、甘肅洋務局總辦(即甘肅農工商總局)的彭英甲,在甘肅興辦了一系列近現代意義上的工廠。
  • 蘭州風光--蘭州黃河鐵橋(中山橋)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
  • 蘭州黃河鐵橋,究竟是如何修建的,德國人為何敢保固八十年?
    蘭州黃河鐵橋是座見證了中國百年近代史的鐵橋。自從有了黃河鐵橋,蘭州就有了一種橋的情結,儘管今天的「橋子橋孫」已經不可勝數了,但人們津津樂道的依舊是黃河鐵橋。橋連接了兩岸,溝通了南北,在今天人們的眼中橋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而黃河鐵橋的修建則代表著一種觀念,是進步與落後,開放與保守之間較量的結果。
  • 中山鐵橋,是一個見證金城蘭州百年歷史滄桑變化的紀念碑
    最早從明代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在現中山橋的位置用24隻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修建了鎮遠橋,今天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而後長達500多年都是使用浮橋,冬天拆除,夏天搭建!非常艱辛!光緒33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折合成人民幣約八千多萬用於建橋。
  • 蘭州的黃河大橋真的是德國人造的嗎?
    準確地講,蘭州黃河鐵橋是由德國商行測繪承建,美國人充當總工設計圖樣,中國人參與建造並提供所有後勤。當時在承建合同中,德國商行給出了「保固80年」的承諾,如今已經過去111年,這座鐵橋依然坐落在蘭州黃河上。
  • 百年鐵橋-蘭州中山橋
    黃河第一橋
  • 蘭州黃河鐵橋,四國聯合,最先進技術施工!德國人才敢保固八十年
    黃河出青海瑪多縣後,沿著阿尼瑪卿雪山東南邊緣流淌,在甘青川之間流過,在唐克草原匯合了白河後,流入甘肅的瑪曲縣境內,後又沿著阿尼瑪卿雪山東北進入青海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黃河第一曲。黃河在瑪曲境內長392公裡。此為,黃河第一次過甘肅。      後來黃河又出積石峽,在積石山入甘肅,然後,經臨夏、蘭州、白銀進入寧夏境內。這段黃河長480公裡。
  • 萬裡黃河「第一橋」,洋人修建,雖歷經百年依然氣勢磅礴
    也正因此,橋應運而生,並且在出行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黃河第一橋由洋人修建我國更是自古以來就有著雄厚的橋文化,只不過後來由於不重視科技,不重視外交導致了落後。也正是這一落後,使中國遭受了百年磨難,許多本該中國人留下足跡的地方卻讓外國人踏足,開創了首例。其中修建在我國母親河黃河上的第一橋就是由洋人所建造的。這座橋無論是建造材料還是設計、施工等幾乎全部都是洋人。
  • 百年鐵橋流露出歲月的痕跡,蘭州中山鐵橋,一個見證歷史的橋
    從古時的盧溝橋到現在的港珠澳大橋,每一座橋都是讓人驚嘆的奇蹟。而有那麼一座大橋,它建於清代後期,見證了中國從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如今的輝煌時期,它就是蘭州中山鐵橋。 蘭州中山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被搭建在黃河之上,因此許多人都稱它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倘若你來到蘭州,必然要去蘭州中山鐵橋感受一番黃河之水在你腳底下翻騰的場景。
  • 清末黃河鐵橋完工慶功宴,喝39瓶香檳酒,吃60兩白銀一桌大餐
    宣統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蘭州城內,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進行中……寬大的廳堂之內,名流雲集,人們為剛剛圓滿完工的黃河鐵橋和織呢局而慶賀。 蘭州黃河鐵橋,於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初十(1908年5月9日)開工,於1909年8月19日正式竣工通車,為黃河上遊的第一座鐵橋,也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橋」。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其他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三年運輸建設,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
  • 【老王說隴史】清末黃河鐵橋完工慶功宴,喝39瓶香檳酒,吃60兩白銀...
    清末黃河鐵橋完工慶功宴,喝39瓶香檳酒,吃60兩白銀一桌大餐陝甘總督升允參加宴會的照片 資料圖片  宣統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蘭州城內,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進行中……寬大的廳堂之內,名流雲集,人們為剛剛圓滿完工的黃河鐵橋和織呢局而慶賀
  • 【暢遊絢麗甘肅】蘭州市
    蘭州百裡黃河風情線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開放式濱河公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市域內還有五泉山、白塔山、中山鐵橋、水車博覽園、黃河母親雕像等城市景觀;有丹霞地貌特徵的自然景觀——天斧沙宮;有亞洲最大的恐龍「故鄉」——馬門溪龍化石遺址;有黃河文化精髓之一的馬家窯彩陶藝術;有「隴上十三陵」之稱的明肅王墓群;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土司衙門舊址;有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興隆山;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吐魯溝
  • 中國承建的建築在7.8級地震中屹立不倒,驚豔了外國人!
    據新華社報導,厄瓜多總統科雷亞23日宣布,該國西北部沿海地區16日發生的7.8級地震死亡人數已升至646人。
  • 德國最繁忙、最浪漫的鐵路橋--霍亨索倫鐵橋
    霍亨索倫鐵橋,德國科隆市內跨萊茵河的大橋。它距萊茵河上遊源頭688.5公裡。該橋原為公鐵兩用橋,但於1945年被毀。隨後重建的大橋僅能通行火車及行人。這座大橋是連接科隆Hauptbahnhof和科隆-道依茨的德國最繁忙的鐵路橋。
  • 蘭州這些「第一」,你都知道嗎?
    第一座鐵橋  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
  • 長江觀音廟為何能屹立百年不倒?專家分析出原因!
    長江觀音廟為何能屹立百年不倒?專家分析出原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在感嘆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同時,也會為那些辛勤勞作,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無限可能的古人而感到驕傲。在中華民族的寶庫中,有價值連城的珠寶書畫,也有雄偉壯觀的雕像建築,一些原本平淡無奇的東西,在一個個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之下,也變得熠熠生輝、精妙絕倫起來。
  • 建在黃河邊懸崖上的寺廟,三面懸空,卻能堅持千年屹立不倒
    中國寺廟眾多,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有很多寺廟,保存至今的寺廟也不少,寺廟多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無論是懸崖邊還是現在生活的城市裡,都有寺廟,今天我要介紹的是黃河邊絕壁上建造的古廟,這故事真迷人,東邊臨黃河三面山崖千年不拔,你知道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