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
著名汽車商約翰·艾頓在一次明星、成功企業家雲集的聚會上,向他的朋友――後來成為英國首相的邱吉爾回憶他的過去。
艾頓出生在一個偏遠小鎮,父母早逝,是姐姐幫人洗衣服、幹家務,辛苦掙錢將他扶養成人。但姐姐出嫁後,姐夫將他攆到了舅舅家。
舅媽更是刻薄,在他讀書時,規定每天只能吃一頓飯,還得收拾馬廄和剪草坪。
剛工作當學徒時,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將近一年多的時間是躲在郊外一處廢舊的倉庫睡覺……
邱吉爾驚訝地問:「以前怎麼沒有聽你說過這些?」
艾頓笑到:「有什麼好說的呢?正在受苦的人,或者正在擺脫受苦的人,是沒有權利訴苦的。」
這位曾經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車商又說:
「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戰勝了苦難,不再受苦。
這時,別人聽著你的苦難時,也不覺得你是在念苦經,只覺得你意志堅強,值得尊重。
只有在這裡,苦難才是你值得驕傲的一筆人生財富。
但如果你還在苦難之中,或沒有擺脫苦難的糾纏,你說什麼呢?
在別人聽來,無異於就是請求廉價的憐憫甚至乞討。
這個時候你能說你正在享受苦難,在苦難中鍛鍊了品質、學會了堅韌?
別人只會覺得你是在玩兒精神勝利、自我麻痺吧。」
邱吉爾聽了艾頓的一席話後,重新修訂了他「熱愛苦難」的信條。
他在自傳中這樣寫到:
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
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可當苦難戰勝了你時,它就是你的屈辱。
不可否認,當今的人們生活得比較悽苦,房價翻翻,物價上漲,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壓力甚至是委屈撲面而來,受不了的時候總想找人抱怨。
但不論工作還是生活,你再怎麼想找人抱怨都得掂量下,因為抱怨是需要條件的,正在受苦的人或剛剛擺脫苦難的人,是沒有資格向別人抱怨的。
2
有人說,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別人不是你,沒有經歷過你的經歷,你在抱怨的過程中,他們有哪句話說得不到你的心坎上,你會覺得他們不理解你,會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不願再傾訴的感覺。
這個時候,當你再回想起自己過往的經歷,更會覺得似乎全世界都在拋棄了你,人生已經沒有任何意思了。
其實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抱怨沒有任何意義,苦難跟人說多了,剛開始人們會覺得你可憐,會憐憫甚至同情你,但當抱怨過多的時候,有多少人是不會覺得你煩,覺得你不像祥林嫂的?
更何況正在苦難中苦苦掙扎的自己,即便跟別人說了自己的遭遇又如何呢?
懂你的人會為你傷心,不明白你的人,也只會給予一些無關痛癢的安慰。除此之外,他們幫不了你做任何事情,你的處境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我早已習慣了把自己的失意記錄在文字裡,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我有安全感,也才不會擔心因為跟別人抱怨過多,而引來他人的敷衍與不耐煩。
小時候不明白古代的文人騷客,為什麼總喜歡把自己的牢騷或不平藏在古詩或其他文字裡,長大後才明白,原來很多時候,正在受苦的人,是沒有資格向別人傾訴的。
很多事情,說多了不但得不到任何幫助,反而還會讓別人覺得你矯情,認為自己成為了你情緒的垃圾桶。
3
《成年人崩潰守則》裡說:「成年人的崩潰,要看時間和場合。不僅講究性價比,還要考慮優先級別。」
成年人會間歇性奔潰,也會間歇性想抱怨,奔潰由不得你,抱怨同樣也由不得你。
奔潰要看時間、場合及優先級,抱怨也要看在成功前還是成功後。
不要苦了自己,又打擾了別人。
所以,當你想抱怨些什麼的時候,不如讓自己去跑跑步,讓煩悶隨著汗水流出體外。
或者聽聽音樂,讓自己的苦悶靜靜消失在美妙的歌聲裡。
又或者吃一頓自己一直都想吃,卻總怕口袋裡的錢,不足以維持下個月生活費的美食。
甚至你可以選擇像我一樣,把悲傷苦悶藏在文字裡,讓文字幫你承載痛苦。
然後就把這些經歷,當成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吧。
當你有想要抱怨或者想要解釋些什麼的時候,證明你還不夠強大,至少,你還沒有能力去從容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況且唯有強者在說起自己曾經歷過的苦痛時,人們才會不由自主地敬佩他,覺得他意志堅韌,值得成為人們學習的一種榜樣。
唯有這時,人們才不會覺得你是在抱怨,在祈求安慰、憐憫或者同情。
也唯有在這時,你才有資格說這不是你的屈辱,而是一個笑談,或者你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文 | 毒哥&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