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蘋果公布AirPods Max頭戴式耳機,有什麼亮點與不足?首先,快充不錯,隱藏的痛點,其它水平也很高,甚至是領先的,但,太貴了,不知道蘋果能不能賣出去。我想降噪和音頻控制,蘋果把這塊納入自己維護更新的技術範圍,我覺得沒有任何戰略失焦的問題。交互的方式不是很優秀。更看好防水防雨的無極觸控,在很多領域這種方式更有價值,大家能理解這件事吧。順便,他們也可以承擔一點責任,比如皮料的防水防雨,boss的沒半年就就爛了,這些都值得以後迭代大吹特吹。
當然耳機有很多想像力,比如未來整合獨立的晶片設計。使得耳機負擔一些硬解能力的同時可以定位。定位被喚醒的時候,手錶耳機,再加一個遊戲手柄?興許吧。加上一些人像信息可以構成獨立的虛擬人體建模。這件構建好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案,給自己的開發商和遊戲製作平臺,使得為蘋果開發交互變得有趣。你無論在客廳,還是未來不知道會不會來的VR,這都是走向微軟當年和sony之爭的目標,還是佔據歐美人客廳。獨立納入一個產品迭代後,在蘋果擁有了晶片設計能力以後是非常合理的策略,我們看到了蘋果市場更大的想像力。
但我不看好初代耳機銷量,太貴了。對於這個耳機,個人感覺如果不是極度具有性價比的產品,那在蘋果的產品序列裡,應該是類似MAC的這個輪子的地位。猜想,這個耳機接近400g的重量,4000+的價格,無線大耳的類型,和獨一無二的蘋果牌子都讓它處於一個區別於其它競品的位置。我們假設蘋果產品經理,應該比網上平均水平高一點,那麼顯然蘋果自己也會知道400g的重量,對於出街,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都不能算好。對比一眾主打便攜降噪的大耳,首先就劣勢了一大截。
但是不妨把它放到整個蘋果升學產品序列裡看一看,作為有了Airpods和Pro版本兩款TWS耳機的蘋果。對於便攜出街降噪這個使用環境來說,應該是並不需要再發布一款產品來補位,實際上蘋果家無線聲學產品的銷量也證明了這一問題。那麼宣傳全篇主打音質的AirPods Max,蘋果對它的設想,應發就是對位相同價位主打音質的耳機了。想到這裡我不經笑出了聲,4000+價位接近4500塊,這個完完全全是老牌HIFI耳機的市場,HD660,各家開放式大耳,主打高保真音頻的傳統HIFI耳機基本才敢賣這麼貴。
各類流行大耳,藍牙降噪耳機,主力價位段也就是1.5-3K,真音樂db,主力出貨的耳機solo系列也就是1.5K這個水平,更何況現在db也是蘋果旗下的了。記得原來入耳旗艦之一K3K3,降價後也賣4500左右,蘋果這款耳機敢定價這個價位怎麼會賣的出去。願意花4.5K買大耳的人,肯定不是普通消費者。畢竟流行大耳實數少有這個價位(有哪些流行大耳賣這個價各位知友麻煩提個醒)。老燒們又看不起無線,4K耳機,起碼手裡也得捆著至少4-5K的耳放和前端,蘋果一個藍牙耳機,怎麼能去對標這類產品去吸引這類客群。
於是我又看了一遍宣傳,通篇計算音頻如何如何強,那麼問題來了,蘋果的聲學產品線裡。不考慮音箱,耳機就是自有品牌的TWS再加上db的耳機。顯然蘋果也可能知道db這個牌子在燒友心裡的地位,所以拿自家品牌做一款主打音質的耳機,承接db大耳上面的價位段也無可厚非。可是4500塊的藍牙大耳,憑什麼,能在個價位段的客群,一群老燒面前賣的出去。除非不考慮其它的就單單說音質,這玩意最起碼能跟HD660+相同價格的放這一套打個半斤八兩,於是再看一遍宣傳PPT。全都是蘋果計算音頻技術的宣傳?
如果蘋果真想拿來賣不少,賣給那些對音質有不低需求的人,那麼它的音質顯然就應該在這個價位站的住腳,再加上不用管耳放,前端,線,音源的一堆問題,直接拿來就用顯然把體驗到不錯聲音的門檻降低了很多。那麼最基本的結論就是,這東西的音質,蘋果認為能在老牌開放式大耳的客群分一杯羹,所以才賣的出去。那可就真是非常有性價比的耳機了,線放都不用管,這時候再看什麼400g,也就不成問題了,畢竟根本沒想跟便攜大耳對位。你要聽好聽的,一天忙完,回家直接連上手機就能聽,其它都不用管,20小時續航,靠在沙發上聽,可能就是蘋果認為這個東西的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