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棒演出鮑元愷新作《京杭大運河》,譚利華:願為中國交響打磨明珠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11月14日晚,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了鮑元愷作品專場音樂會。除了第三交響曲《京劇》,鮑元愷的另一部新作、第七交響曲《京杭大運河》展露了其中「揚州歌酒」「齊魯漁火」「津沽帆影」三個樂章。管弦樂交織著古琴、古箏和三弦,繪成運河沿岸靈動多彩的風俗畫卷。

本報記者 方非攝

如今,大運河題材文藝作品層出不窮,但《京杭大運河》並非逐熱之作。這部交響曲從2018年開始醞釀,共八個樂章,目前鮑元愷正在著手譜寫最後一章「御河爭渡」。他與譚利華有許多期待,關於這部作品,也關於中國交響樂更長遠的未來。

沿著運河飽覽音樂地圖

11月14日下午6時,入冬時節,天已黑透,中山公園音樂堂後門漸有人影攢動。距正式開演還有一個半小時,樂團走臺剛剛結束,樂手們抓緊時間吃飯。指揮家譚利華卻閒不下來,從劇場走到後臺,他給作曲家鮑元愷發了幾條微信,談及排練的感受:「關於揚州的這個樂章,我覺得還可以再改改。」

譚利華和鮑元愷討論的作品是《京杭大運河》。眼下,大運河題材新作品不斷立項登臺,相較之下,《京杭大運河》顯得有點兒不著急。鮑元愷是慢工出細活的作曲家,他的第三交響曲《京劇》寫了十個月,此前的構思過程長達四年。

「《京杭大運河》是我創作進程最慢的一部作品。」鮑元愷說,「運河這個題材很容易景多人少,靜多動少。」今年三月,因為電腦硬碟崩潰,《京杭大運河》電子總譜全部損壞,又添了不少波折。目前,這部作品已完成七個樂章,它像一艘船,載著聽眾沿運河一路北上,兩岸風光如畫卷般鋪展開來:錢塘龍舟、姑蘇客船、無錫煙雨、揚州歌酒、齊魯漁火、滄州明月、津沽帆影。

每個樂章,鮑元愷都運用了一件傳統民族樂器和當地的音樂素材,比如「滄州明月」以管子為主奏,以河北梆子的唱腔和河北戲曲曲牌《高山流水》的旋律為基調,抒發燕趙之地慷慨悲歌的幽古之思;「津沽帆影」中,三弦與樂隊描繪著天津水陸碼頭千帆競發的蓬勃景象和天后宮奉祀海神的民俗場面,素材取自天津時調「靠山調」、西河大鼓「越調」等流行於當地的北方鼓曲。

《京杭大運河》的「小船」現在暫時泊在天津。鮑元愷正在構思全曲最後一個樂章、關於北京的「御河爭渡」。這個部分,鮑元愷不打算再加入民族樂器獨奏,而是由交響樂團各個聲部輪流擔任主奏,以全部的西洋樂器演繹京韻大鼓、京劇西皮等。「我從小在北京長大,眼看著北京走向現代化。」鮑元愷說,「這個樂章不是突出北京的地方特色,而是要強調首都的文化包容。」

「好作品要千錘百鍊」

大運河歷史悠久,溝通南北,是得天獨厚的音樂寶藏。對於《京杭大運河》,譚利華有很多期待。幾十年的指揮生涯,讓他格外了解中國作曲家各自的特點,委約《京杭大運河》時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鮑元愷。

「鮑元愷是國內作曲的大師級人物,特別擅長描繪風土人情。」譚利華說。最近幾天,鮑元愷向他提起一段舊事:1990年11月17日,《炎黃風情》完成。整整三十年來,這部以民歌旋律和管弦樂色彩描繪神州大地的作品在國內外不斷上演,它的創作,也與譚利華的建議有關。

不過,對待這位相識甚久的「大師」,譚利華也有「不太滿意」的時候,就像《京杭大運河》「揚州歌酒」一章。「煙花三月下揚州」是人們熟悉的詩句,也是譚利華想要的感覺,但從實際排練來看,「弦樂部分有些複雜,古琴還可以多發揮」。他覺得,鮑元愷閒暇時不妨再去揚州街頭走走,看看夜晚的古城老街,聽聽瘦西湖上搖船的姑娘唱首小調,品一品淮揚菜。現在的「揚州歌酒」,似乎少了那麼點兒人們想像中的風韻情調。

事實上,包括「揚州歌酒」在內,《京杭大運河》一直在不斷調整。對於手中的作品,鮑元愷向來精益求精,比如這些天他還在修改《炎黃風情》終曲《看秧歌》。「好作品要千錘百鍊。」譚利華和鮑元愷這對老友有著一種近乎執拗的、一根筋的責任感,希望留下些「好東西」,「中國交響樂學派要建立起來,靠的就是好作品。」

二度創作要彰顯作曲家心血

近兩年來,特別是疫情發生後的這段時間,譚利華整理了大量有關中國作品的資料。有時候翻著譜子,擔憂就浮上心頭。如今,交響樂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樂團和音樂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作品的數量不知翻了多少倍,然而能被觀眾記住的卻沒有幾首。他迫切希望能有更多人沉下心來,像鮑元愷等前輩一樣打磨一部作品。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作曲家們正值創作黃金期,閱歷、技法都進入了圓融成熟的階段,如果不能多留下佳作,將是莫大的遺憾。

創作好的中國作品,必須花大力氣,比如民族器樂與交響樂的融合就是一大難題,尤其古琴、古箏等不能變調的樂器,鑽研起來很耗心思,譚利華希望《京杭大運河》能實現一次突破,在「技術性」和「可行性」之間找到平衡,「只有技術性,太難聽,沒有技術性,又不是交響樂……」

音樂這條路實在難走。誘惑攪動下的音樂界,許多人難免變得「浮躁」,求快求量。有多少作品只演過一次就壓了箱底?每當看見有人忙於在平庸的作品裡消耗才華,譚利華總覺得惋惜,「再好的東西放進水裡稀釋,也會索然無味。一年寫一部作品和寫二十部作品,肯定是不一樣的。」

一旦遇上好的音樂,譚利華推薦起來不遺餘力,許多優秀的中國作品,都曾由他執棒首演,比如鮑元愷的第三交響曲《京劇》。他希望,指揮家和樂團在對待中國作品時,也要拿出演繹貝多芬、馬勒、柴可夫斯基那樣認真嚴謹的態度,要在二度創作中彰顯出作曲家的心血,明珠不能蒙塵。

(原標題:執棒演出鮑元愷新作交響曲《京杭大運河》譚利華:願為中國交響打磨明珠)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相關焦點

  • 譚利華:願為中國交響樂打磨明珠
    11月14日晚,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了鮑元愷作品專場音樂會。除了第三交響曲《京劇》,鮑元愷的另一部新作、第七交響曲《京杭大運河》展露了其中「揚州歌酒」「齊魯漁火」「津沽帆影」三個樂章。管弦樂交織著古琴、古箏和三弦,繪成運河沿岸靈動多彩的風俗畫卷。
  • 運河之美京杭大運河
    沿京杭大運河線是中國最富有的農業區之一,經濟發達。沿途有濟寧、棗莊、徐州、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許多城市,稱為「黃金水道」,其傳輸量相當於「京滬鐵路」。大運河也是最古老運河之一。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享譽世界。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是祖先留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類重要的活的、流動的遺產。他濃縮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巨大信息,大運河和長城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 京杭大運河詩詞頌 第二期
    柳秋華京杭大運河沉思春秋鑿始至隋唐,興盛明清史久長。靈秀運河藏古韻,碧澄流水致民祥。京杭萬裡颺帆過,帝相千金遺墨香。魅力無窮功績赫,恩澤後世續隆昌。黃子新詠京杭大運河北起幽燕達浙杭,豪商巨賈可通檣。油鹽柴米珍珠列,蔬菜蠶棉錦繡裝。鞏固三關徵異域,連通五水富民倉。名遺入錄當歌詠,浩浩春波美譽揚。
  • 新市——京杭大運河邊的古鎮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新市,這座京杭大運河線上最大水運碼頭的起源,是與一場傳說中的洪水有關。
  • 閒話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淮揚段,你了解多少?
    京杭大運河,如今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關於大運河,可以說家喻戶曉,課本上也多次提及,不過大運河流淌千年,總有說不完的趣事,下面就京杭大運河淮揚段,閒話大運河一番,不知道你了解多少呢?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運河大家都知道,可是你知道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是哪一段嗎?其實就是淮揚段就是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也就是流經今江蘇省淮安市和揚州市的,介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全長170多千米。這一段運河線上,名勝古蹟頗多,比如清江閘、漕運總督公署遺址、天寧寺行宮、汪魯門宅等等。
  • 京杭大運河,仿佛從隋朝一直流淌到你我面前
    第一次知道京杭大運河,是在歷史課本上。那時候習慣把歷朝歷代的皇帝簡單做一個好壞之分,隋煬帝肯定是在壞皇帝之列,他荒淫無度、好大喜功, 帶給百姓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終引發了暴亂。當時的歷史課本上,用很大的章節細數了隋煬帝為修建京杭大運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而他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方便自己遊玩,也方便把江南的美女送到自己身邊。
  • 京杭大運河全長1710公裡 衛星遙感測出精確數據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所測量後得出最新結果  京杭大運河全長1710公裡  京杭大運河到底有多長?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所劉少創課題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重新量測了這條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長的大運河,得出精確答案:京杭大運河總長度為1710公裡。
  • 京劇邂逅交響樂 國家大劇院上演《京城大運河》
    《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結合,以套曲形式表現每一部分主題內涵。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圖為《京杭大運河》演出現場。央廣網發,國家大劇院供圖,攝影劉方。)
  • 京杭大運河武清段部分通航 長15公裡最寬100米
    前沿新聞訊:京杭大運河通航一直備受關注。自去年8月京津冀協調發展傳來三地將於「十三五」期間實現北京通州、河北香河、天津武清正式通航的消息以來,京杭大運河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武清區旅遊局局長陶景豔近日接受本報採訪時稱,短期內京杭大運河實現京津冀全線通航尚有難度,但可實現分段通航。
  • 京杭大運河到底是如何橫穿長江和黃河的?古人智慧令人佩服
    偉大工程之一,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徵 眾所周知,京杭大運河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其成就可以與長城相媲美。 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的工程量之大可謂是令人嘆為觀止。 可想而知,在古代中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修建這樣一條運河需要消耗多少勞動力。 但也正是因為工程量的浩大,無法僅憑一個朝代的力量獨立完成,因此大運河與萬古長城一樣,都是歷經了多年和多方力量,才得以成功面世的。
  • 他是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裡」的設計師和開創者 你了解多少?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至清代運河古建築。京杭大運河從北京起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至浙江杭州。全長1794公裡,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有很高的航運、灌溉、排澇價值,為歷代糟運要道,對我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
  • 中國京杭大運河,經過你們那嗎?它有很多的故事你知道嗎?
    大家好,還是那個能吹得不著調的城市的智慧,這些天又旅遊到天津了,今天給大家講一條河,它叫京杭大運河,我就說說天津段,因為它實在是太長了。京杭大運河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
  •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國家大劇院首演
    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12月2日晚間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大型原創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音融會貫通,通過中西合璧的藝術語言,抒寫京城大運河之獨特風貌,帶領觀眾走近千年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不同於以往的大運河題材藝術創作,《京城大運河》聚焦於大運河北京段,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
  • 世界十大運河,中國的京杭大運河無愧世界之最!
    全長約580公裡,其中人工開鑿部分為87公裡,寬15米,深3米。 沿途設有13個船閘,到窩瓦河的落差為88公尺,到頓河的落差為44公尺。有卡爾波夫卡、別列斯拉夫卡和瓦爾瓦羅夫卡3個水庫,共長45公裡(28哩)。
  • 蘇州新區段27.9公裡,這裡將是京杭大運河「最精彩的一段」!
    昨天,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虎丘區委書記方文浜主持召開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題會。會上,區文體旅局、城鄉局、住建局、城管局、資規分局、滸墅關經開區、獅山橫塘街道、楓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詳細匯報了京杭大運河文化帶高新區段工作進展情況。方文浜指出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 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落幕,譚利華攜手北交奏響《我愛你中國》
    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帶來《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快活波爾卡》《溜冰圓舞曲》《我愛你中國》《祖國頌》等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當晚的音樂會上座率已經達到了50%,經歷過疫情的人們,深感回到劇場的幸福。
  • 京杭大運河是怎麼穿過長江和黃河的?這條河對於中國有多大影響?
    京杭大運河修建於隋朝,雖說那時開鑿這麼一條大運河,主要是為了方便隋煬帝南下江南巡視,但實際上這條運河也促進了運河沿線地帶的發展。那時陸地運輸方式落後,要運輸大量物資商品,主要還是依靠水利。有了這麼一條人工開鑿的大運河,北方和南方之間的商貿往來更加便利了不少。不過,這條運河是沿南北方向挖的,途徑地帶有多條幹流,這樣一來,運河和黃河長江等幹流無疑會有交接處。在古代,修建大壩的技術還很落後,因此雖然這條大運河很早就修建了,但往來船隻通過運河和幹流的交接處不太方便。
  • 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竟在新疆!
    提到古代的浩大工程,我們一般會想到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因為它們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放到當代也是非常壯觀的!它也充分得展現中華民族的智慧力量!不過,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是和長城、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而它就在我們祖國美麗的新疆,它就叫坎兒井!坎兒井位於新疆吐魯番地區,始於西漢,多為清代以來陸續檢修。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它是荒漠地區的一種灌溉系統。坎兒井總數有1100多條,全場大約5000公裡!
  • 今年大城北區域建設計劃「出爐」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濱水...
    今年大城北區域建設計劃「出爐」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等項目都要開建了 2020-04-28 09:51 來源:每日商報 / 記者: / 編輯:劉慶
  • 京杭大運河千年大事記
    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後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是在地方性運河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地方性運河的開鑿,要想開隋唐大運河是缺乏基礎的。分裂時期,地方政權為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講隋唐大運河做了準備。隋文帝所開的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實際上是對漢代槽渠的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