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①)

2020-12-26 新華報業網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10月21日新聞發布會

  圖為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物流園碼頭,專業拆解公司將退捕漁船吊裝上岸,運往專門場所拆解。

  吳令劍攝(影像中國)

  編者的話

  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更考驗相關監管者、執法者的能力和耐心。

  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如何保證市場上魚類的正常供應?如何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導,關注長江「禁漁令」實施以來,各地的實踐和探索,以及目前還待進一步解決的相關問題。

  湖南益陽

  老文走上公益崗

  本報記者何勇

  去年底,文志強家門口的資江禁止捕魚了。雖然心裡也支持,但老文還是有些失落——捕了40年魚,他已經離不開這條日夜奔騰的江了。

  文志強今年55歲,家住湖南益陽市赫山區蘭溪鎮港灣村,就在資江邊上。2019年下半年起,根據湖南省統一安排,湘資沅澧4條河流幹流開始禁漁。

  沒幾個月,老文又樂呵起來。原來,考慮到老文等漁民的特點,蘭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協調有關部門,幫助他們承包了打撈河道漂浮垃圾的業務。

  「老曹,這是今天打撈的第六船垃圾啦。運完這船,我們就收工囉!」傍晚,鐵皮船停靠碼頭,江水拍打著江岸,老文跳下船,順手抄起放在船舷的釘耙,把垃圾扒到岸邊的小四輪上。

  為幫助老文他們規範作業,赫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聯繫區市場監管部門指導老文成立了專業打撈公司,業務涵蓋水保潔、垃圾運輸、河湖疏浚。老文當上了公司總經理,老夥計們也紛紛加入。

  「我們會根據漂浮垃圾的多少靈活安排打撈人員。」老文介紹,「汛期時,七八條船30多個人一起做事;在冬季,一般是兩三條船10多個人一起做事。」

  「老文他們做事紮實,勤勞肯幹,2019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我們將資江河道赫山段打撈漂浮垃圾的工作承包給他們,一年承包費有12萬多元。」赫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副主任段仕良說。除了這個固定收入,老文的公司還承包了一些疏浚工程等。

  「赫山區共有專業漁民183人、兼業漁民220人,由於漁民年齡都偏大,有就業願望的僅38人。下階段,人社部門將支持退捕漁民購買社保,財政也將給予補助,每位漁民在達到法定年齡後都能拿到退休工資,這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胡志偉說。

  年輕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赫山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蔡參告訴記者:「8月初,區裡還召開了針對退捕漁民的專場招聘會,協調區內企業和公益崗位單位,幫助退捕漁民順利實現再就業。」

  就這樣,老文重新上崗了。江還是這條江,船還是這條船,但撈的不再是魚蝦,而是垃圾。

  湖北宜昌

  老吳晚年有保障

  本報記者範昊天

  電鈴鳴響,警示燈閃爍……一大早,吳世明像往常一樣,騎著摩託車到湖北宜昌東陽光火力發電廠上班。剛到廠裡,就發現消防主機上顯示配電室出現故障,可能有火情。他和同事立即帶上滅火器和檢修工具趕到配電室,發現其實是煙霧報警器出了點小問題。現場迅速處理,險情排除。

  今年49歲的吳世明原本是宜昌宜都市白水港村漁民,祖祖輩輩在長江邊捕魚為生。白水港村是宜都市最大的漁民村,村裡有漁民360人。漁民常年作業的江段,屬於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開始後,他們成了當地最早一批上岸的漁民。

  白水港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梅介紹,村裡的漁民大多沒有土地,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捕魚,「而且,他們大部分年齡比較大,技能單一,謀其他職業相對困難」。

  針對一些漁民年齡大、技能單一等問題,宜都專門安排一些簡單易上手、對技術和身體條件要求不高的普工、後勤、保安、巡護員等崗位,幫助他們實現轉產轉業。

  通過參加政府在村裡組織的專場招聘會,吳世明進入東陽光火力發電廠,成為一名維保工人。「開始還擔心自己快50歲了,能不能做好這項工作。沒想到公司組織了專門的培訓會,還安排老員工從旁指導。」吳世明說。

  通過政府部門牽線搭橋、開展培訓,白水港村75%以上的上岸漁民在周邊興發、東陽光、華新水泥等企業實現再就業。對於那些年齡更大的漁民,當地也努力做好兜底保障。據介紹,宜都2004年就把漁民納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對於過去完全靠捕魚為生的專業漁民,此次退捕後,政府還會按照農村低保標準給他們發放生活補助,副業漁民則按標準的80%執行……

  2019年6月,吳世明和宜都市枝城鎮人民政府正式籤訂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宜都段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協議,按照他的漁船、漁具等數量和評估價值,一次性得到10多萬元資金補償。同時,他和愛人每人還有一定數額的養老保險補助。「現在每天工作8小時,月薪4000餘元,收入更穩定,人心裡也輕鬆一些。」吳世明告訴記者。

  江蘇如皋

  老高自主創業忙

  本報記者姚雪青

  轉型創業,是今年57歲的老高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老高名叫高富林,和父輩一樣,十來歲就開始在長江江蘇如皋水域從事漁業生產。「過去長江水質很好,魚也多;後來汙染增加,魚也慢慢少了。」老高坦言,自己也想過主動改換行當,但沒資金也沒技術。

  轉折發生在去年,隨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正式啟動,心裡早就有所準備的老高,作為如皋市滿艙漁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帶頭響應號召,年底前按時上繳了漁船和網具。

  退捕後,根據漁船大小和生產規模,他領到了包括拆船費、漁具補償費、漁民補助等在內的近46萬元補貼。計劃多幹幾年再回家養老,老高決心重新找份工作。

  今年年初開始,如皋市針對漁民上岸後的轉型發展開展了幾輪培訓。「有電商、電焊、廚師,我都參加了,對推薦的企業也很滿意。只是年齡太大了,剛乾熟就面臨退休,沒有合適的崗位。」老高告訴記者。

  今年4月,一家測量公司找到老高,請他幫忙進行碼頭測量。「我跟他解釋,漁船都上交了,這些需要專業的服務船才行。」雖然沒幫上忙,但憑著多年水上生活經驗,他看到了開展長江交通服務的新機遇。

  老高發動合作社另外8名退捕漁民,用補償款和積蓄湊齊了200萬元註冊資金,成立了一家船舶服務公司。聽說漁民要自主創業,當地政府也非常支持,漁政農業執法大隊牽頭人社、海事等部門進行幫助指導。

  「政府部門在企業設立審批和服務保障船建造審批方面,給予了政策扶持,包括審核優先、流程加速等。從5月有創業想法到6月辦好證照,只花了一個月時間。」老高介紹,市裡還承諾給予15萬元的3年無息貸款,解決退捕漁民創業起步階段資金周轉上的困難。

  儘管公司的首艘服務船還在建造,由漁民轉型的員工也還在培訓,但由於船舶服務需求量較大,已有不少業務主動上門洽談。「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船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老高告訴記者,發展方向是作為碼頭測量和維修的服務船、補助船,以及作為大型貨船的交通船進行物品採購、人員接送等。

  「以前捕魚是體力活,還得看天收;現在服務是技術活,旱澇保收。」如今的老高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關注長江禁漁: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
    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①)  編者的話  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
  • 人民日報丨湖南益陽: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
    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①)編者的話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長達10年的長江「禁漁令」開始實施。10個多月來,沿江各省份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多措並舉,禁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另一方面,禁令之下,非法捕撈、私下兜售「江鮮」的情況依然存在。長江禁漁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更考驗相關監管者、執法者的能力和耐心。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如何保證市場上魚類的正常供應?
  • 「長江「十年禁漁」調查」禁捕後如何保障漁民生計
    長江流域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對保護母親河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禁捕之後,大量漁民不得不上岸謀生,因此妥善做好漁民上岸後的轉產安置,也事關長江禁捕退捕的成敗。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長江沿岸地區,看看這裡的漁民安置政策落實得如何,在長江上漂了一輩子的漁民們上岸後日子過得怎麼樣。
  • 長江禁漁,為什麼是十年?
    目前,長江漁業資源年均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僅佔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以往三個月的禁漁期,生長的魚還不夠三天捕撈,魚類種群依然無法繁衍壯大。十年禁漁,將給長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使長江水域生態自行恢復生物多樣化。
  • 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去年下半年,湘資沅澧4條河流幹流開始禁漁。雖然心裡支持,老戴還是犯嘀咕:捕了30多年魚,離開這條日夜奔騰的資江,以後靠什麼生活?沒幾個月,老戴重拾笑顏。原來,駐龍灣村幫扶工作隊為他量身定製創業計劃,幫他承包周邊村民閒置土地種植蔬菜。今年8月,村裡還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 長江禁捕退捕,漁民洗腳上岸沿江村裡「新漁歌」
    記者 周晗長江邊,揚州廣陵沿江村漁民,世世代代「靠江吃江」。如今長江禁捕退捕了,全村1592名漁民全部上岸,政府給予建檔立卡,統一進社保,免費培訓技能,實現轉行再就業。到了兒子這一代,宗根寶覺得自己這輩子當漁民,吃的是沒文化的苦,所以下功夫培養兒子上了大學,畢業後在蘇州找到了體面的工作。年輕人掌握了知識,視野開闊,對未來有更長遠的打算。後來,宗庭辭掉工作回到揚州,在杭集跟人學會了牙刷製作。長江禁漁,政府發放了退捕補償款。宗庭心想,能不能藉機幹一番事業呢?於是與父母一商量,購置了牙刷機,在自家小院裡做起了牙刷代工生產。
  • 如何打好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和十年禁漁持久戰
    今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進一步明確要「推動實施一批長江、黃河生態保護重大工程,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8月19日,習總書記在安徽馬鞍山市考察調研時又明確指示,「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 從「無魚」到「無漁」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   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
  • 最後的鄱陽湖漁民:十年長江禁捕,三十萬漁民何去何從?
    隨著「禁漁十年」政策的正式實施,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區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從2021年1月1日起,整個長江重點水域十年全面禁捕正式開啟,靠長江捕魚為生的近30萬漁民告別漁船和故土,洗腳上岸。棠蔭島禁漁,這是長江重點水域十年禁捕的關鍵部分。棠蔭村漁民浮浮沉沉半生,以船為家,以漁為生,潮汐、島嶼、天氣、浮標就是他們的方向。
  • 「長江十年禁漁令」出臺8個月,28萬漁民如今過得怎麼樣?
    這一年開始,趙澤倫發現,捕上來的魚有了明顯的變化,「個頭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少。」他第一次擔心,「這樣一直捕下去,魚會不會被捕絕?」正如趙澤倫所想,濫捕之下,長江無魚。有研究表明,多年來的高強度開發、粗放式利用讓長江不堪重負,流域生態功能退化,珍稀特有魚類大幅衰減,位於長江生物鏈頂層的珍稀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岌岌可危,經濟魚類資源瀕臨枯竭。
  • 權威訪談丨「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如是說
    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從長江「無魚」,到長江「無漁」未來10年長江「無漁」的背後,是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如何理解「無魚」呢?曹文宣院士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 【大江大河】「客」從他鄉來,這個新晉網紅景點背後有故事
    編者按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長江和黃河沿線考察調研,他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大江大河,寄託著總書記的責任與擔當,也承載著人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
  • 江西湖口:長江、鄱陽湖禁漁一周年 成效顯著
    央廣網湖口12月31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徐會剛)2020年1月1日零點起,湖口縣率先在長江、鄱陽湖開始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期。如今,禁漁一周年,成效如何、效果怎麼樣?為此,記者隨湖口縣江豚巡護隊開展巡湖行動,尋找江豚種群,從江豚活躍變化,來了解禁漁效果。
  • 湘潭市「六個一批」助上岸漁民轉產就業
    原標題:湘潭市「六個一批」助上岸漁民轉產就業   今年以來,湖南省湘潭市在長江禁捕退捕
  • 十年禁漁,讓母親河休養生息
    長江生態保護的又一個歷史性壯舉即將開啟——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全面實行禁捕退捕。這項政策意義何在?世世代代的漁民生計怎麼保障?湖北將如何作為?10月12日,面對社會關注的話題,省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 長江禁捕後,武漢漁民兄弟遠赴東北「趕湖」
    年過六旬的武漢漁民汪開勝漸漸適應了這樣的外地生活。從武漢梁子湖到黑龍江連環湖,從江漢平原到松嫩平原,2400多公裡的距離,沒有阻擋住他們的腳步。長江禁漁,今年7月1日,武漢下達「禁捕令」後,「水上人家」獲得了政府的補貼和安置,大多數已上岸。但66歲的汪開勝和小他12歲的堂弟汪開剛卻閒不住,他們選擇了遠赴東北,繼續捕魚、勞作。
  •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已有16.5萬退捕漁民轉產就業
    人民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孟哲)「長江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截至12月11日,各地累計落實社會保障21.8萬人,幫助16.5萬人實現轉產就業。」在今天上午舉行的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在介紹長江「十年禁漁」成效時表示,禁捕退捕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漁船漁民退捕基本完成,漁民安置保障亦穩步推進。長江禁捕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今年1月1日零時起,農業農村部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 從南京長江頻現江豚飛躍看,長江禁漁是否有必要永久實行?
    長江永久性禁漁這點我是不太贊成的,畢竟長江魚類資源在禁漁一段時間後肯定會達到一個非常可觀的規模,到時候我們只要適量捕撈的話完全是可以實現可持續利用的。不過雖然不能永久性禁漁,但是設置十年的禁漁期我還是非常贊成的。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 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2019年12月10日,為落實中央和湖北省委有關決策部署及工作要求,襄陽市召開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動員會,公布了《漢江襄陽城區段禁捕漁民退捕安置補償工作方案》,將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作為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拉開了漢江襄陽段全面禁漁的序幕。
  • 畫裡畫外話長江|一家三代漁獵而生的黃達明為何跟捕魚人槓上了
    這是長江母親河禁漁前的場景了。如今,同樣的碼頭,奔流的長江江面,有的只剩下東來西往的客貨大船和一群一群的飛鳥。十年禁漁,讓57歲的黃達明也轉換了角色。12月21日,「看效果·大江奔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五周年」行進式採訪報導團來到重慶江津區,在江津油溪鎮碼頭見到黃達明。他一身護漁志願隊服裝,走在岸邊,放眼江面,思緒回到40年前,遙想那些以船為家,以漁養生的日子都已經成為過眼的記憶,「現在,我們的工作是守護長江,禁止漁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