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雨禾
編輯 | 顧鴿
「一波王炸」的楊凱終於能好好休息了。
之前他一直在戰鬥,火藥味極重的battle環節要「戰」,總決賽也保持著劍拔弩張的「備戰」狀態。
今天,上海東方體育中心,易烊千璽、韓庚、吳建豪等前隊長回歸,第一季總冠軍韓宇與劉雨昕、SKY天空少年等藝人共同見證,主持人宣布「 總冠軍是楊凱 」後。
盛大的慶祝聲中,緊繃的神經得以釋放。這一次,他的勝利,打破了前兩季冠軍都是locker的慣例。
至此,2020熾熱的夏天真的結束了。7月18日首播、10月3日總決賽,三個月來,《街舞3》一度霸佔了每周六的各大熱搜,四支隊伍巔峰對決的今晚,話題「用王一博的歌淘汰他的隊員」亦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前列。
精彩之外,也有遺憾。在一些觀眾心裡,《街舞3》是在「高開平走」的質疑中走向尾聲的。
開播時,節目組宣稱本季到了「綜藝史」上的「天花板」,但到了後來,人們發現導演鋪的一些梗全都忘了再挖出來,就連海選時聲勢浩大的「南公孫,北喬治」也以公孫無名草率地在battle環節中遭淘汰結束,失去了「決戰紫禁之巔」的機會。
網友的困惑不可避免:為啥追綜藝,追著追著,心中反而沒有了波瀾?
《這!就是街舞3》最終獲勝戰隊:一波王炸並不正規的復活賽制
《街舞3》的開場盛況是史無前例的。
隊長大秀堪稱「總決賽」,四位藝人cypher battle環節被舞者們評價「已經到了封頂的場面」。開播首周便拿下28個相關微博熱搜,豆瓣開分9.0分。
同時,節目與《樂隊的夏天2》《中國新說唱2020》等同為綜N代的暑假檔綜藝競爭,在霸屏榜領先好幾個身位。
這些好評毫不誇張。很少有一檔綜藝出到第三季,還能像《街舞3》一樣推陳出新,既首創了隊長下場battle環節,還能將錄製結束後隊長的深夜火鍋局轉為節目正片的延伸。
開播兩期後,《街舞3》豆瓣評分漲到9.1分。但,後期口碑下滑,評分跌到8.9分。
隊長大秀《街舞3》到底失誤在了哪一步?被詬病最多的,其實是復活賽制。
復活環節往屆都有,今年卻成了《街舞3》節目外的角力戰場。根據賽制規定,觀眾通過給四個戰隊投毛巾來獲得復活名額——以戰隊為主導的投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復活結果成為隊長人氣的比拼。
部分隊長的支持者據此預測出了給戰隊拿最多名額的方法,他們呼籲粉絲在微博、優酷、支付寶等地方投票,不同平臺保不同的人。
一名網友在豆瓣透露,按規則,一個戰隊最多可以有四個復活名額,「一波王炸」粉絲為爭取最好的結果,微博主投公孫無名,優酷主投布布。
僅憑隊長人氣就能復活舞者,似乎有些草率。但是,粉絲真金白銀的努力在節目組隨意改動規則的基礎上,也顯得作用甚微。
終極復活賽時,大婷、肖傑、小寶、夢迪等選手扎堆棄權,輿論出現了「街舞冠軍內定說」的聲音。
舞者小寶「陪跑」話語掀起「冠軍內定輿論」,後來他否認節目有內幕。「死去活來」的復活賽制,讓沒看過節目的路人開始不解:屢次上淘汰熱搜的人,怎麼突然又復活了?復活到底好嗎?為什麼舞者都在拒絕終極復活?這些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
粉絲無奈。自己為支持的戰隊成員復活打榜扔毛巾,除了給優酷增加日活流量,似乎得不到別的回報。一些人腹誹,如果節目組真想用上熱搜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幹嘛不給舞者的作品買熱搜呢?
隊長和舞者也辛苦。排舞時間被縮短了,錄製綜藝的時間反而越來越長,節目有「這就是熬夜」之說。一次,隊長們錄製《一起火鍋吧》時,出鏡的手機屏幕顯示正值凌晨5點18分。
10月1日電門髮長微博透露復活賽的細節,因節目賽制的更改,時間非常緊,他準備復活作品搶7battle的同時,還得準備隊長大秀的排練,連續熬了四個大夜,極度趕且累。
《街舞3》的復活環節被濃墨重彩地強調,結果受益人不多,最終復活了個寂寞。
《一起火鍋吧》錄製時鐘漢良隊長犯困
被「淡化」的參賽舞者
回頭來看,作為優酷有史以來最貴綜藝,《街舞3》本來交出了一份合格偏上的答卷。
第一集開場「重啟」的主題,迎合了疫情後生活的回歸現實,也讓四位全新隊長在未來城市帶領戰隊甦醒。
隊長街區賽道上的塗鴉牆被精心設計,張藝興「努力努力再努力」的特質、鍾漢良「小太陽」的暱稱、王一博「不愧是我」「滑板」的元素、王嘉爾「teamwang」的標識都被藏進細節裡。選手們被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街區,從街道社會延伸為舞林江湖。
在海選與隊長battle環節,觀眾重新認識了四位藝人。王嘉爾喜歡有特色的編舞,重視給新人機會;張藝興憑藉krump實力被內行認可;鍾漢良不懼battle,體現節目「愛與和平」的主題;王一博富有經驗,對舞蹈點評十分精準。
在《街舞3》,沒有藝人與舞者之分,實力是最大的流量。
四位隊長battle後擁抱「說不明白」的張藝興、「說不清楚」的王嘉爾、「國語不好」的鐘漢良、「人狠話不多」的王一博齊聚《街舞3》,語言界「四巨頭」的幽默互動增加了節目趣味,迸發了「這就是藝術」「比我的戰隊稍微差了那麼一點」等金句。
隊長精彩的點評也讓舞者和粉絲重新認識他們,「誰說藝人不行的」「原來偶像對街舞這麼專業」.....
觀眾眼前,也曾湧現大量「這就是藝術」的作品。
自命名編排作品階段,「核興舞器」戰隊帶來了兩組最「島」的國風街舞作品,《丹青》和《俠隱》將中國傳統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王這裡看」的《諜》從開場就把觀眾帶入劇情,循序漸進的劇情,結局卻大幅反轉,製造了「碟中碟中諜」的驚喜;
舞種融合環節,「一波王炸」的楊凱與布布,結合街舞與古典舞的特色,在燈光與花朵的布景裡,奮力守護舞蹈心靈的純粹;
「哇挖酷寶」的AK東與肖智斌用舞蹈還原電影《影》,最後幫跳舞者張婭姝站到AK東腰上,成就了高光畫面。
舞臺《影》但作品受觀眾認可的背後,節目營銷的熱搜詞條逐漸與隊長關聯,而不是舞者和舞臺。
觀眾對《街舞3》是否成為「這就是齊舞」或「這就是編舞」的討論也從未停止:節目組是否因為賽制,不得已淘汰了不少好舞者?
這一季,節目的舞臺偏向齊舞和編舞,幾乎沒有安排solo環節,黃瀟、張建鵬等編舞師們大放異彩,battle出身的大婷、公孫無名等只能配合團隊,沒機會展示自己最擅長的個人作品。
賽制的推進,先是格外注重齊舞作品的立意與完成度,以至於隊長只能採取先淘汰個人特色突出但齊舞一般的舞者,肖傑、林夢等OG遺憾離開,蘇戀雅、黃瀟等選手不得不經歷人生第一次battle。
因為在battle環節一次性地淘汰了一批選手,導致強者扎堆搶7,不管誰走都會有遺憾。
本季團體齊舞、編舞作品很好,展現選手個人的機會卻很少,觀眾知道《丹青》《俠隱》《雙》等神級舞臺,但不一定認識每一個舞者。
舞者隱於作品後,選手被節目組淡化了。
黃瀟舞臺 《雙》節目效果與「工具人」說
比賽有比賽的正規性,綜藝有綜藝的娛樂性,如果兩者混為一談,就會有「工具人說」出現。
決賽前夕,網友發現,《街舞3》決賽夜的嘉賓和前隊長有了喧賓奪主的趨勢。
10月2日,節目官博公開了第二天的總決賽流程單,很快地,評論區被嘉賓劉雨昕和sky天空少年團的粉絲控評佔領。
粉絲亦對彩排時曝出的隊長座位圖不安,本季隊長坐到了稍右的位置,上一季隊長卻坐了中間。
再看流程單,決賽夜從16點半一直開到23點半,從時長和陣容來看遠遠超過了一次比賽的體量,堪稱一場明星拼盤晚會,緊湊的時間表裡,上午10點居然還有一次隊長與導演、編劇的火鍋局。
決賽夜綜藝化的趨勢,消解了戰隊殘酷對決的氣氛,但也讓節目陷入一種荒誕。
10月3日決賽,節目組是否把本季選手和隊長「工具人化」了。除了舞者,究竟誰還能成為主角?
王一博、王嘉爾、張藝興、鍾漢良總決賽
工具人一說也出現在決賽前的節目裡。「浪姐」來的那期,由於兩檔節目受眾畫像不一樣,跨界的搭配顯得有點尷尬,觀眾質疑節目組把自己當了引流的工具人。
舞者也是。直到決賽,單論節目裡的個人部分,最大程度上的出圈來自張藝興隊長的krump,其他選手的故事線與人設都沒有特別飽滿,這顯然是鏡頭和剪輯的鍋。
本季,除了復活賽制被隨機調整外,節目組的敘事從群像寫意轉為以隊長出發,減少了舞者私下排練的鏡頭以及他們表現個人作品的時間,觀眾無法深刻地記住舞者,更別說產生情感聯結。
回頭看第一季,舞者和隊長間的守護關係令人印象深刻,不管隊友淘汰還是輸了,楊文昊總會擁抱黃子韜說「別擔心有我在」「想保護他讓他變為那個快樂的黃子韜」 。
這一季類似的關係也建立在隊長王一博和布布的身上,但很明顯,編劇是從「王一博追星布布」的角度出發,缺乏對布布視角的挖掘。
因此,觀眾的記憶點會偏向隊長追星成功的可愛,而不是舞者與隊長「強強聯手、彼此尊重」的情感關係。
總決賽,王一博與布布雙人舞需要改進的還有剪輯。回看海選時期,決賽八強之一的AK東舞蹈被導播切得零碎,不停地插播其他人的採訪,僅僅是在討論他長得像不像陳漢典。
鏡頭和剪輯抓不住重點,導致決賽八強中部分選手在前幾期的形象並不鮮明,莫名其妙就走到了最後,而混了臉熟的一些舞者過早離場,成了觀眾的「意難平」。
人們沒法通過單薄的故事線看到選手的內心世界。當選手走到而立之年,面臨溫飽與夢想的抉擇,甚至可能有體力下降的困境時,他們在想什麼?動輒三小時的節目時長,為什麼不多給選手一些鏡頭。
總決賽這天,隊長也成了工具人。節目組設計了付費「隊長專屬視角」,有人諮詢客服到底能看到什麼,客服回答是以隊長角度看到的舞臺畫面,或者「讓隊長頭上帶攝像頭」。
最終,經確認,表現形式是隊長直拍。此外,決賽現場設了四塊大屏正對隊長,用於展示直播禮物。網友評,今晚隊長專屬視角付費直播,是抄了TFBOYS七周年單人機位的作業,還抄得好笑。
街舞決賽隊長視角回顧這一季,節目組選的隊長要麼深耕街舞藝術已久,要麼真的熱愛街舞、擁有嘻哈精神,他們與舞者都做到了對「愛與和平」精神的彰顯,但節目自身一直秉持的「尊重街舞文化,以舞者為核心」的宣言沒能得到很好的凸顯。
與同期競爭綜藝對比,單看收視成績,《街舞3》不能算「高開低走」,至少也交上了一份合格偏上的答卷。因為它有一個好的起點,加上巨大的流量扶持,即便中規中矩都會有好的收尾。無奈賽制設計的種種問題,讓很多觀眾後期有些失望。
這不禁對綜N代節目依賴明星的現象發起深層追問:下一季,如果換了隊長卡司,還能有這麼大的流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