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廣州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的本地最高峰「天堂頂」,因為部分登山客的不文明行為,正在漸漸成為「垃圾場」。日前,南都「記者幫」聯合「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從化清峰俠實地調查天堂頂汙染現狀。圍繞是否在山上設置垃圾箱的問題,網友眾說紛紜。
徒步登山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和運動方式,卻在一部分登山客身上共存著隨意丟棄垃圾的生活陋習,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諷刺。從定期撿拾回數量可觀的垃圾來看,不在少數的不文明登山客必須受到譴責,隨手丟棄垃圾,甚至刻意將垃圾丟至不易撿拾的偏僻危險處的行為,不僅人為增加義工的工作量與危險度,而且是在以熱愛自然的名義破壞環境。
令人尷尬的是,那部分呼籲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原則、倡導登山者「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的聲音,似乎永遠無法到達和改變另一部分汙染製造群體,信息繭房效應下的傳播失效,使得僅靠公共倡導改變景區環境狀況可能短時間內難盡如人意。
對登山客的文明倡導,作為社會治理中最柔性的那部分,其在景區管理這一宏大議程中固然責任重大,但在有效、快速治理的角度,卻仍然需要儘可能明確和統籌政府各部門、轄區的屬地責任,然後在細緻化、多元化景區垃圾治理上群策群力。地跨惠州、從化的天堂頂,切實存在的汙染並不因為管轄權的模糊而消失不見,反而會因為統籌治理能力的欠缺而變得更加棘手,局面更令人堪憂。
本期南都「周一見」很罕見地「不設評分」,更是在指向天堂頂景區管理有欠明確、多部門「群龍治水」的問題。迫切需要由具有統籌能力的政府層級介入,明確管理責任,包括因有效管理獲得的公共收益,在確定監管義務的前提下,督促相關部門協同配合與有效治理。
有必要釐清,對自然環境儘可能少的幹預並不意味著管理層面的無為而治,此番網友針對是否在景區設置垃圾箱有正反兩方面的討論。但事實上,設置垃圾箱作為短期內規範和約束遊客亂扔垃圾行為的方式,與「帶垃圾下山」的長期文明倡導之間,二者其實並不矛盾。對山上設置垃圾箱提出不同意見的觀點也只是考慮到「垃圾長期堆放」「不能及時清理」的問題,並非是對短期環保維護與長期環保倡導矛盾的憂慮。在明確有效管理責任基礎上,有關部門完全可以在增設必要的垃圾堆放裝置、明確回收清運垃圾人員與頻次的同時,通過創意性的獎勵機制引導遊客自帶,甚至撿拾他人丟棄的垃圾下山。
而景區的垃圾治理,也需要包括環保執法、公益訴訟在內的社會多部門有效聯動,明確的管理主體並不排斥多部門的有效參與,反而更加迫切需要「一呼百應」的集群響應機制。媒體報導中提及,天堂頂山道的垃圾除了難以明確丟棄主體的礦泉水瓶與塑料食品包裝袋,還有「登山組織留下的飄帶」這一具有相當識別性的不可降解垃圾。景區管理部門完全可以按圖索驥,通過環保部門對涉事組織、機構進行有效幹預,不排除採取「不文明行為公示」的手段對隨意丟棄垃圾的做法予以公開譴責和黑名單禁入。
文明不是一天養成的,它需要管理責任明確、協同治理有效的各方合力,需要道德呼籲,也需要果決督促。景區治理的具體措施可以多元化、多樣化,遊客與管理者也大可以群策群力,但管理責任不明卻極易導致各項治理措施缺乏依託、推動與執行,這是民間志願服務與基層勉力而為最需要的呼應。破解「多龍治水」各管一段的難題,給城市留下這片純淨的「天堂頂」,必須打破門戶之見,推倒生態保護的部門壁壘,刻不容緩!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