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各國旅行時,看到熟悉的建築物、寺院或中文,感到親切,這些國家的文化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有的曾經是中國的屬國,也有很多華僑,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泰國的早期王朝就曾是潮汕人。
其實在東南亞各國中,市井文化最接近中國的不是越南也不是泰國,而是位於赤道旁邊的「彈丸小國」新加坡。
新加坡面積719.1平方公裡,面積低於1106.34平方公裡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相當於北京的二十分之二,人口密度7697 /平方公裡,遠高於北京市, 人口密度非常高,但很少堵車。
英語是新加坡的國語,在這個國家的主要機構和商超、便利店等能看到的英語也很多。
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的中國人比例達到74.2%,中國人去新加坡旅行沒有壓力, 大多數當地人能流利的中文交流,而年長一點的中國人能自動轉換粵語、閩南語、潮州語、廣東語的多頻道。
以前去泰國和越南的時候,經常看他們的電視臺播放中國的電視劇,但是經常用當地語言播放,不像新加坡的8頻道那樣單純的中文臺。
隨著中國電影和綜藝節目製作水平的提高,新媒體播放中國節目的次數也在增加。
在其他國家旅行,中國式寺院通常只出現在唐人街,但在新加坡到處都可以看到儒教寺院,數量遠遠超過印度廟和基督教會。
中國式寺院的入口也有印度教的象鼻神和四面佛,顯示出新加坡多文化的包容特性。
為什麼在新加坡大力推進西式教育和西洋生活方式的同時,又能保持這麼多傳統信仰呢?
其實和中國人對根的愛有關
我在新加坡呆了幾天,但主流景點幾乎不去,寧可走在街上,去老地區和當地人聊天, 據我所知,現在50-60歲之間的新加坡華人大多數是大陸移民的第三代,這一代人一邊吸收南洋文化,一邊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虔誠和愛,中國式寺院的表面看起來是民間信仰的產物,但從裡面來說,它提高了華人的團結力。
新加坡的華人主要是福建人、潮州人、客家、廣府人、海南人和莆仙人等,這些民族信奉的神明並不一樣, 如果你是廣東人、福建人或海南人,走在新加坡街上時,可以看到很熟悉的寺院風格, 大伯公這樣的廟在潮汕最常見。
新加坡的中國人還留下了節慶請戲酬神的傳統,他們經常從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來演劇團上演神功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