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選擇費德勒吧,有爭議;若將納達爾和費德勒並列吧,和稀泥。
外媒的確有評論將費德勒推選為2017的賽季最佳球員,《納達爾是年終第一,但費德勒才是賽季MVP》,這樣的標題很具煽動性。也的確有人「和稀泥」,美國《體育畫報》網球評論名家約翰·維特姆,在賽季最佳一項將納達爾和費德勒搞了個並列。
維特姆的論證是,兩人今年各拿兩個大滿貫,在大師賽比拼中,費德勒三個而納達爾兩個。「費德勒勝在兩人交手戰績與勝率,而納達爾則在世界第一排名以及勝場數佔先。」維特姆煽情地表示,「排名榜上無法並列,但在我們這份榜單上,可以!」他還將這種兩邊都不得罪的選擇,上升至是對史上最偉大對決的崇高致敬。
並未能登上年終第一的球員能否當選賽季最佳?當然可以。但在費德勒與納達爾各自拿到兩個大滿貫桂冠的2017,將費德勒選為賽季最佳或者搞出個並列來,需要強有力的論據。
費德勒今年對納達爾四戰全勝的交手戰績,以及他91.2%對85.9%明顯領先納達爾的賽季單打勝率,成為選擇費德勒的兩大有力數據。這兩項表現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但也不要忘記,這都是建立在費德勒賽季並不完整的基礎之上;而且他缺失的,正是自身統治力最弱並且對納達爾抵抗能力也最弱的紅土賽季。
試想,如果費德勒沒有缺席紅土賽季,他不僅有可能被納達爾刷回一兩場勝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了四五月間的充分休息,也將撼動費德勒下半賽季強勢表現的基石。
從這個意義來說,退出紅土賽季,是費德勒今年做出的最明智決定,他無愧多年來男子網壇江湖第一的賽程安排大師。費德勒的戰略意圖,當然並非在紅土賽季避戰納達爾這麼簡單淺薄,而是用紅土賽季的休克療法,為爭取溫網第八冠以及下半年出色表現贏得了最大的可能性。
作為一位四個孩子的36歲老爸,從來就無比了解自己身體的費德勒知道,他的精力已不足以在最佳狀態支撐一整個賽季,他必須有所選擇。事實上,賽季行至年末,我們也已經清楚地看到,他的專注力與戰鬥力都有些難以為繼,這才在廣為被看好的情況下未能贏取ATP倫敦總決賽冠軍。
事實上,這也正是費德勒的自我認知。正是在上月的ATP總決賽上,費德勒曾坦誠表示,他絲毫不會對沒有更加去拼年終第一而有任何悔意:「以我的年齡,處在我目前的職業階段,重返世界第一這種事除非是天賜良機。拉法的燃料箱裡留存了更多能量,而我已無法企及我希望達到的參賽數量。」費德勒還承認,納達爾美網奪冠其實基本就已為年終第一爭奪蓋棺定論,而他自己本賽季唯一的懊悔,就是因為背傷未能在下半年北美硬地賽季體現出更強競爭力。
有一種論調是,納達爾能夠拿到年終第一,「只不過」因為參加的賽事足夠多而已。毫無疑問,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沒錯,納達爾今年78場的單打參賽數量確實比費德勒的57場遠高出了21場,而67場的勝場數也高出費德勒52場達到15場,但納達爾能夠打下一個完整的賽季,難道不正是加分項嗎?尤其對於職業生涯屢受重大傷病困擾的他來說,這一點就更值得讚賞。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費德勒在參賽數和勝場數比納達爾少了這麼多的情況下,竟然還比納達爾多拿了一個冠軍,賽季積分也就比納達爾落後大約1000分而已,也真是一個大寫的牛逼。不過,正如之前所論述的那樣,費德勒的高效表現,正是建立在「重質不重量」的戰略思維之上,2017對於他來說堪稱「濃縮的全是精華」啊!
在重大賽事成就旗鼓相當的情況下,還是相信排名榜吧!畢竟,俗話都說,只有排名榜不會撒謊。年終第一球員納達爾就應該是本賽季的最佳球員,費德勒上月在倫敦也大加讚許:「拉法全年表現更好,他參加了更多項賽事,而且自始至終都難以置信地成功。我很高興他拿到了年終第一,因為他完全配得上。」原本,費德勒若能贏得總決賽冠軍,是能夠在賽季最佳爭奪中加分的,可惜未能如願。
就在上周,ITF國際網球聯合會也將賽季最佳男子球員的稱號頒發給了納達爾,而最佳女子球員則是納達爾的同胞穆古盧扎。
要說對今年賽季最佳女子球員的選擇,難度甚至比男子更大。維特姆乾脆弄了個空缺,道理倒也說得通——小威澳網奪冠後就不打了,全年表現出色的大威卻一冠未得,年終第一哈勒普又在大滿貫賽事中沒有斬獲。群鳳無首之下,ITF選擇穆古盧扎作為賽季最佳,很顯然,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位年終第二球員今年贏得的溫布爾登冠軍,份量足夠重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