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觀眾,Netflix 刪掉了一部熱門美劇裡的自殺片段
最近,影視流媒體 Netflix 宣布將《十三個原因》(又譯為《漢娜的謊言》,原名《13 Reasons Why》)中一個展示主角自殺的片段刪除。
Netflix 對平臺上的影視作品進行內容刪減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個片段卻是在經受兩年的爭議後,才被刪減。
一部劇讓美國青少年自殺率升高?《十三個原因》改編自傑 · 埃舍的暢銷懸疑小說,講述了一個校園欺凌、謠言、青少年自殺的故事,美國高中女生漢娜(Hannah)自殺身亡後,她的同學好友收到了一個帶有指令的錄音帶,向他們解釋了為什麼自己會出做這樣的選擇 。
該劇第一季從 2017 年開始播出,第二季續訂後在 2018 年播出,第三季也即將在今年 9 月播出。
這部美劇嚴肅地思考了社交網絡、校園欺凌對當代青少年的影響。然而其中有一段長達三分鐘的片段備受爭議,是女主角漢娜割腕自殺的場景,演員演繹了刀片割破皮膚的鏡頭,以及臨終時呼吸的變化。
愛範兒一位在追這部劇的同事表示,劇中對這個自殺的場景有一定的藝術處理,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修飾」。
在第三季播出前,這個備受爭議的自殺片段被刪減,通過蒙太奇的手法,替換成了漢娜盯著鏡子中的自己,以及她父母發現女兒自殺後震驚的場景。
Netflix 提示該劇只適合 16 歲以上人群觀看。然而在 2017 年,紐西蘭重新將這部劇定級為「RP18」,也就是 18 歲以下未成年人必須在父母陪同下觀看。
英國等國家也對觀看該劇有一定的年齡限制,加拿大一些學校甚至發出警告,禁止學生、教師在校園中對此劇進行討論。
今年 5 月,有研究學者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板塊上發表文章稱,在這個美劇上映後,美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了 13.3%。
研究者對 1999 年初到 2017 年年底,不同性別、年齡組的自殺人群進行了統計。
他們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十三個原因》播出後的 2017 年 4-6 月,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其中女性的比率更高。這也與劇中描述的故事有著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有人對這個研究數據表示質疑,認為這部劇可能映射了一個社會現象,而並非是熱門影視劇直接引起。
在《十三個原因》2018 年第二季開播前,Netflix 曾經委託西北大學媒體與人類發展中在全球展開調查。
這項研究採訪了全球 5 個國家超過 5000 名青少年和家長,其中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劇中故事真實反映了現實的高中生活。其中有 63%-79% 的人認為,劇中女主角漢娜的自殺鏡頭是必要的。
平臺需傳播負責任的內容然而,影片觀眾認為鏡頭強度可以承受,並認為自殺片段對故事有必要。這更多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並不能代表這些內容就能廣泛傳播,並忽略由此帶來的。
▲ 影片上線專門的心理互助網站 13reasonswhy.info
事實上,Netflix 與這部劇的主創團隊,在過去的兩年內對自殺場景的描述和展示,確實沒有做到負責任地傳播。儘管他們在第二季中開始增加針對輕生人員的救援的電話、網址等信息。
但值得重視的是,美劇中的自殺場景以及整個故事,會對觀眾的心理造成影響,甚至引起「自殺傳染效應」(suicide contagion effect)。
另外也有相關組織提出,這部影視劇中有較多讓人不適的校園暴力場景,然而該劇卻沒有給出任何應對暴力的正面示範。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每 40 秒世界上就會發生一起自殺事件,自殺是 15-29 歲的年輕人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最常見的自殺手段是喝農藥、上吊和使用槍枝。
參與過輕生救援的警察表示,容易產生輕生自殘行為的群體,主要是有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等群體、社會弱勢群體,以及處於應激情況中的人。
7 月初,《怪奇物語》被美國反菸草組織點名後,Netflix 承諾將會減少平臺上影視作品中抽菸的鏡頭,其中包括傳統香菸和電子菸。
而此次在新季度影片上映前,《十三個原因》中爭議片段的刪減,也是出於輿論和保護觀眾的考慮。
影片的製片人兼編劇 Brian Yorkey 表示:
我們在影片中展示了自殺場景中接近真實的醜陋和痛苦,想要告訴觀眾這種行為的恐怖,並不希望任何人去模仿。但是在第三季播出前,我們聽取了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 Christine Moutier 博士以及其他人的擔憂後,我們決定對影片進行重新剪輯。
Yorkey 也承認把受爭議的自殺片段刪除後,可以減少對脆弱年輕觀眾的風險,保護青少年。
為了防止用戶自殺,網際網路公司都做過什麼專業的媒體機構會把控自殺新聞的報導,但如今網際網路讓各類信息能夠做到大範圍傳播,卻又同時保持群體私密性。這也讓我們在面臨更多的風險。
2017 年,從俄羅斯社交網絡上蔓延的死亡遊戲 #BlueWhale(藍鯨),引發大量青少年在網絡上上傳自殘照片。
近兩年,一個名為「MOMO」的自殺遊戲作為翻版的「藍鯨遊戲」又捲土重來。今年包括菲律賓、阿根廷、法國等多個國家,均有青少年因「MOMO」遊戲而自殺身亡的報導。
社交平臺是「自殺傳染效應」的重災區,但像 Netflix 等擁有大量用戶的流媒體平臺,也不能忽視。
無論是 Facebook 的自殺直播,還是國內的「QQ 相約自殺案」,從搜尋引擎到社交平臺,網際網路公司為了防止用戶自殺也做過一些微小的事情。
在一些搜索網站檢索「如何自殺」這些詞語時,我們可以在搜索結果中看到心理諮詢電話以及一些援助機構的網址。
Facebook 從 2016 年開始全面開放防自殺工具,後續還增加人工審核和 AI 防自殺系統。
騰訊從 2018 年 7 月開始聯合政府部門、專業心理諮詢機構等,發起預防網絡相約自殺的微光行動。在今年 1 月,與深圳公安局發布了全國首個救助自殺人群的綠色通道。
自殺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十三個原因》的主角漢娜輕生後在錄音帶所說,她之所以選擇自殺,原因如同蝴蝶效應,無論是他人無意的行為、語言,或者是有意而為之的惡行,都是促使她做出選擇的推動力。
無論是個人或者網際網路平臺,都不應該成為這股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