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3年,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重回上海。談起這項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賽事(1月9日至1月15日),上海棋院院長、象棋特級大師單霞麗如此表示:「雖然這是一項沒有獎金的比賽,但卻是象棋界最受關注的一項比賽,是最頂級、最具含金量的比賽,它的地位猶如足球的世界盃,每一位參賽者都會以最大的努力和熱情來爭奪賽事的最終桂冠。」
時隔多年再迎殿堂級賽事,對於上海象棋界而言無疑是件大事。75歲高齡的象棋泰鬥胡榮華多次親臨賽場觀看比賽,諸多業內好手和普通象棋愛好者,也紛紛以現場觀賽或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追看大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項賽事在上海所引發的熱度也僅限於圈內,正如同這項運動現如今所面對的困境。
中國象棋在國內仍擁有大量愛好者,但與圍棋、西洋棋這兩個最直接的「競爭對手」相比,象棋的市場化程度和關注度一直偏低。叫好不叫座,就是象棋如今最真切的生存狀態。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早已成了胡榮華、單霞麗這些象棋人所致力於解決的難題。
良好基礎為何難獲關注
現如今象棋的群眾基礎如何?在回答這個問題時,15歲便首奪全國冠軍的胡榮華舉了三個例子,「首先,在大學生智力運動比賽中,象棋是參賽人數最多的一個項目。其次,2019年全國棋王賽的參賽人數達到了800萬。第三,在公園裡、街道邊,下象棋的人依然是主流,下圍棋的很少,更不用說西洋棋了。這些說明象棋這項運動依然牢牢紮根於普通大眾。」
單霞麗用了另一個案例來證明象棋良好的群眾基礎,「從各項賽事的參賽情況來看,圍棋是參加升級賽的人多,但參加各項草根業餘賽事的人少。但象棋恰恰相反,雖然很少有人參加升級賽,但在各項草根業餘賽事中,大家的參與熱情非常踴躍。比如上海有一項長壽杯象棋大賽,已經舉辦了25屆,每一次社會反響都非常熱烈。此外上海棋院還協助一些行業協會舉辦象棋比賽,比如在我們與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智力運動會上,象棋就是最受歡迎的棋類項目。」
各種業餘草根賽事受到熱捧,足以證明象棋的受歡迎程度,但胡榮華和單霞麗也都承認這項運動在吸引眼球方面存在劣勢。「以圍棋而言,我們一直在與日本、韓國爭鬥,三國間的對抗賽、擂臺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話題熱度。西洋棋更不用說了,作為世界流行的智力運動,各項重要賽事所獲得的關注度自然高。與這兩項運動相比,象棋在熱度和話題性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面對記者,胡榮華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單霞麗的表述更直接一些, 「雖然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開展象棋運動,但從整體水平來看,中國完全處於『獨孤求敗』的地位,最後總是我們贏。無論哪個項目,缺乏競爭、尤其是來自國際的競爭,自然會導致關注度不足。」
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卻無法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獲得足夠的挑戰,始終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態,這或許就是象棋難以叫好又叫座的最主要原因。
培育人才已成當務之急
如何在外部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獲得更多關注,尋找「超級偶像」或許是另一條道路。作為象棋界的領軍人物之一,胡榮華在很多時候就是關注度的保證,但伴隨著年齡的增長, 「胡司令」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頻頻出鏡,那麼誰能接過他手中的接力棒?
「任何項目都需要榜樣和偶像,如果我們上海未來能夠培養出優秀的棋手,就能帶動整個氛圍向良性發展。但從目前來看,上海在象棋人才的湧現方面還不夠突出,出人才的頻率低了一些。」胡榮華告訴記者,在各方的關心和幫助下,剛剛成立的上海胡榮華象棋基金會希望能夠在其中盡一份力,「上海不乏聰明的小孩子,也有足夠多喜愛象棋的人,只要有好的發展環境和土壤,我們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進而湧現出更多的大師、特級大師。」
今天的象棋需要胡榮華、楊官璘這樣的超級偶像,因此如何培養出足夠多的後起之秀也已經成為了單霞麗的首要任務。上海棋院其實早就開始了行動:從2013年開始,上海棋院與教育部門合作,重新將象棋推入校園,建立了一批象棋特色學校、傳統學校,如今在各區形成了3000至5000人的培訓規模;2015年,上海棋院開始打造全市範圍的精英基地,形成了完善的三級人才選拔、輸送體系,通過各種青少年比賽發現好苗子,而後由各級基地免費培養。
「為什麼圍棋能有這麼多人參加升級賽,能有這麼多社會培訓機構,那是二三十年長期努力之後的結果。在這方面,象棋只不過才剛剛重新上路,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收到效果。」單霞麗表示,作為上海棋院的負責人,作為一名象棋棋手,自己非常希望看到這項運動獲得更多關注,但良好的氛圍需要慢慢培育,領軍人才更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象棋這項運動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從北宋年間成型到一直流傳至今就是最好證明。不用過於擔心結果,認真做肯定比乾等著好。」
本文來源:文匯報 作者:陳海翔 責任編輯:三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