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紹驊2020年「顧氏破體書法」作品選

2020-12-12 顧紹驊的詩情畫意

顧紹驊2020年「顧氏破體書法」作品選

指導思想:

書家想要在書法史中留下些什麼,必須得追求個性化!顧紹驊在《再談破體書法》中指出:法國的藝術大師——奧古斯特·羅丹說過:世界上有多少藝術家,就有多少種素描與色彩。」藝術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要追求個性特色——「唯一性」。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他的實用性越來越弱,而藝術欣賞性也就越來越突現;創新、出新永遠是藝術發展的硬道理但需要把握的是:一定要取於傳統,因為離開傳統就是無根之花、無源之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每位藝術家的藝術傾向、創作風格,作品表現的內涵都得有自己的個性,而每一位欣賞者的「口味」也是千差萬別的。只陷於傳統,而不思於發展與創新乃迂腐也;但充其量不過是「書痴」、「書奴」之輩,而毫無個性可言。作品是機械地重複著「一個動作」,即複製、複製……再複製……;雖然,你可能窮盡一生、傾囊而出在那裡臨池不輟,但只是機械的重複;一切事業都需要創造或創新,否則是毫無價值的(工匠與藝術家的區別也就在於此)。殊不知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的藝術感受、個人沉澱(文化上、審美上、性別、性格、習慣、世界觀、哲學觀等)、創作衝動——抒寫胸臆;通過一定的媒介(筆、墨、紙…或其他)和表現形式(書法、繪畫或其他)反映出他(她)需要向讀者所要表達出的信息(美好的、平淡的、憎惡的);因此,它是頗具內涵的,有著時代特徵與鮮明的個性(不可重複性)。一切藝術之最終抽象,無非節奏而已!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如是,(書法)繪畫亦如是。節奏佳則畫自佳,節奏劣則畫自劣。濃淡乾濕、輕重徐疾、疏密粗細、剛健婀娜之種種運用,俱應以節奏之把握為皈依,以節奏之表現為鵠的。藝術者,個性之事業也;個性發揮之極至,則為全新審美範式之發現。臻於此境界時,一切現存審美觀念俱已陳舊,一切現有手段技法均已無用。須得別出機杼,自立法則。雖因驚世駭俗而倍受譏評,亦義無反顧。待至群生覺悟,蓊然景從時,藝術亦從此實現突破性之跨進與拓展。然而其人也,非有脫屣流俗之膽魄,超邁古今之才智,不能為之。就繪事而論,求諸前賢,中國亦惟八大山人、青藤老人、石濤,外國如塞尚、凡高、畢卡索數公庶幾可以當之。

藝術無標準。有標準就不叫藝術。追求無限的可能才是藝術最本質的特性,也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每一筆每一畫都規規矩矩、因循守舊,都有固定的公式、套路,那不是藝術創作,而是流水生產或工藝複製。因為藝術的生命力,歸根結底來源於個性和創新。至於如何發揮個性,如何進行創新,那要看每個人的本事和能力了。很多時候,沒法教,也教不了,藝術上的成功關鍵靠自己,先天的稟賦、才情,後天的摸索、領悟等,缺少哪一點都不行。

顧氏破體書法理論依據:

書體是古今書法作品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篆隸真行草,所謂「各有定體」是也。傑出的書家總能兼善變通,別構一體,其個性化書風即與破體創新密切相關。從這點來看,「書無定體」可視作書法創作及其審美的一項重要原則,定體與破體之間的矛盾消長則是我們探索書法創新的一面鏡子。

【概念】破體主要是以書體觀念形成後對相關定體及與這些定體直接聯繫的書家風格所進行的變革。「合而裁成」「釀成一體」等多是對不同書體形體及特質的化合創造。書無定體,書體雜糅。

所謂「破」字,在此有二義也;其一曰:「碎」也,乃「不完整」;另一為「超出」之意也。即,「破體書法」是多種書體同存於一幅書法作品中的意思。「破體」二字《書法小辭典》(謝德萍、孫敦秀、楊增權等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解做:「1、舊時指不合正體的『俗字』或音義相同構成不同的異體字等。」2、行書的變體。晉書法機家王獻之改變字體,別具新法,創造了變體的行書,被稱為『破體』。宋陳思《書苑菁華》中說:「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破體書法」分有以下三種:小破體、大破體、全破體。1、「小破體」是三種書體以內的「破體書法」作品(給人清新、秀美的感覺)。2、「大破體」是四種書體以上的「破體書法」作品;(給人一種:觀其貌,有如文章、音樂之「抑揚頓挫」之感;謀篇布局又似「鵝卵石」鋪地——錯落有致之韻;在氣勢上,又散而不亂,整體上看又如「行雲流水」般的暢快)。3、「全破體」是字字皆為「破體書法」。(「全破體」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創作「破體書法」,我以為:這需要書者文、史學功底好;真、草、篆、隸、行俱精(碑帖學知識深厚——理解性的博覽群碑、帖);書法史清晰、了解等文化素養;筆者不才,但朝著「前方」努力實踐之。至於人們是否接納,那麼「是非功過,只待後人評說」。

「顧氏破體書法」創作特點:

照顧整體:整體風格上是大破體、小破體,又分有「首尾呼應式」、「中露式」、「零星式」;突出重點:在創作風格上又分有:粗獷豪邁或雄強俊秀,婉約抒情或楚楚動人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其特點:是作者在真(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又分有「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等。 )、草(章草、今草、狂草),篆(大篆:甲骨文(商字)、金文(周字)石鼓文,小篆:),隸(古隸 、今隸、秦隸、漢隸、佐書 、八分、草隸、魏隸 )、行(行草、行楷)等「比較字體」中根據自己的學識、修養、審美取向等等的再創造;同時,他又是「集字」取歷代名家中其長處,取眾家之長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中宮緊縮、章法勻稱,行距適中,筆法窮極精密,轉換多姿,有放縱傾側之態。他的懸手書是自幼練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頤指氣使,縱橫如意。這種寫法人稱顧氏「破體書法」。

「破體」如何能夠「破而不亂」?是破體書法創作的關鍵所在。故爾,根據自己的學識、修養、審美取向等等的再創造;我以行草書、隸書擅長,喜愛甲骨、石鼓等之意趣;因而,行草書為「 金線」,篆、隸、楷為「珍珠」,以達到:既有行雲流水的暢快,也有步步為營的抑頓,猶如文章的抑揚頓挫、音樂的波瀾壯闊和平靜優美。同時,他又是「集字」取歷代名家中其長處,取眾家之長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中宮緊縮、章法勻稱,行距適中,筆法窮極精密,轉換多姿,有放縱傾側之態。他的懸手書是自幼練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頤指氣使,縱橫如意。這種寫法人稱顧氏「破體書法」。

我非常同意彭礪志老師指出的:破體是古今書法創新的動力性特徵。其主要特點是,以不同時期相關書體的特質作為變量,會通損益,濟成厥美。惟是欲由「不似」進而求「近似」,固屬不易;而一入「太似」之規範,欲退而求「不太似」,則尤難。此中甘苦,惟經過者方知。-------------------《境界在「似」與「不似」之間》劉斯奮

創作舉例(創作說明):

破體書法的題匾不同於一般的破體書法創作,應該來說要更加嚴格一些;破體書法題字要考慮的問題有以下幾點:1、要考慮整體性——不能全破,因為牌匾要莊重、嚴肅、大雅等;說白了,書體之間不能跳躍過大,但又要是「破體」2、要考慮中國古典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的「高古」性是人所共知的(「地球人」都知道)因此,選「材」、筆意等也需要「高古」。3、基於以上的要求,我的用字、筆意的出處:甲骨文三期、大盂鼎、散盤、毛公鼎、石鼓文、古隸等

釋文:奮進中華;小字 我們趕上最好的時代一起為復興中華而奮鬥 款識 庚子秋 紹驊 規格 四尺整紙 橫幅

釋文:馬到成功 款識 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整紙 橫幅

釋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款識 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鬥方 68×76cm 橫幅

釋文:奮進 小字 激流勇進 生命需要奮鬥 款識 庚子秋 紹驊 規格 四尺鬥方 68×66cm 橫幅

顧氏破體書法《陋室銘》

釋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款識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對裁136×33cm 條幅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創作

顧氏破體書法《惠崇春江晚景》

釋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款識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對裁136×33cm 條幅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創作

顧氏破體書法《中國畫·有感》

釋文:「豈為形質桎梏禁,紹驊潑墨真性情。東坡長嘆(笑)兒童鄰,詩情畫意至高境。

【解釋】豈能被西方繪畫的形質標準所禁錮,而「畫地為牢」?顧紹驊秉承傳統——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以「以借物抒懷、詩情畫意為本源」來創作,為的就是弘揚我之國粹,反對受西畫的條條框框所制約的;觀當今畫工寫實、時髦、被西化的、「病梅」似的中國畫,我深感憂慮: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粹,理應是「形而上」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表現之一;但當今的中國畫除了「被油畫化」的技法外,幾乎看不見一點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與西方繪畫類似的寫實、寓意膚淺,宛如數碼圖片;要知道任何西方繪畫都不及數碼圖片的真實細膩,充其量不過是乳孩的「看圖識字」或歷史圖片。

款識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對裁136×33cm 條幅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創作

顧氏破體書法《雲歌》

釋文:向紫雲歌畔,中原逐鹿罷。仙翁何時還,翠蓋滿瓊花。

釋義:紫雲繚繞、紫氣東來,盛世景象、歌舞昇平;逐鹿中原: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中原:本來指我國黃河中下遊一帶,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現泛指整個中國。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在這裡寓意馬雲1999年在浙江杭州創辦的阿里巴巴公司,經過多年的拼殺,終於成為了中國最大和世界第二大網絡公司。雄心天下的壯志——天子的宏圖,是非常高遠廣大的呀!想當年,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是多麼的壯懷激烈!看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真乃是:紅塵滾滾,紛繁繚繞;且悲、且喜,如歌、如泣……。現今,他已經」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商業帝國的;衣錦還鄉、華屋生香,吉慶有餘、瓊花綻放。

小字 自題山水畫雲歌詩 以表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詩情畫意乃靈魂也。 款識 庚子秋 紹驊

規格四尺整紙 橫幅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創作

補充說明:正是這些的欹、小、粗、細,構成如「音階、音律」有節奏的東西,粗看不和諧,但多看便可領略他乃是「險中求勝」,於崎嶇中求平衡;若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細品的話,就會理解一些。

顧紹驊於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五日星期六

相關焦點

  • 顏真卿書法「破體」:挑戰你的審美
    朱關田先生曾在《中國書法史隋唐卷》的論述中證實了這一觀點:「顏真卿的《裴將軍詩》,楷書中摻雜行草,便是隋時的遺風」。顏真卿對張旭書法的學習除了筆法、書學思想還有對其與王獻之破體書法的接受。王獻之破體書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二月帖》,這幅作品是楷書、行書、草書融合而成,三種字體通過漸變式形成強烈的章法對比,整體來看渾然天成,標新立異。
  • 【觀點】——偈與書法\書法之「破體」(2018年第30期)
    書法「破體」實際就是一種書法藝術風格創新。(《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但是,對於書法「破體」的深刻內涵和作為書體發展創變的重要抓手,還缺乏理性的認識和自覺作為。在一些古代書論中,雖然都提到「破體」一詞,也意識到「破體」現象的存在,就是不能從內涵和外延上對其作出邏輯上的解析和界定,還未能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露出其廬山真面目。
  • 書法中的行押書、飛白書、破體、館閣體、南路體都是指什麼書體?
    破體書。「破體」古人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指字的不規範寫法,或因書家為追求造型美觀有意增刪點畫的字,或書寫中出現的異體字、別體字等。二是指王獻之創造的介乎草、行之間的一種書體,這是書家創造的不同於前人法規的一種書體。唐張懷瓘《書議》中記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
  •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甲骨的傳說】關於甲骨的發現過程,有一種說法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國清末著名金石學家、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人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一、雄偉期: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二、謹飭期: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僅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三、頹靡期: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
  • 他精通書法五體,獨創「破體」!書壇泰鬥沙孟海:筆筆有新意
    一種以「歐楷」為名,以「規範字」來替代「書法」,以印刷體為榮,肆意貶低書法的意趣和神韻。這兩種趨勢,對書法這門傳統藝術,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邵巖的射書像沙孟海、啟功、趙樸初這樣德藝雙馨的書法家越來也少,像這種堅持傳統書法的書法家,前硬筆書法主席姜東舒先生,就算其中之一!
  •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一篇 文字的產生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一篇 文字的產生【概述】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 中國書法家協會觀山老師書法作品賞析
    觀山,又名觀潮,生於1956年,畢業於 中央美術學院 , 中國書法家協會 會員、 北京市書法家協會 會員、 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 院士、副秘書長、中國書畫界聯合會會員、 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 委員、文化部中國書畫顧問。
  • 中國當代實力派書法藝術家觀山
    做到古為今用、自成格局、風格獨特的「破體」書法,得到了行家的推崇、名家的好評。成為當代著名的有實力的書法名家。作品先後參加各國內外書法大賽,多次獲獎。曾榮獲首屆中日破體書展一等獎,1995年作品入選「酒鄉杯」中國當代書畫家精品集並獲獎,2002年其部分作品被選入《中國書法家作品集》、《中國名人書法集》2008年為汶川地震捐贈作品給中華慈善總會給予嘉獎。
  • 《方放書法作品選》發售!
    《方放書法作品選》 — 獨家配送超美蘭亭雅集紀念書籤 — 、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等;獲選「2017年度中國書法風雲榜最具潛力創作人物」;任全國第三屆冊頁展評委。
  • 浦東家族 | 顧氏——勵志精進,人才輩出
    浦東顧氏是個大家族,自明代起發展繁榮昌盛,子孫不斷分出擇地而居,浦東各地至少有20處顧氏宗祠、顧氏家祠,他們有的是同宗的關係,有的則同族而不同宗,這些規模不一的顧氏宗族,有的存在上下的隸屬傳承關係,有的僅是同姓而已。顧氏宗祠,又稱「瑞芝堂顧氏家祠」,原位於祝橋鎮欽公塘西、三八村10組,1959年被拆除。
  • 2020年全國功勳人物藝術家:周長智|書法|書畫|書法作品|名家|中國...
    2020年全國功勳人物藝術家:周長智    2015年出版了巜西平畫作》。2015年出版了《長智翰墨》。2018年出版了《走進西藏父子攝影集》。2019年出版了巜周長智詩墨》。2019年巜藝術中國》報導了周長智書法藝術欣賞。2019年,百度、每日頭條、新浪、搜狐、網易、天天快報又報導了周長智書法藝術欣賞。2019年,著名書畫評論家史峰「滿目動感,四面生態」,心筆合一的瀟灑自由,亦為上乘的翰墨雄才。
  • 《中得心源——劉萬鳴書法作品選》出版
    《中得心源——劉萬鳴書法作品選》近期正式出版,該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本書集結了劉萬鳴先生近些年創作的書法作品中遴選的部分作品,其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涵榜書碑隸、楹聯匾額、手札摘記等。劉萬鳴先生於畫壇久享盛名,亦苦研之書法不亞於其畫,該集書法作品書風沉著痛快,點劃成趣。
  • 山師大李宗瑋教授:風行雨散,潤色花開——王獻之的「破體」拓展
    在中國書法史上,以一個大家族形成流派又以父、子並稱於世的現象是不多見的。我們所熟知的不過大王(羲之)、小王(獻之),歐陽詢、歐陽通,大米、小米而已。在一般情況下,父親開宗立派,彪炳青史,其子輩往往被其父名所掩,很少能在父輩的基礎上,有新的開拓和創造。
  • 這個非隸非楷、亦隸亦楷的破體,對當下書法創作很有啟示!
    《唐邕寫經碑》全稱《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寫經碑》,為北齊武平三年(572年)五月於北響堂刻經洞外北側依崖刊刻的摩崖石刻。因拓片外形與碑制相同,康有為等僅從搜集到的拓片就判斷其為碑,實際上它是一面摩崖石刻。碑文記載了北響堂石窟北齊年間開窟刻經的經過、時間、刻經內容等。
  • 2020年廣西青年書法提名展:盧培釗
    在廣西區團委、區青聯的直接領導下,為培育青年書法藝術人才,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持續推動青年書法創作與研究的進步,廣西青年書法家協會舉辦「2020年廣西青年書法提名展」,旨在展示廣西優秀青年書法家的藝術風採和創作成果。本次提名的參展書家為廣西青年書協的主席團成員和骨幹會員,他們都是活躍在各地書壇的代表書家。參展書家大多以創作見長,作品在國展、省展中屢次折桂。
  • 【競賽通知】2020「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書法作品展徵稿
    2020「中國書法·年展」包括:2020「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書法作品展,2020「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壇知名老書法家作品邀請展,2020「中國書法·年展」當代書法創作(烏海)學術論壇。1.年齡要求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均可自由投稿。2.作品要求(1)徵稿範圍及數量:投稿作品書體不限。每位作者限投作品1件。徵稿期間不辦理換稿、退稿等事宜。
  • 他自創「姜氏破體」,融匯篆隸行草與魏碑諸體,楷書大氣、靈動
    董其昌提到了用筆、運筆的重要性,但是到了現在硬筆書法的湧入,讓很多人書法愛好者產生了疑惑,學習書法究竟是該選毛筆書法呢,還是硬筆書法。若論其內涵,自然是毛筆書法內涵更加豐富,承襲了千年的歷史文明,通過毛筆字我們能夠感受到魏晉書法的風韻,唐朝書法的法度,宋人書法的意態,以及明清書法的形態,毛筆書法呈現出不同時代不同書法的特色,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寶庫。
  • 《世界顧氏總譜》入編名人——河北省趙縣顧肇基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世界顧氏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世界顧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顧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顧氏文化,傳播顧氏正能量。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曾任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副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擁有著作權作品:《淺談真理標準問題》,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1988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新時期意識形態問題》,199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關於哲學領域論爭的幾個問題》,發表於1991年2月19日《北京日報》。
  • 嶗山區2020年書法骨幹教師培訓班閉幕式暨書法作品展在白珊學校舉行
    11月23日上午,嶗山區2020年書法骨幹教師培訓班閉幕式暨書法作品展在白珊學校舉行。嶗山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孫詠梅,青島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健,授課教師及所有參訓學員參加了閉幕式。長期以來,我區高度重視書法教育。
  • 江陰顧氏雜談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顧氏文化,傳播顧氏正能量。歡迎各地宗親支持《世界顧氏總譜》出版工程,請點擊下面連結《世界顧氏總譜》編撰資金募捐倡議書 顧氏在江陰不算大族,在江陰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大,散居於江陰城鄉。其中較為集中的是聚居在月城黃橋的"懷源堂"顧氏,淵源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