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萬物復甦,
植物發芽,野花爭先綻放,
各類野菜也如雨後春筍般生長。
野菜,顧名思義就是非人工種植的蔬菜,這些從田間、山野冒出來的綠色植物,有著純淨、本真的鮮香,是大自然的禮物。
在鄞州,常見的野菜有薺菜、馬蘭、蕨菜、青艾、香椿、烏蔥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春天的田野,寫寫有關野菜的故事。
名稱:艾草,別名「艾蒿」
特點:青綠色,葉厚紙質,上面有灰白色短柔毛,多長在田埂、溪邊。
常見吃法:蒸熟搗碎,摻入糯米粉製成青團或者麻餈。
記憶故事
小時候,寧波人對一種糕點有特別的記憶,那就是青團。每到清明時節,大街小巷到處都有青團出售,一口咬下去,甜甜的豇豆餡兒和軟糯的糯米,伴著一股清香,在口齒間匯聚,讓人久久回味。
青團中有一樣必不可少的原料——艾草。記憶中,每當要製作青團,大人們再忙也會空下手頭的功夫,提著竹籃外出採摘艾草。清明前後的艾草最為鮮嫩,菜園邊、田埂上或草垛旁隨處可見,採艾草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拿著剪刀,一茬一茬的剪下來,把竹籃裝得滿滿的。
採回的艾草需要篩選洗淨,然後在土灶裡蒸煮。大人們先是把洗乾淨的艾葉倒進熱水鍋裡,翻轉幾次後,再用鍋鏟撈上一兩片艾葉用手指捏捏,當手指能把艾葉捏碎就恰好了。這時,再用濾罩把艾葉撈出來漂在準備好的清水裡,這時的艾葉更綠了,漂在水中如無瑕的翡翠一般。
把準備好的艾草和糯米粉拌在一起蒸熟,在石臼中反覆碾壓翻轉,然後放到桌上撒上松花粉,一大家子圍在一起迅速抓起一小團,攤平包上豆沙、豇豆餡兒。青團果子蔥綠如玉,清香誘人,咬一口,餘味無窮,口齒留香。當然,更多家庭是用印板把青團一面印上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好吃又好看。餡子若不夠了,剩下的粉團便會被攤平,剪成一片片的麻餈,可以存放起來煎著或是蒸著吃,又是餐桌上的一道誘人美食。
別名:烏蔥
特點:根頭白色且大,莖葉細長呈圓形狀,一叢叢生長于田間山野。野蔥味辛、性溫,具有發汗、散寒、消腫的作用,主治傷風感冒、頭痛發熱、腹部冷痛、消化不良等症。
常見吃法:烏蔥炒蛋、烤肉、炒飯
記憶故事
對於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而言,烏蔥,絕對是一樣熟悉而親切的野菜。和自家地裡種的蔥不一樣,烏蔥細細長長的,蔥頭圓圓的、白白的,用來炒菜或烤肉,有一股特別的香味。
田畈上、山野間,甚至是房前屋後的碎瓦礫中,都能發現野蔥,對童年時的孩子來說,那簡直都是寶地。春天到了,綠油油的烏蔥便從地裡冒了出來,令人歡喜。雖說烏蔥只是野味,但每次摘取時,小孩子們卻很是愛惜,一般情況都捨不得連根拔起,只是小心地掐幾株蔥葉回家,過不了幾日,烏蔥又會重新長成。
烏蔥,最美莫過於炒飯。油在鍋裡嗞嗞地響,挖幾勺剩飯倒進鍋裡,翻炒幾下,待到炒飯焦黃,投入一把切碎的烏蔥,頓時香氣瀰漫了整個屋子。出鍋之時,熱氣騰騰,黃澄澄的是炒飯,綠油油的就是烏蔥了,色彩斑斕,香氣撲鼻。即使不吃,只要看看、聞聞,就已心花怒放。
烏蔥全株都可以食用,營養豐富,而且生長在野外,不需要澆灌和施肥,是名副其實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小時候帶幾大把回家,就會受到家長讚許的目光,晚飯時,餐桌上便有了烏蔥烤肉這道菜。
名稱:馬蘭頭,又名馬蘭、紅梗菜等,是江南四大野菜之一。
特點:馬蘭頭有紅梗和青梗兩種,均可食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吐血,流鼻血,黃疸,瀉痢,水腫,感冒等。
常見吃法:馬蘭炒鹹菜、涼拌香乾馬蘭
記憶故事
每年春回大地之時,馬蘭會趁著春風從山間、地頭、路邊、屋角鑽出來,而在江浙一帶的農村,春季吃馬蘭已成為一種風俗。
宋代陸遊在《戲詠園中百草》一詩中寫到:「離離幽草自成叢,過眼兒童採擷空,不知馬蘭入晨俎,何似燕麥搖春風。」這首馬蘭詩概括了採馬蘭的情趣。
而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寫道:「南人多採汋曬乾為蔬及饅餡」,說明馬蘭頭曬乾貯存的歷史也很悠久。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曰:「馬蘭頭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
可見,古人對馬蘭的吃法已頗有研究。現在,寧波人更喜歡把新鮮的馬蘭在開水中焯過後,與其他食材一起炒著吃,馬蘭炒香乾、雪菜炒馬蘭,在吃多了大魚大肉的年代,一碗清新爽口的馬蘭足以挑逗大伙兒的味蕾。
家住中河街道桑菊社區的陳女士,回憶起童年在老家邱隘挑馬蘭的場景,話都說不完。她說,其實挑馬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不遠處看過去一大片,但真正蹲下來挑的時候,也挑不出幾根上品,有時看到馬蘭長在水溝旁邊,還必須彎腰伏在泥土上伸出手去挑來,如果要想挑上滿滿一籃馬蘭,蹲在茅草邊上兩個小時是起碼的。
隨著邱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陳女士的老家早就拆遷了,有時候她會夢見自己正在田頭挑那些綠油油的馬蘭,醒來方知是夢。最近回老家,很多村民說馬蘭已經大棚種植了。陳女士感慨,馬蘭的味道還在,但是挑馬蘭的樂趣大概是很難再感受到了。
名稱:學名薺菜
特點:其葉嫩,根鮮具有特殊清香兒,味道鮮美,烹飪中用於炒,拌或用於餡心。
常見吃法:炒年糕、包餃子
記憶故事
中國自古就採集野生薺菜食用,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薺菜的記載。寧波人常稱它為花地菜,花地菜與其說是菜,倒不如說是一種草。
它大多生長在田埂上,河坎上,野林間,就那樣一簇一簇地默默生長著,即便是沒有養料,沒有水分,好像也能夠在不知不覺間繁衍出一大片。即便是遭遇了千人踩萬人踏,它們依然能頑強地生長不息。
清明前後是吃花地菜最好的時節。小時候,每當春風吹起,田野裡總會冒出蹲著採集野菜的身影,而花地菜是最受人歡迎的一種。
採回家後,大人總會叫孩子們把菜擇一下,理去枯葉,然後在清水中漂洗乾淨。又在水缸中撈出幾根年糕,當廚房響起歡快的碗筷叮噹的聲音時,香氣也開始四溢,不一會兒,一盆白綠相間的花地菜炒年糕就上桌了,雪白的年糕、碧綠的地菜,相互纏繞在一起,那讓人一輩子難忘的滋味,凡是寧波人,必定是懂的。
名稱:又叫香椿芽、香樁頭
特點:奇香,不喜歡的人覺得臭。香椿含鈣、磷、鉀、鈉等成分,有補虛壯陽固精、補腎養發生發、消炎止血止痛、行氣理血健胃等作用。
吃法:香椿煎蛋、涼拌
回憶故事
香椿作為江南的又一大野菜,早已名聲在外。相傳早在漢朝,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香椿了,它也曾和荔枝一起作為兩大貢品上貢。宋代蘇軾在《春菜》一文中這樣寫到:「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他也曾盛讚香椿:「椿木實而葉香可啖。」
如何把香椿的食用口感提到最高,對吃頗有研究的寧波人,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香椿煎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它的經典程度絲毫不亞於番茄炒蛋,但是在炒之前值得注意的是,要在沸水中焯燙1分鐘左右,這樣可以除去香椿身上三分之二以上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提高食用安全性。
每年春季穀雨前後,香椿樹上新冒出的嫩芽鐵鏽般紅,成了很多人眼中一抹別樣的風景。住在東勝街道櫻花社區的小李對於香椿樹,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懷,他說小時候他家屋子旁邊有一條小河,河岸上就種了一棵香椿樹。
有一天,爺爺告訴他這樹叫香椿樹,新長出來的葉子可以炒雞蛋吃還很香,那天他還跟著爺爺拿竹篙去打了香椿芽。「爺爺一邊打一邊說,一次打夠吃就好,打多了容易傷到樹。」
小李說他還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爺爺親自掌勺炒香椿,一邊做一邊還不時地輕嗅一下,爺爺還叫他過去聞聞,小李一聞滿是怪味,直氣得罵爺爺騙人。此後每年春季,小李總是記得家裡常常會有幾盆香椿做的菜,他照樣不喜歡吃,但是每次爺爺總吃得津津有味。
「幾年前,爺爺過世了,但老家的香椿樹還在。」小李不禁哽咽起來。
名稱:水芹菜,學名石龍芮
特點:團狀,全體無毛。有較多鬚根。莖自基部多分枝,有稜。葉片輪廓三角形。多長在山坡、林下、溪邊、溝旁、水溝溼地中。
常見吃法:其嫩莖及葉柄質鮮嫩,清香爽口,可生拌或炒食。
記憶故事
經過春節後,吃慣了油膩菜品的人們,迫切想要吃點野菜來換換口味,水芹菜是不錯的選擇。兩千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上說,「菜之美者,雲夢之芹。」一個天氣晴朗,空氣清新的日子,決定和朋友一起到塘溪的野外小溪邊尋覓水芹菜。
水芹菜大多生長在有水的地方,塘溪的亭溪水質清澈,沿途卵石小洲較多,非常適合水芹菜的生長,在亭溪上城村段的一座橋底下,有很大一片水芹菜,一個個小綠洲鑲嵌在溪中,十分好看。
採摘水芹菜不用帶什麼工具,因為採摘的是嫩杆,用手掐即可,不一會功夫就可以摘到一堆。之前沒有採摘的經驗,後來朋友介紹才知道,採摘水芹菜要注意周圍和上遊的水有沒有被汙染,被汙染的水芹菜不要採摘,不能食用。另外,採摘回來的水芹菜要用清水洗乾淨,檢查菜上有沒有寄生蟲卵,最好用清水泡二十分鐘,或在開水裡燙一下立即撈出來。
水芹菜的做法也簡單,清炒、炒肉、做餃子餡,隨個人喜好口味製作。在開水裡燙過後直接炒清香味道濃一些,涼拌的話吃著爽口。據醫學研究表明,水芹菜有清熱解毒、潤肺、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等作用,是春天非常不錯的一味野菜。
名稱:學名紫雲英
特點:自然清新,鮮亮清甜。紫雲英對明目消腫、祛風利尿、喉痛咳嗽等具有輔助療效,有益於改善厭食,改善精神不振、氣血虛弱等。
常見吃法:草籽炒年糕、鹹菜汁滷草籽、清炒
記憶裡的故事
因為愛吃年糕,小王大學時回家的第一頓和離家前的最後一頓,多半是媽媽燒的年糕,小炒年糕,油炸年糕,青菜年糕湯……其中讓她最回味無窮的,卻是樸素的草籽炒年糕。工作後,離開家鄉,每次春節趕不上草籽季,她好些年沒吃媽媽炒的草籽年糕了。
前段時間,母親從老家過來看小王,去市場買菜,買回來一些草籽。草籽與年糕似乎一種天然的絕配。將草籽同年糕一同炒食,年糕柔糯瑩白,草籽鮮嫩翠綠。時隔多年,小王的舌尖依然嘗到了那抹熟悉的味道,咀嚼草籽,仿佛就是在咀嚼春天。
草籽是一種綠肥作物,也可作為牲畜飼料,在前一年的秋天,鄉民們就把草籽撒在了田裡。經過一個冬季的蟄伏,草籽日長夜大,用不了幾天莖葉就擠滿了整片田野,鬱鬱蔥蔥。待到四月下旬,草籽便會結出紫紅的花朵,遠遠望去,田野如鋪上了一襲華美的地毯,紅綠相間,煞是好看。
草籽的最佳食用期是在初春,味道鮮嫩、清香可口。小王說,小時候,過完年沒多久,看到家對面的田裡冒出了草籽,母親就去田間採擷。草籽很小,採擷時需十分耐心,在地上一蹲就要幾個小時,但母親對此始終樂此不疲。
名稱: 別稱拳頭菜、佛手菜
特點:卷著可愛的毛茸茸的捲兒,筆直而粗壯。
常見吃法: 涼拌、鹹菜汁烤蕨菜、蕨菜乾烤肉
食用蕨菜,始載於《詩經》:陟坡南山,言採其蕨。人們常說江南可採蓮。但在陳孝娣看來,江南也可採蕨。蓮是水中之物,而蕨菜是鄉野的珍寶。
陳孝娣雖然居住在城裡的鬧市區,但讓她最為懷念的,還是在春天,奔跑在鄉間明媚的山坡上,不顧出了一身汗,大汗淋漓,只為採一把毛茸茸卻肥嫩的蕨菜回家,讓母親燒成一鍋美味。
的確,蕨菜是鄉間最普通而常見的存在,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寶。
春天正是蕨菜肥碩的時節,挑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陳孝娣便會和小區裡的鄰居們,花費半天的時間,專門到山上採上滿滿一籃子的蕨菜,也順便欣賞山間的美景。
採摘回去後,去掉毛卷和老莖,在開水裡焯一遍,然後或者清炒,或者涼拌,那味道,滑溜爽口,嘎嘣有聲,讓人越嚼越有味道。至於吃不完的,就曬成蕨菜乾。陳孝娣說,就這樣,春天的味道便得到了保留。
來源 | 鄞響客戶端
編輯 | 超瑜
更多新聞
重磅!寧波出臺新建住宅全裝修新規!權威部門十問十答!
關注 | 她放棄臺灣優越的工作來到濱海古鎮小學,只為家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