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響水大米「開鐮」,1萬畝核心產區大米將通過農村淘寶進入城市餐桌。
前些日子,馬雲去了趟哈爾濱,在當地買了根馬迭爾冰棍。一時間,馬迭爾熱度暴增。看到馬雲這麼「帶貨」,全國各地的父老鄉親都坐不住了,特別是那些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紛紛在短視頻平臺上向馬雲「喊話」,請他嘗一口他們的土特產。一想到那些百香果鹹鴨蛋碭山梨,就好羨慕馬雲的口福。
現在好多貧困縣的縣長都很豁得出去,在電商平臺、直播平臺上吆喝自家農產品不遺餘力,這是看中了流量平臺得天獨厚的優勢。「賣貨」是人們對網際網路經濟最直觀的認知,為了土味產品「出圈」,好些地方幹部和農戶在線上線下都很拼的。
技術能助力產品銷售,但技術能做的,遠不止賣貨。
馬雲在哈爾濱吃冰棍那天,還幹了件大事兒:阿里巴巴集團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在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深入合作,共同建設「數字龍江」。看到「戰略」二字,你就能體會其中的深度和廣度。更何況,馬雲在籤約儀式上還用一句話向坊間偏見「宣戰」:阿里巴巴投資必過山海關。
說到「投資不過山海關」,好多東北朋友都很無奈。團結湖參考(ID:Talkpark)曾經收到過不少東北讀者的留言,為東北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經濟社會狀況感到憂心。東北是老牌工業基地、四大糧倉之一,近三四十年卻相對低迷,過去的產業優勢,因為沒能及時轉型升級,積弊重重,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2015年,中共中央在「振興東北」戰略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振興東北」。關于振興東北,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改善營商環境。比如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曾經在人民日報撰文,剖析制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癥結: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不活。說白了,投資能不能過山海關,關鍵看東北能不能理順企業、政府、市場的關係。
近幾年,東北在求變,而且外界也確實可見東北的變化。經濟增長穩中有進,東三省高新技術製造業2018年增速較快,產業結構正悄然蝶變。這也讓投資者對東北的信心慢慢回升。
更重要的是心態的轉變。黑龍江與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正是以開放心態、擁抱創新的舉措。7月初,在同阿里巴巴籤署協議之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要利用數字經濟,帶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以數字政府,推動現代化治理。
數位技術能給黑龍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跟普通人關係最密切的,肯定要數「數字政府」。現在我們所說的「數字政府」,還不同於1.0時代的網上政務,數字政府2.0背後是數據化運營和政府部門流程再造。阿里最近提出升級服務數字政府戰略,看率先和阿里啟動數字政府建設的浙江就知道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在支付寶刷臉就能提取公積金,新生兒辦出生證可以直接在「浙裡辦」APP中搞定,機動車駕駛證期滿換領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長三角七座城市有了地鐵「通票」……總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為一件事兒跑五六個窗口蓋七八個章了。
改革的名稱叫「最多跑一次」,很多地方都在推行。這次黑龍江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也包括打造全省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平臺。數字政府建設中那些深入到毛細血管的線上服務整合,的確給咱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它的價值並不僅限於「便民」。數字政府的精髓在於「互通」,城市裡的各個部門、各個系統,不再是一座座孤島。壁壘被打破,規則更明確,對剎住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不正之風、釋放市場活力,是不是也能起到刺激作用?這很值得期待。對致力於培育體制機制新優勢、改善營商環境的黑龍江,這不正切中痛點麼?
技術帶來的改變,可能遠比你想像的要深刻。
阿里巴巴信心滿滿地喊出「投資要過山海關」,也是仰仗技術優勢。數字經濟代表新興的經濟形態,但因為數位技術的包容性和普惠性特徵,它能夠和任何產業相結合,激發出新的價值。
如今的企業,「上雲」是很時髦的事兒。尤其是傳統的農業、工業,「上雲」之後,簡直能「上天」。阿里雲開發了一種「農業大腦」人工智慧技術,能調動智能設備噴灑灌溉,記錄日照時間、施肥量等信息。比如種瓜吧,跟著手機軟體上的標準化種植手冊操作就行,精度賽過老農民。閻良的一個合作社用阿里雲技術種的甜瓜,據說甜過初戀。傳統工業城市安徽銅陵,藉助阿里雲的「工業大腦」的精準計算,那些工廠頓時「聰明」了許多,節能、高效、成本降低,利潤提高不少。
工業和農業,都是東北的傳統優勢產業。重新釋放老工業基地的活力,是全面振興東北戰略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習近平考察黑龍江時,在伊春等地停留,專門了解農業、林業的發展狀況。如果東北的這兩大產業能夠「上雲」,或有望被重新激活,和低效、冗餘說拜拜。
藉助數位技術,山海關外曾經肥沃的土地,能否煥發出新的生機?「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是時候打破了。
(文/張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