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研究解密衰老,「乙醯輔酶A」或能續充人類壽命

2020-12-23 陳根

文/陳根

細胞是組成生命體的基礎,而線粒體則是細胞裡的發動機實際上,線粒體除了負責能量代謝外,還與細胞的壽命息息相關。

在線粒體中進行的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胺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這些營養素生物氧化後都會生成乙醯輔酶A(CoA),然後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行降解,這個過程對維持呼吸和產生能量十分重要

在2019年,就有研究證實了乙醯輔酶A(CoA)和衰老之間的聯繫。一個研究團隊測試了一群衰老異常快的小鼠,並在9個月(即人類的中年後期)時令小鼠服用CMS121或J147(這兩種候選藥物都通過增加乙醯輔酶A (acetyl-coA)的水平來影響線粒體)。

研究發現,在衰老過程中,這兩種化合物可以阻止與衰老相關的分子變化。這意味著,提高乙醯輔酶A水平有望逆轉大腦衰老。

而近日,對於乙醯輔酶A抗衰老有了新的發現。《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揭示了代謝物乙醯輔酶A能通過重塑染色體來影響衰老的進程

具體而言,該研究發現,乙醯輔酶A(CoA)作為一種線粒體的關鍵信號可調節衰老。乙醯輔酶A水平降低後,能通過誘導NuRD複合體調控組蛋白乙醯化水平來重塑染色質結構,從而引起衰老。

而當添加營養恢復乙醯輔酶A的水平時,又能逆轉壽命的減少。這為利用營養代謝調控機體衰老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也為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關焦點

  • 衰老可逆轉!「乙醯輔酶A」或能續充人類壽命
    線粒體是能量代謝的工廠,也影響和調節著人類的壽命。線粒體功能下降會導致衰老,但是有趣的是,生命早期的輕度線粒體應激(線粒體在刺激下的適應性調節),線粒體產生的活性氧(ROS)又可能會延長壽命。在線粒體中進行的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胺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乙醯輔酶A」或能續充人類壽命來源:生物探索圖註:膳食營養素影響線粒體應激誘導的壽命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名為「NuRD mediatesmitochondrial stress–induced longevity via chromatin
  • eLife:提高乙醯輔酶A水平有望逆轉大腦衰老
    當暴露於與衰老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細胞應激時,這兩種化合物能夠讓神經元存活下來。從那以後,他們在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中使用候這兩種選藥物來自治療這種疾病,發現它們可以改善記憶和延緩腦細胞退化。此外,他們的實驗已揭示了這兩種化合物的作用機理,表明它們靶向對壽命和衰老也很重要的分子途徑。圖片來自eLife, 2019, doi:10.7554/eLife.47866。
  • 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獲進展
    乙醯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製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會鋒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圖1)。自然生物從原料到乙醯輔酶A往往需要經過8-10步以上的反應。
  • 強磁場中心用戶揭示乙醯輔酶A合成酶
    近期,《化學通訊》(Chem.Comm.)報導了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應用電子順磁共振方法,協助復旦大學揭示乙醯輔酶A合成酶向Ni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功能轉換機制。眾所周知,金屬蛋白(包括金屬酶)幾乎佔目前已知蛋白質的二分之一,其功能涉及電子傳遞、物質能量代謝、金屬離子轉運和藥物代謝等各個方面。
  • JBC:乙醯輔酶A羧化酶調節組蛋白乙醯化的機制
    乙醯輔酶A(acetyl-CoA)是乙醯基的活化形式,參與各種乙醯化反應,也是糖類、脂肪、胺基酸氧化時的重要中間產物。組蛋白的乙醯化作用依賴於中間代謝來提供乙醯輔酶A。然而,乙醯輔酶A也用於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在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過程中,第一個反應同時也是一個限速步驟,即通過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催化作用,乙醯輔酶A羧化形成丙二醯輔酶A。所以組蛋白的乙醯化及脂肪酸合成競爭利用了相同的乙醯輔酶A存儲庫。
  • ...表觀,腫瘤,細胞,外科,魯明,轉移,酶,乙醯輔酶A,-上海頻道-東方網
    東方網通訊員陳勤奮、記者劉軼琳1月18日報導:2019年1月17日,華山醫院普外科主任欽倫秀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醯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依賴性乙醯輔酶A異常通過表觀遺傳性調控癌細胞表皮-間質轉化(EMT)驅動肝癌轉移》ACOT12-Dependent Alteration of Acetyl-CoA Drives Hepatocellular
  • 揚大93歲老教授自創《乙醯輔酶A脫氫轉能歌》
    昨天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該校一位93歲高齡的老教授,編寫了一首《乙醯輔酶A脫氫轉能歌》,希望讓學生們化難為簡。一節課45分鐘,這位老教授堅持站著講課,贏得了學生的敬佩。自己編曲填詞唱「生化歌」「高能分子活性酸,氧化釋能呼吸鍵;氧化配合磷酸化,棒能換能相偶聯……」生物化學知識還能用唱的?這一幕就發生在揚大生物化學專業的課堂上。
  • 乙醯輔酶A結合蛋白是引起肥胖的因素
    乙醯輔酶A結合蛋白是引起肥胖的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1:42:31 法國巴黎大學Guido Kroemer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發現。
  • Cell:乙醯輔酶A如何影響肝臟炎症和II型糖尿病?
    2015年2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期刊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脂肪組織來源的乙醯輔酶A能夠調控胰島素介導的肝臟葡萄糖合成抑制,並且發現在高脂誘導的大鼠模型中,這一抑制現象會受到IL-6的影響。
  • 華山醫院普外科欽倫秀教授團隊率先揭示乙醯輔酶A代謝在肝癌轉移中...
    該研究證實了代謝酶醯基輔酶A硫脂酶12(ACOT12)的下調與肝癌轉移及肝癌患者更差的預後密切相關。研究顯示,ACOT12是調控肝癌細胞乙醯輔酶A代謝的關鍵酶,ACOT12的下調可引起肝癌細胞乙醯輔酶A水平和組蛋白乙醯化水平的提高,進而通過表觀激活TWIST2(腫瘤上皮間質轉化中的重要轉錄因子)基因的表達,促進肝癌上皮間質轉化(EMT)過程和肝癌的轉移。
  • Cancer Cell:乙醯輔酶A合成酶2維持腫瘤細胞存活新機制
    2015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生長在代謝惡劣環境中的腫瘤細胞往往得到的血液,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非常匱乏,而在接近40%的浸潤性導管癌中均發現乙醯輔酶A合成酶2(ACSS2)具有過量高表達。
  • Nat Comm亮點丨乙醯輔酶A實現人工合成,江會鋒/劉永軍/李寅合作...
    乙醯輔酶A是生命代謝的中樞物質。在自然生物中,從葡萄糖合成乙醯輔酶A,需要經過10步以上反應;從一氧化碳合成乙醯輔酶A,也需要經過6步以上反應。如何能更高效地合成乙醯輔酶A,是合成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問題。
  • 壽命也能人為幹預!科學家:人類生理年齡或可以改變
    一、衰老也分不同類型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在《自然·醫學》發表的研究中表示,人們分別擁有不一樣的衰老型以及基因型,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在老年到來之前提前預知這些變化,則可能對壽命產生正面的影響。
  • 中美科學家聯合揭示長壽輔酶代謝機制,年齡極限或可突破
    有人說:「衰老是慢性炎症的表現、是自由基的增加也是端粒的縮短。」但以上種種都是衰老的表現。近期,在即將出版的頂級科研期刊《Nature》預印版本中,其中一篇由哈佛大學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多個機構聯合發表的論文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這是科學家在長壽原理和機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 哈佛重磅發現,1%基因表達或決定人類99%的壽命,百歲時代來了?
    人類自然壽命到底有多長?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根據對哺乳動物壽命的觀察與研究,推論人的自然壽命應為其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是20~25歲,這樣人類的壽命應該是100~175歲。另一種推算方式是計算體細胞的分裂次數,人類細胞一生可分裂50次左右,據此推算,壽命至少達120歲。
  • 美國科學家發現逆轉大腦衰老物質,人類壽命極限正在被刷新
    在生命科學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課題還是以追求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為主要目標的「衰老和壽命幹預」研究領域。尤其在進入20世紀後,以生物遺傳學為代表的相關科研成果更是呈現出井噴式「曝光」。最近,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們揭示了人體抑制認知衰老中的一個新晉重要角色:血腦屏障。
  •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多少?科學家研究推算,你能接受這個數字嗎?
    人類壽命的極限是多少?科學家研究推算,你能接受這個數字嗎?經濟高速發展讓人類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現如今人類已經越來越開始享受生活,日常生活中會選擇美容來維持自己的面容,任何人都不想看到自己衰老的模樣,想盡一切辦法,不惜花高價都要維持自己的美貌。
  • 人類的壽命有極限嗎?我們能突破極限嗎?
    壽命長短因物種而異,蜉蝣朝生暮死,壽命是一天,烏龜的壽命是幾百年,海綿的壽命是上萬年,而燈塔水母從理論上來說是永生的。人類的生命雖然沒有這麼長久,但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人類的最長壽命也一直在延長。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生活非常健康,有很好的醫療輔助,人類的自然生物年齡極限大約是115歲,只有極個別的人能突破這個年齡。而現實是,在歷史中,目前已知的,活過了115歲的,只有48人。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任何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都會在這個時候發生。
  • 與輔酶Q10有什麼區別?
    190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Sir Arthur Harden發現一種物質在酵母發酵中具有重要作用,並將其命名為輔酶Ⅰ(NAD+)。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現的輔酶類物質,比輔酶Q10的發現足足早了53年。輔酶Ⅰ(NAD+)富含於各類組織細胞中,尤其是能量需求大的組織,如心臟、大腦、肌肉和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