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A 2017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規則的改動和幾個實戰視頻解析

2021-02-18 LuisWang

37.1.1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是身體接觸犯規,並且根據裁判員的判斷,包含:

- 不在規則的精神和意圖的範圍內合法地試圖去直接搶球。

- 在努力搶球中對一名對方隊員造成過分的、嚴重的身體接觸。

- 在攻防轉換中,防守隊員為了阻止對方進攻而對進攻隊員造成不必要的接觸;

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

- 防守隊員試圖阻止一次快攻,從對方隊員的身後或者側面造成身體接觸, 並且在進攻隊員和對方球籃之間沒有防守隊員;

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

- 在第四節和每一決勝期的最後2分鐘,當擲球入界的球在界外並且仍在裁判員手中或擲球入界隊員可處理時,防守隊員對場上的進攻隊員造成身體接觸。

--- --- ---

規則原文中「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指的是當進攻隊員開始了投籃動作之後,則按照常規判罰尺度執行(當然,任何符合UF其他尺度的犯規依然將被判為UF),如2017年3月版規則解釋中37-10所描述:

即將完成快攻的A1在他開始做投籃動作時被B1從背後用手臂接觸時:

(a) 試圖去封蓋球。

(b) 造成了嚴重的身體接觸。

解釋: 裁判員應宣判:

(a) 一次普通犯規。

(b) 一次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以下兩則視頻中的犯規在新規則執行後將被視為是一起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即便這樣在破壞快攻同時舉手示意犯規的情況在當今籃球賽場上屢見不鮮)



聲明

LuisWang公眾號(Luis_Luman)內所有的文本內容

均為Luis/路易斯原創或親自翻譯,轉載須註明作者Luis Wang/路易斯·王。

Statement

All text contents from WeChat account LuisWang (Luis_Luman) were originally written or translated by Luis Wang. Please name the author as Luis Wang/路易斯·王 if you wish to reprint.

相關焦點

  • FIBA丨2017年《籃球規則》新規則帶球走違例、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文字及視頻詳解
    FIBA中央委員會2017年7月4日定稿,10月1日正式生效。2 這次規則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在全球範圍內統一帶球走規則,或者換一句話:全面採用NBA的帶球走定義。3 這次規則改革的變化何在?因此新規則對過早持球的情況更為寬容。4.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規則37條)變化:l 在攻防轉換中,防守隊員為了阻止對方進攻,對進攻隊員造成不必要的接觸;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
  • 《籃球規則》(2017年)帶球走違例、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動漫宣傳片
    本段視頻,由中籃聯(北京)體育有限公司策劃出品,由妙音通文化傳播製作,在CBA各場館大屏幕上播放。
  • FIBA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戰例分析
    ,有一段編號為FA1759的視頻,是講解違反體育道德犯規的。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段視頻:視頻中段有一段官方解釋,如下  on this play,blue-11 commits an unsportsmanlike foul
  • 2017年籃球新規則帶球走違例/違反體育道德的文字及視頻
    帶球走規則(規則25條)變化:行進間的隊員接住球或結束運球的時候如果恰好有一隻腳正接觸地面,那麼他下一次觸及地面的那隻腳或雙腳被確立為第一步並用以確定中樞腳。視頻詳解:2.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規則37條)變化:l 在攻防轉換中,防守隊員為了阻止對方進攻,對進攻隊員造成不必要的接觸;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
  • FIBA《籃球規則》2017丨籃球人都要懂(內附視頻)
    國際籃聯在2017年5月的會議上通過了一系列規則變化,FIBA中央委員會2017年7月4日定稿,10月1日正式生效。
  • FIBA新規則來了,實戰要如何應對?
    要理解帶球走新規,首先要理解FIBA實施新規的目的,這包括兩個點:其一是為了和NBA規則統一,保證全世界籃球走步規則的一致性。而其二,也是這個改動的關鍵原因,是因為裁判在沒改之前其實就已經這麼吹了。來看GIF:這個是北體大老師的教學視頻,看這滿溢歷史感的斑駁牆面,少說20年前不過分吧?
  •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丁老師講規則系列(3)
    根據籃球規則解釋第37條,關於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的解釋37-1陳述:在第四節和每一決勝期計時鐘顯示為2:00分鐘或少於2:00分鐘時(此案例中時間為距第四節比賽結束還有14秒),擲球入界的球位於場外,並且球還在裁判手上或者已置於擲球入界隊員可處理時。如果此時一名場上防守隊員製造一起對場上進攻隊隊隊員的身體接觸被宣判犯規,這是一起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 臨場裁判員之─────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一名隊員不是在規則的精神和意圖的範圍內合法地試圖去直接搶球。防守隊員試圖阻止一次快攻,從對方隊員身後或側面與其發生身體接觸,並且在進攻隊員和對方球籃之間沒有防守隊員。在第4節和每一決勝期的最後2分鐘內,當球出界,擲球入界的球還在裁判員手中或擲球入界隊員可處理球時,防守方隊員與對方發生身體接觸。發生的接觸犯規是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 《籃球規則》第六章 犯 規 [第37條: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第六章  犯  規第37條: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37.1       定  義37.1.1   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是身體接觸犯規,並且根據裁判員的判斷,包含:             ·    不在規則的精神和意圖的範圍內合法地試圖去直接搶球             ·    在努力搶球中一名隊員造成過分的、嚴重的身體接觸。
  • FIBA丨2017年《籃球規則》主要變化匯總
    國際籃聯在2017年5月的會議上通過了一系列規則變化,以下是對於這些變化的簡要匯總,2017年10月1日起生效。1.
  • (續)FIBA國際籃聯2018年最新籃球規則改動 - 第二部分及英語全文(2018年10月1日起執行)
    在比賽的任何時間:-      在宣判了對一次不成功投籃隊員的投籃動作的犯規之後,辨別應判2次還是3次罰球-      所宣判的一次侵人犯規、違反體育運動精神的犯規或取消比賽資格的犯規是否符合相應犯規的標準,是否需要升級或降級。
  • FIBA2018最新規則改動部分
    昨天是10月1日在這裡小編先祝賀新中國成立69周年祝大家國慶快樂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FIBA國際籃聯2018最新籃球規則改動部分請各位籃球愛好者們仔細閱讀以下最新改動部分第17條 擲球入界新規則:在一起打架情況中離開球隊席區域界限並積極參與打架的球隊席人員應當根據相應的規則被取消比賽資格(取消比賽資格的犯規)。
  • FIBA丨2017年10月《籃球規則》主要變化匯總
    國際籃聯在2017年5月的會議上通過了一系列規則變化,以下是對於這些變化的簡要匯總,2017年10月1日起生效。1. 新規則第25條,帶球走部分,從規則文字上研讀,比較枯燥,難懂。國外製作了一段短視頻,分析講解了新規則下各種腳步動作。後經翻譯成中文。便於大家學習。(英文版)(中文版)2.
  • 2017 年籃球規則主要變化匯總
    25.2.2 一名隊員跌倒、躺或坐在地面上:          當一名隊員持球跌倒和在地面上滑動,或躺,或坐在地面上獲得控制球是合法的。        如果之後該隊員持著球滾動或試圖站起來是違例。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規則 37.1.1)目的:更加清晰地闡釋何時宣判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以及保持在攻防轉換中比賽的流暢性。
  • 違體犯規與技術犯規的差別(FIBA)
    很多球迷甚至體育媒體對違體犯規和技術犯規的區分相當模糊。其實在國際籃聯(FIBA)規則中,違體犯規(Unsportsmanlike Foul)和技術犯規(Technical foul)並非同一概念。侵人犯規為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
  • 技術犯規和違體犯規是不是同一回事?
    雖然在國際籃聯規則中,違體犯規(unsportsmanlike)和技術犯規(technical)並非同一概念,但在2014年以前,國際籃聯對違體犯規和技術犯規的罰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基本等同的,規則甚至允許技術犯規和違體犯規(在一定前提下)相互抵消,因此長期以來這兩類犯規在球迷甚至體育媒體的眼中是不做區分的。
  • FIBA國際籃聯3X3籃球競賽規則(完整版)
    (2016 年 1 月版)(註:1,國際籃球聯合會所批准的籃球規則,適用於未在此三對三籃球規則中特別提及的所有情況,,2, 如有歧義,以 fiba.com/3x3 發布的英文規則為準)第1條 球場和比賽用球比賽應在擁有一個球籃的三對三籃球場地上進行。
  • FIBA國際籃聯2020年籃球規則改動
    國際籃聯最新發布了針對2018年籃球規則的改動部分,這份2020年的文件中所有的改動也將於今年10月1日生效。下文對節選進行了簡單的自譯和闡述,還請各位坐等官宣。
  • 規則科普 | 技術犯規、違體犯規、取消比賽資格的犯規
    以下藍字可直接點擊觀看:規則講解第5章-比賽規則講解第4章-回線規則講解第3章
  • 2017年籃球規則主要變化匯總
    年5月的會議上通過了一系列規則變化,以下是對於這些變化的簡要匯總,2017年10月1日起生效。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規則37條)變化:l 在攻防轉換中,防守隊員為了阻止對方進攻,對進攻隊員造成不必要的接觸;此規定適用於進攻隊員開始投籃動作之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