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記者 劉禮智
剪紙成月、穿牆而過……相信很多80後的記憶,還留有上世紀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改編的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的印象。這部脫胎於《聊齋志異》中《勞山道士》一文的經典故事,即將被搬上島城舞臺。青島市話劇院海爾兄弟兒童藝術劇團新創兒童劇《嶗山道士》於10月15日下午在劇院三樓排練廳召開了媒體見面會。作為青話原創的傳統文化題材作品,《嶗山道士》體現一種清新雅致的氣質,通過詩意化又不失童趣的方式,生動而又接地氣地展示膠東文化的魅力。該劇將於11月2日在青話小劇場首演。
用傳統文化啟蒙孩子
創意兒童劇《嶗山道士》特邀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郭洪波傾情加盟,其代表作品《花木蘭》《國學小戲班》《二十四個奶奶》等作品島城觀眾都很熟悉。談及此次合作,導演郭洪波坦言,希望通過這樣一部「神奇魔幻」的兒童劇喚醒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中國的文化特別是藝術,它在厚重的歷史時間沉澱下變得愈發有魅力,我們從兒童劇入手,把優秀傳統文化劇目搬上舞臺,是讓孩子喜歡中國文化,了解傳統藝術的最好啟蒙。」
為了更好地創作該劇,郭洪波還專門到青島的嶗山、民俗博物館、市博物館等地採風,並於排練前在話劇院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戲劇工作坊活動。和以往的傳統話劇不同,本劇借鑑了部分中國傳統戲曲的身段元素,這要求演員不僅要在形體上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善於巧妙運用道具來配合身段、手勢等表演,體現內心情感。
舞美大行極簡主義
《嶗山道士》講述了一個叫「王七」的書生整日想著成仙得道能抱得聚寶盆,為了變成神仙,他前往嶗山拜師學道,卻又受不了山中艱苦的勞動生活,終於半途而廢。臨行前,他請師傅教他穿牆之術,卻因心不誠而失靈,撞得滿頭大包,風趣的傳達出「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能走捷徑」的道理。郭洪波一再表示,這一定是一部老少皆宜,讓家長在劇場也坐得住的兒童劇。「我最不喜歡的是在劇場裡,孩子們看得很開心,而家長們卻在一邊無聊地玩兒手機。這一定是一部成人也看得進去,讓他們沒時間看手機的兒童劇。」
延續了郭洪波導演一貫的肢體劇風格,該劇的舞美大行極簡主義,主創團隊力圖將舞臺打造得簡約而不簡單,藉助肢體舞蹈、木偶、皮影等多種藝術手段,用清新雅致、充滿童趣的方式融入了禮儀、茶道、太極等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向孩子們傳遞「道」的涵義。
該劇將於11月2、3、9、10日上午10點半,2、9日下午3點半在青話小劇場上演。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