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專注辯證思維 | 情緒調節 | 人際溝通 | 正念放鬆,點擊關注,一起學習成長,超越童年創傷。
也許你的童年環境不斷地忽視、輕視、否認、懲罰個人的情緒表達,並且不把個人的情緒表達「當回事」。
例如,「你總是反應過度,這有什麼好難過的,你太脆弱了」。
久而久之,我們習得了使用問題行為(要麼情緒升級、要麼關閉自我)來應對自己的情緒,現在的你內心感到很痛苦。
沒關係,在這裡,我們將分享新的接納和改變情緒的方法。
從此,改寫舊的人生腳本,踏上少有人走的路,開啟心智成熟的旅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面對無望、無力情緒,從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無望和無力情緒的產生
當我發現自己遇到一種事件,就是目標和期待落空時,就會異常的沮喪。就像,面試過程中的等待一樣。
在這個過程中,會擔心,擔心負面的結果出現。
如果負面的結果出現,起初會憤怒,用嫌棄、否定的方式責備自己,你怎麼不做,你什麼都做不好。
接下來,就是沮喪和無望,對未來或未來的某些方面有一種徒勞無功或厄運的感覺,失敗或認命的情緒佔主導地位,「沒有用」,感覺不能擁有或實現自己想要的東西、放棄、屈服等表達,似乎「這輩子這目標也完成不了了、「永遠也得不到」」。
與無望相伴的是一種無助感和對自我的缺乏信心,無法應對這種情況。無助和無力的陳述包括一個人缺乏內部應對資源、自信或能力,缺乏控制或改變自己處境的力量或權力的感覺,例如「我什麼也改變不了」。
最後,還可能會有感覺到自己渺小、窒息、麻木、無法動彈或被困住的陳述,感覺自己毫無防備、疲憊、疲倦、被摧毀、被壓碎、被壓垮或被壓扁的陳述,感覺到自己不足或沒有價值的陳述,這讓人產生脆弱,像是陷入了困境,被困住的感覺。
怎麼應對「無力感」
幫助自己探索內部無望的產生過程,我們會發現是我們的歸因方式促成了自己無望狀態的維持,我們的無望並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結果,我們通過說這些話來維持這種狀態。
消極認知圍繞著無助的主題,缺乏對自己能力的信念,自我貶低的陳述,對未來的消極信念,價值觀和標準以及自責。
還可以看到不作為和迴避,如不與配偶交談、退縮或拖延扥個,是如何造成無望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