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籍中,有關流行病的記載比比皆是,皆稱為「疫」「疾疫」「癘」等,一般統稱為「疫」。
史上流行性傳染病最早發生在東周。先秦典籍《春秋公羊傳·莊公卷八》載:魯莊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齊國發生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就是全國性流行的傳染病。
此後,關於疾疫的記載不斷增多。據鄧拓在《中國救荒史》中不完全統計,從周代到清朝共發生疫災238次,疫情最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是發生於金朝開興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50天時間,「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其數」。
面對流行性傳染病,古人怎樣防控?
商周時期奉行的「先鬼後禮」制度一直影響到秦漢初期。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續漢書志·第五·禮儀志》中曰:「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祖先們認識流行性傳染病的能力不斷提升,防疫措施逐漸科學化。
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就認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著提出防止傳染需要「避其毒氣」,即避免與患者接觸。
於是,嚴格的「隔離觀察治療」應運而生。《漢書·平帝記》載:「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就是說,西漢末王莽掌權時就創建了中國史上最早的傳染病隔離醫院。
魏晉南北朝,防控流行性傳染病的「隔離」成為制度。
《晉書·王彪之傳》謂:「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疾,百日不得入宮。」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設立了專門的流行性傳染病患者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
宋至清,阻止疫情傳播的「隔離」措施更加「冷酷」,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觸。
南宋初曾任「中書舍人」的朱翌在筆記小說《猗覺寮雜記》中說:「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親皆絕跡,不敢問疾,恐相染也。」
清代著名學者俞正燮史料筆記《癸巳存稿》載,為防止天花傳播危及皇室,清初設有「查痘章京」 一職,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遷出四、五十裡以外」。順治皇帝患天花而死,為確保年幼的康熙不被感染,太皇太后命保姆護視康熙於紫禁城外,不得進宮探望父皇……
除採取隔離措施外,古人也加強個人衛生管理。唐代《千金要方》有「常習不唾地」之說,李時珍《本草綱目》有「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之方,說明古人注重保持不隨地吐痰和消毒防控等良好習慣。 預防傳染病戴口罩的歷史相對晚一些,《馬可·波羅行記》中「元制規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汙染食品」的記載,表明中國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習慣。在信息閉塞、醫藥匱乏的古代,隔離、戴口罩、勤洗澡、洗手、換衣等措施,對預防和阻止傳染病發生、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趙柒斤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