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時,德國的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組織策劃屠殺了600萬猶太人,也因此被冠以「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這樣的恐怖稱號。但在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眼中,中國也有一位不次於希姆萊的特工頭目,他就是戴笠。
戴笠,蔣介石的得意門生與最信任的人之一,軍統的主要創建者。從1931年復興社(軍統的前身)成立算起,戴笠領導軍統長達16年。
16年間,戴笠既是殘酷鎮壓人民,幫助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忠實隨從,也是領導隱蔽戰線,讓日本以及漢奸聞之喪膽的中國特工之王。時至今日,對戴笠的評價依舊毀譽參半。
戴笠的組織才能:狠辣與真情都不可缺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國民黨統治下最神秘與恐怖的組織。自戴笠死後,再無一人能夠完美領導這一特務組織,時至今日,臺灣的「國安局」早已不是昔日戴笠領導下的東方「蓋世太保」了。
周總理曾經評價戴笠:「若沒有戴笠,中國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解放戰爭後,蔣介石曾經心痛地說:「戴笠不死,不至於失大陸。」如此高規格的評價,足以證明戴笠傑出的才能;而他死後軍統的分崩離析也證明了戴笠的優秀組織才能。
統御下屬,戴笠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深知,只有狠辣是無法籠絡人心的,他更願意在狠辣之外,流露出一分對下屬的真情實意,他生於傳統家庭之中,自幼受到中國傳統道德的影響,他畢業於黃埔軍校,這讓他在傳統的道德之外又增添了一份革命精神。
軍統創立之時,戴笠親自到培訓班任教,就如同當年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時常教導學生一樣,戴笠也將根植於自己心中的傳統道德與革命思想教授於學生。
對於執行任務中殉難的特工,戴笠會贍養他們的雙親,照顧留下的孤兒寡母,他希望所有的下屬都將軍統看作是一個家,能夠在這個家中,儘自己所能為黨國工作。
嚴格的紀律與人情的溫暖並不是相悖的。戴笠在軍統中推行嚴格的紀律的同時,也用三民主義的愛國思想教化每一個下屬。抗戰之時,戴笠用「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作比,規定手下特工,戰時不得成婚。
在戴笠的意識中,軍統應該成為一個講求忠義的大家庭
所有特工幹的都是刀尖上舔血的工作,光憑殘酷的手段是無法團結起所有成員的,因此,戴笠樂於給所有特工進行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中心就是兩個字,「忠義」。
戴笠經常把軍統比作一個家,他心中明白,一個如此龐大家族如果沒有忠義的支撐,那只能是一盤散沙,成為人們口中的笑談。
為此,在籌建軍統之時,戴笠就修建了圖書館。有人對此行為表示不解,戴笠解釋道,要做一名優秀的特工只練身手是不行的,必須要學得多,懂得多。軍統中有明文規定,要想升職,必須有著良好的傳統文化功底,否則免談。
他要求軍統成員學習傳統道德思想,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特工忠誠於黨國,如果出現叛變,戴笠也是絕不會手軟的。
所有進入軍統的人都知道,背叛軍統的人,幾乎都不會有好下場。軍統有著強大的暗殺能力,背叛軍統的人,很少能夠逃過特工的刺殺,即便僥倖逃過,也很難有好下場。在戴笠治下,軍統儘管也有叛變者,但數量很少,這與戴笠的政策關係很大。
抗戰之時,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代表梅勒斯曾經向戴笠說:「軍統的特工薪水太少了,這樣是無法讓他們賣命的,你應該給立功的特工們多發獎金」。戴笠聽了欣然一笑,從容地說:「我用忠義換來的忠誠,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
與戴笠一起走向末路的軍統
1946年,一場離奇的空難讓中國的特工之王命喪岱山。有關於戴笠之死,後世議論紛紛,提出眾多猜想,有人說他是宋美齡的授意,有人說是馬漢三的謀殺,還有人說是我黨的特工所為,原因如何,不得而知。
但戴笠之死確實堪稱解放戰爭爆發前夕的一件大事,戴笠之死,讓蔣介石悲痛萬分,也讓他一手創建的軍統走向末路。
鄭介民、毛人鳳等人的領導與組織才能與戴笠相差甚遠,國民黨的情報體系大不如前,這也是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戴笠其人應該如何評價?民國大家章士釗曾經說他:「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也的確,他有著對領袖的赤膽忠心,對下屬的寬厚仁心,對敵人的冷酷狠心,他嚴密的洞察力讓敵人膽寒,也讓人民倍感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