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雖然流傳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大致相同。
智者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贏了之後呢,國王就答應他一個願望。阿基米德說,我的要求很小, 請您拿一個棋盤,在第1個格子裡放1粒米,在第2個格子裡放2粒米,在第3個格子裡放4粒米……以此類推,每到下一個格子就翻一倍。直到將這64個格子全部放完。
國王哈哈大笑,認為這個要求太微不足道了。於是命令僕人開始在棋盤上放米,結果大吃一驚:不僅國庫裡的米不夠放,恐怕這輩子都放不滿整個棋盤。
因為米的總數是:2的64次方-1,也就是:2^0+2^1+2^2+2^3+。。。。。。+2^62+2^63= 2^64-1= 18446744073709551616-1= 18446744073709551615。
每人每天吃250g大米,大約每天吃掉1萬粒米,一年大概吃了3650000粒米。假設世界上有50億人口,2的64次方的米,足以讓全世界的人吃1000多年。
始料未及,數字居然這麼巨大。這就是倍數相乘,比單純相加的可怕之處。就好比我們對應的複利與單利。
保險的年金產品一般是複利,銀行存款和債券一般是單利,舉個例子:
比如存10000塊錢,5%的利率,存5年就是10000+10000*5%*5=12500元,存30年就是25000元,本金翻了2.5倍。
而複利,就是每年的利息和本金一起計算利息,繼續利滾利,同樣存10000塊錢,5%的利率,存5年就是10000*(1+5%)*(1+5%)*(1+5%)*(1+5%)*(1+5%)=12762.8元,和單利沒差多少。
但是存30年就變成了43219.4元,本金翻了4.3倍,和單利差了將近兩倍。
為了更直觀,我們以10000本金,存不同的時間,5%的複利與單利,做個對比:
可以看到, 通過時間的加持,複利效果驚人。可怕的高利貸就是複利,同樣的5%利率,複利越到後期,折合單利越高。所以,如果要從複利中賺到錢,就要做時間的朋友,長期持有。
複利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時間的價值中,還體現在一個可能性和確定性的對應概率。對於理財,很多朋友會去選擇炒股之類的高風險的產品。我們做個假設,買股票每年賺到錢的概率是90%,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那麼二十年後,也就是百分之九十的 20次方 ,股票賺錢的概率是多少呢?0.9^20=0.121576655,只有12%。那麼30年呢?0.9^30=0.0423911583, 即30年後股票賺到錢的概率只剩下了4%~
我們也可以通過案例,算下具體的數字,來驗證下可能性和確定性這個差距。
假設,股市裡徵戰十年,7勝3小負,這已經是很多人羨慕不已的戰績。來看下最後的結果:
是不是有些驚訝~ 很多人也許從沒有仔細算過帳,一次牛市,就開心到飛起,殊不知,更大概率的是熊市,而且更長。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這就是投資場上龜兔賽跑的故事。也就是說,投資場上的常勝將軍,回過頭來看,竟然比不過年金4%的複利產品的收益。
這也驗證了,可能性,在時間的面前,只要有一點點不確定,拉長時間線,後期帶來的結果差異,也是巨大的。我見過很多退休人員,炒了一輩子股,終於用虧掉的錢,買來了一生的教訓:賺錢不容易;也終於肯承認:股市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被收割韭菜的。更不用提盯盤的時間成本。年金懶人傻瓜似的存款,顯然要輕鬆得多。
當然,概率再低,還有4%的牛人能在股市賺到錢的,那麼投資前,要看下自己有沒有足夠專業的知識與時間去盯盤,同時是不是屬於4%的幸運兒。
我們都是大部分的普通人,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不容易。選擇銀行理財、債券,也就是短期3-5年的收益,到期後,還得重新找產品,到時候利率下降到多少,甚至是否負利率,都是不確定的。選擇債券、基金、股票,又或是風險更高的p2p網貸,又要時刻關注帳戶,擔心是否會虧掉,虧掉多少自己能夠承受,什麼時候止損,什麼時候止盈?真的很辛苦。
而保險的年金就是這樣,在目前的金融工具中,唯一具有確定性的複利收益,穩定增值的產品,保單持有20年,30年,因為確定性 ,複利的力量會呈現幾何式的翻倍增長。
目前主流的年金產品,預定利率大概是在3.5,有少部分是遺留的4.025. 看起來4%的年利率很不起眼,但根據複利的計算公式,18年後我們的本金就會翻倍。10萬變20萬,100萬變200萬。
不用擔心利率下行,不用擔心風險,就讓錢躺在那裡一直安安靜靜的生錢,回本後隨時能取的現金流,也不用擔心急用錢時,資產無法馬上變現的問題。
這麼來看,年金險還是很好的產品。但是,不是所有的年金,都值得買,接下來會分析年金產品的對比,歡迎關注公眾號。如果幫到你了,點擊在看,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