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誰也不會想到,深圳最大的城市矛盾——房價,還在蒙眼狂奔。
最近,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花園開盤,轟動全城。
單價13萬,總價接近2000萬左右的房子,吸引了1萬人的瘋搶。
搖號凍結資金達到了:
339.05億元
幾天後,深圳連賣出8宗宅地,攬金:
340億元
地產商萬科,上午拿地,下午開工,一秒都不能等。
撕裂,瘋狂,愛恨交織,魔幻,種種情緒正在籠罩著這座城市。
即便限售,限購,全面打壓,房價依舊瘋狂。
8月,深圳二手房環比上漲1.1%。
9月,深圳二手房環比上漲1.1%。
10月,深圳二手房環比上漲0.9%。
實際上,穿透喧囂之後,深圳房價暴漲的根源問題在於:
這座城市淘金客們的數量,呈現出了全世界都罕見的增長趨勢。
這是幾乎被所有人忽視的一面。
1
一組數據,來看看深圳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2020年6月底,深圳就業人口規模達1170.35萬人,全市外來勞動力佔就業人口規模的82%。
簡單看這個數據,可能沒有太大感覺。
如果橫向對比一下,你內心就會震動一下了。
2020年5月的數據,上海的整體就業人數在1015萬人左右。
深圳就業人口:1170.35萬人
上海就業人口:1015萬人
(數據均來自於兩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深圳的就業人口,超越了上海,而且是歷史上第一次!
就業人口,勝過於單純的人口指標。
這是一座城市競爭力和未來的標誌。
日本在90年代以前房價一路上漲,對應的也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城市化率快速提升。
這意味著,北上深廣,正在往北深上廣的方向發展。
在就業人口之外,40年來,
深圳常住人口增長約42倍
北上廣人口增長約在1倍—2.5倍之間。
自1980年以來,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人口增長數量比深圳還多。
更為關鍵的是,來到深圳就業的人口,素質比其他城市更高。
深圳大學畢業生與常住人口比例:37.1%
北京大學畢業生與常住人口比例:28.6%
充滿野心的高淨值,高素質的「精英」人群,正在源源不斷參與這場「飢餓遊戲」。
這些人或帶知識,或帶技能,或帶資本,來到了這個城市。
促進城市競爭力的同時,也推高了房價。
2
在城市吸引力的另一面,是殘酷的淘汰機制。
「我要離開上海了,去深圳,明天就走」,26歲的海歸珮琳,在收到華為公司發出的offer之後,毫不猶豫訂下了來深圳的機票。
造富,年輕,包容,這座城市獨特的氣息正在吸引著她。
「我要離開深圳了,搬到東莞,拖家帶口,一起」,35歲的白領林克在思考一年後做出了這個決定。
即便年薪接近五十萬,但高昂的房價,稀缺教育的爭奪,讓他覺得這座城市對打工人極度不友好。
一面是跳進來,另一面則是逃出去。幾乎在同一時間,身邊兩位朋友正在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
深圳在人口增長同時,面臨著大量的人口外流。
而且流出比例,居四大一線城市之首。
2018年,一線城市人口流出比例:
北京:1.13%
上海:0.95%
廣州:1.05%
深圳:2.56%
(數據來源: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
離開深圳最多的人,是去了東莞。
房價是驅使這些人離開的重要原因。
深圳正在出現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
即便房價讓全世界都難以企及,讓大量中產們痛苦,但依舊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到達這個地方。
實際上,在人口流入流出的背後,深圳正在有意無意中,形成一個獨特的系統:
它像是一座小型的鬥獸場,土地永遠供不應求。
它有著足夠多的寫字樓和城中村,足夠低的創業成本。對所有人保持著友好和吸引力。
人才和資本快速湧入,高壓競爭,然後快速淘汰。
勝者留下,敗者離場。房子、學位,作為財富的標誌,被勝利者追逐。
榨取精華,遺棄殘渣。
城市蓬勃向前,房地產也欣欣向榮。
太現實了。
但卻極有效率。
3
全國造富速度最快的吸引力。
最低廉的創業成本。
最廉價的城中村租金。
最貴的商品房。
成為深圳快速進行人才洗刷的幾大要素。
在房價瘋狂的同時,深圳的寫字樓空置率也達到了歷史新高。
這本是質疑深圳空心化的證據,但卻是深圳吸引人才的優勢。
2020年第三季度,深圳平均空置率上升1.6%,至29.7%。
三年前,深圳寫字樓租金平均每月232.4元/平方米。
如今每月平均租金已下降至192.4元/平方米。
10月,小米花了5.31億元,在深圳拍下了一塊地,準備在深圳建立國際總部大廈。
目前科技明星公司絡繹不絕來到深圳:
TMT行業的巨頭:華為、小米、OV。
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騰訊、百度、頭條。
這些公司的總部,都在深圳集結。
他們帶來了人才的同時,也帶來了稅收,資本,以及產業鏈。
創業成本低的另一面,是深圳龐大的城中村供應。
這種海綿體,讓大量剛剛踏入深圳的人,城市服務者能夠在市中心有了棲息之地。
深圳有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
離廉價城中村100米的距離,就是20萬天價的商品房。這就是典型的深圳模式。
深圳原副市長唐傑在最近接受採訪時說:
「若只是用商品房價格來看待深圳的房價,深圳的房價就顯得很高。當用商品房和保障房兩個加起來的加權價格來看深圳的房價時,深圳的房價就不是目前這個價格了。
離譜高的房價,離譜低的寫字樓價格,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無形中讓這座城市形成了鬥獸場的閉環。
它能讓這座城市,自行地進行新陳代謝,獲取最優質的養分。
每個人都在拼勁全力,為了獲得一塊鋼筋水泥空間絞盡腦汁,為了能夠留在這座城市更長的時間,為了獲得勝利者的嘉獎,為了不被跑得更快的人群驅逐。
4
鬥獸場刺激而殘酷,但對於城市發展的效果,卻是立竿見影。
全世界沒有一座城市像深圳這樣,在房價增速最快的同時,保持了高昂的經濟增速。
1979年,深圳企業總數為501家。
2018年,深圳企業總數接近200萬家,其中190萬為私營企業。
2015年-2018年,僅僅用了3年,增長了100萬。
2020年6月份,深圳上市公司數量首次超過上海。
更關鍵的一點的是,深圳上市公司A股總市值達7.39萬億元,高出上海近30%,與上海和廣州兩地上市公司A股總市值之和相當(7.41萬億元)。
只要在深圳成為了TOP級玩家,那在全世界也能較上勁。
華為,騰訊,大疆,步步高系、平安、招行等,無不如此。
更關鍵的一點在於,與北上最大的不同還在於,深圳的主體是民企,貢獻相當於深圳市總量的70.6%稅收。
北京匯集了大批中央國有企業。上海也有大量的國有金融企業。
這意味著深圳人,更容易在市場化的機制上獲得巨量的財富。
科技和金融兩大產業,背後的造富效應,成為這座城市房地產購買力的根基。
5
深圳這些年遭遇的質疑在於:
深圳住宅面積、商品房、學位、醫療供應量太少,如果擴張,會讓城市發展得更好。
但1號技師認為,如果擴張,對解決居住問題是好事,但對於城市本身來說,可能會適得其反。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天津。
天津的人口和深圳相當。
但城市面積是深圳的10倍。
學位和醫療資源接近超過深圳一倍。
但大家不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天津是唯一一個GDP、居民收入增速雙雙負增長的地區。
同時伴隨的是,天津房價跌回了五年前的水平。
2020年上半年天津成交土地宗數同比下降52%,其中超過7成的土地以底價成交。
深圳之所以能夠成為旗幟,並非因為GDP總量是全國第三,而是:
地均GDP。
即每平方公裡土地創造多少GDP,通常反映經濟密度和活力。
2019年深圳單位面積GDP達到13.48億元,居全國所有大中城市之首,是第二名上海的2倍有餘。
這種高密度經濟的定位,讓深圳不會用攤大餅的老模式發展。
新來者有憧憬,失敗者在絕望,勝利者有榮光。
這就是典型的深圳模式。
一座日夜不眠,循環往復的」鬥獸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房價是無解的。
因為它根本不需要解決。
end
深圳房價的背後,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大躍進
5G,已經快要逼瘋運營商了!
踩死螞蟻的背後:一場消費與房地產的大博弈
灣區出品,推拿天下
今日上鍾:1號技師